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麻纺

  1925年,旅哈的俄国侨民在哈尔滨开办小型亚麻工厂,设备简陋,技术落后。
    东北沦陷期间,日本帝国主义为掠夺黑龙江地区的亚麻资源,1934年,在奉天(今沈阳 市)设立“满日亚麻纺绩株式会社”,1935年,在双城、海林、呼兰、海伦、克山、拜泉、 泰安(今依安),1942年,又相继在庆安、巴彦、兰西、延寿、珠河(今尚志)、勃利、依 兰、东京城、海北、青林(今属林口县五林镇)、克东等地设立11个亚麻原料加工厂,进行 垄断经营。此后,又在齐齐哈尔建立“满洲工业株式会社”,并在扎兰屯、朱家坎子和碾子 山设立亚麻原料加工厂。至1941年,全省种植亚麻面积达83万亩,年可收亚麻纤维2万吨左右 ,除一小部分留给奉天麻纺厂纺麻线外,大部分运往日本再加工成品。1945年8月,日本帝国 主义投降前夕,破坏了省内所有亚麻原料加工厂的设备。
    1946年4月,东北人民政府积极组织技术力量,恢复亚麻原料工业。1948~1949年,先后 帮助克山、拜泉、海伦、勃利、依兰、延寿和巴彦等8个亚麻原料厂恢复正常生产。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苏联援建的东北亚麻联合总厂,拥有亚麻纺锭14356枚 ,织机592台,三条加工生产线,设计年产亚麻布1200万米。产品有亚麻漂白布、亚麻原色布 、亚麻防水帆布和亚麻水龙带等。1952年10月1日,开工投产,并正式命名为哈尔滨亚麻纺织 厂。该厂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全套引进国外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的大型纺织企业。
    1955年,列为苏联援建项目的呼兰、阿城两座现代化亚麻原料厂相继建成投产。
    1958年,“大跃进”开始后,生产中有盲目性,不重视科学技术,以致此后亚麻工业10 多年一直处于徘徊不前的被动局面。
    1966~1968年,黑龙江省纺织工业公司工程师郑颂嘏研制成B-734型剥麻联合机,代替 了轮式打麻机,在全省推广应用,替代了劳动强度大、劳动条件差和生产效率低的轮式打麻 机。
    1969年,哈尔滨亚麻厂和轻工业研究所纺织研究室合作,为解决亚麻粗纱需通过热水槽 使纤维轻度脱胶的传统湿纺方法所存在问题,包括水槽温度高、劳动环境差、纺纱断头多、 成纱质量差、可纺支数低、后续工序长和不利于设备保养等,先后经过200多次的试验研究, 直到1972年,才研究成功粗纱煮炼新工艺,使成纱强度提高25%,断头率下降30%,并砍掉摇 纱、细纱煮炼等8道工序。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使纺出的细纱结构紧密,表面光滑,织物外 观光洁丰满,这是近代亚麻纺织工业的一项重大工艺革新。
    1973年,哈尔滨亚麻厂又制成涤麻混纺衬衣和外衣服装面料。该厂又与省轻工研究所合 作,于1975年,研究成亚麻细布氯氧双漂新工艺,改亚麻细布两次氯漂为氯氧一次漂白,提 高了漂白的质量,并将漂白联合机的产量提高1倍。出厂的“101”和“256”亚麻细布,于1 984年获国家金质奖和银质奖。
    1980年,哈尔滨亚麻厂科技人员承担纺织工业部下达的亚麻短麻纺纱新工艺科研项目。 他们借鉴毛纺精梳纺纱系统,采用粗纱煮炼工艺,于1981年研究成功亚麻精梳短麻纺纱新工 艺,解决了亚麻设备不能湿纺短麻中支纱的问题。此后,该厂全部改造了干纺系统,并在兰 西、延寿、双城、佳木斯、新建的亚麻纺织厂全面推广应用。
    1980年,纺织工业部和省科委鉴于全省年产逾2万吨打成麻的下脚料“亚麻二粗”长期得 不到利用,只能以极低的价格出售给日本,将亚麻二粗纤维合理利用课题列为科研攻关项目 ,由省纺织研究所为主,在哈尔滨亚麻厂、绥棱纺织厂、双城亚麻厂等20多个单位的协助下 ,先后进行上百次试验,终于攻克了亚麻二粗的除杂、脱胶、纺纱和织造四道技术关键,并 在亚麻精梳短麻纺纱系统利用亚麻二粗纺出15公支以下的湿纺纯麻纱和42公支以下的涤麻纱 。亚麻二粗纤维在棉纺(含中长棉纺)设备上生产涤麻、涤麻粘、涤腈、棉麻混纺,生产出 涤麻混纺细布、凡立丁、凸条呢、棉麻交织提花浴巾、床罩、针织内衣和棉麻混纺中平布等 40种产品。1984年通过省级技术鉴定。该项成果1985年在全省推广应用,有8家企业生产以机 械或化学脱胶的亚麻棉;10家棉纺企业开动5.4万枚纱锭,近千台布机,生产的涤麻细布、 色织布和棉麻混纺布,总产值达6873万元,创税利1270万元。年创汇达800万美元。
    1980年,省纺织工业公司工程师郑颂嘏与克山亚麻原料厂的王根石、毕谦合作在B-734 型剥麻联合机的基础上进行改进。1983年制成样机,1984年通过省级鉴定,并命名为B-800 型剥麻机。该机设计合理,长麻出麻率和麻号高,配套除尘系统效果好,并具有节能等优点 ,很快在全国同行业中得到推广应用,对改变我国制麻生产的落后面貌,起了积极的推动作 用。1985年12月获黑龙江省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
    黑龙江省委、省政府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以麻、毛、丝、化资源优势,发展 纺织工业的建设方针,对哈尔滨亚麻厂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六五”期间除陆续建立 双城、延寿、兰西亚麻纺织厂外,还建成佳木斯亚麻纺织厂,改造全省大部分国营亚麻原料 厂,此外从法、意、比、苏、罗、日等国引进了大量的先进工艺和装备,大大缩短了和先进 亚麻生产国之间的技术差距。到1985年,全省亚麻纺锭已发展到42180枚,为1953年的2.6倍 。亚麻布年产量为2246万米,并开始向服装用布转产,部分亚麻细布已成为国家外贸出口抽 纱工艺品用料,产品出口到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亚麻原料厂已增加到107家(含乡企原料厂) 。由于采取一系列的技术措施,使国营企业年产亚麻纤维23121吨,打成麻905吨,亚麻布及 亚麻纤维的产量分别占全国95%和90%以上。生产的亚麻细布、亚麻帆布、亚麻水龙布先后有 2种获国家金质奖和银质奖,有5种被评为纺织工业部优质产品,13种被评为黑龙江省优质产 品,出口创汇3524万美元。初步形成原料加工、纺织染整技术较先进的生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