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化纤
1957年,原省化工轻工业厅所属的省化工研究所,研制成尼龙丝(锦纶丝)是我国最先
试验成功的尼龙产品,被外省抢先移植投产,而未能及时在省内形成生产力。
1972年,牡丹江化学纤维厂的边炎棠、张宝燕、金英子、徐建清等为缩短粘胶的周期,
研究成次氯酸钠氧化剂新工艺,使粘胶周期缩短1/4,降低电能消耗及冷冻费。粘胶纤维产
品质量稳定,并使硬杂木劣质浆粕的过滤性能提高20%,以年产2000吨粘胶短纤维计算,年经
济效益达24万元。此工艺已推广到上海、成都、青岛和内蒙等地应用,1979年2月,经黑龙江
省科委和牡丹江市科委鉴定,获黑龙江省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1980年获纺织工业部科技成
果二等奖。
1975~1977年,哈尔滨化学纤维厂安国相等人开始研究的低温大浴比黄化新工艺获得成
功。该工艺在粘胶制造过程中代替高温小浴比(干法黄化)工艺,使纤维素黄酸酯基因分布
更加均匀合理,抑制副反应,提高黄化反应的转化率和粘胶的过滤性能并可减少二硫化碳的
用量。按年产5000吨计算,仅此经济效益可达60万元。该成果已推广到吉林、丹东、上海等
地应用。1977年获黑龙江省科委科技成果三等奖。长期以来,粘胶纤维生产的主要设备束纤
维塑化欠伸浴槽,因造价昂贵,自重负荷大,维修困难,密封性差,在98~100℃温度下工作
时逸散大量有害的二硫化碳气体,既污染了环境,又减少了二硫化碳的回收率,相应地提高
了成本。1977年,哈尔滨化学纤维厂以王岐武为首的研制小组用硬质塑料槽代替原来的铅槽
、玻璃钢衬里或花岗岩槽。1978年6月研制成密闭性好、二硫化碳回收率高、重量轻、维修方
便、使用期长的硬聚氯乙烯塑化槽。每槽制造成本下降8000元(包括提高二硫化碳回收折价
),年经济效益达40万元。该成果已推广到上海、浙江和丹东。1979年获黑龙江省优秀科技
成果二等奖。
1983年,为改变过去粘胶纤维原料只能依靠棉浆和针叶树浆粕的现状,转而充分利用省
内丰富的桦树资源,牡丹江化纤研究所李玉生、牡丹江木材综合利用加工厂王文中和保定化
学纤维厂黄家玉等,采用预水介硫酸盐法,通过二次蒸煮加助剂等技术措施,研究成桦木浆
粕纺制粘胶长丝,生产的浆粕主要质量指标都达到部颁标准。1983年省科委组织通过部级鉴
定。1983年获牡丹江市科技成果一等奖。
1983年,为解决因丙纶纤维分子结构状态,结晶度高,分子内没有极性基因,形成吸水
性差,染色困难的问题,牡丹江化纤厂研究所郑范道、傅平、沈玉锦等开始研究用原液着色
法制丙纶着色长丝,于1984年5月获得成功。本成果是用色母粒与聚丙烯切片,按重量配比。
混合均匀后以熔融纺丝法直接纺制有色纤维,减去印染厂的染整工序,因此,降低成本,减
少水污染,填补了省内有色纤维的空白。
1983年,牡丹江纺织厂维纶帘帆布分厂的马良、李国森、申兴哲等着手改造锦纶帘子布
生产线。1984年9月,获得成功,使产品大量用于橡胶轮胎骨架,船舶用缆绳,煤矿运输帆布
带,为本省增添一个合成纤维产品新品种,年经济效益达400万元。1985年获牡丹江经委最佳
技术改造成果奖。
1984年,大庆石油化工总厂化纤厂的林栖鹏、张立才、华庆民、顾维豪等,研究改造丙
烯腈合成系统,对丙烯睛合成装置进行全面技术改造。在改造过程中采用了C—41细粒轮催化
剂,三段式氨中和塔和三级新型旋风分离器,使整个合成系统从60年代水平提高到70年代水
平,在省内居于先进地位,年经济效益200万元。1985年获大庆市科技成果奖和中国石化总公
司科技成果二等奖。
到1985年,全省有化纤工厂3家,其中哈尔滨化学纤维厂已经历两期技术改造,大庆石油
化工总厂所属腈纶化纤厂和黑龙江省涤纶厂也曾进行改建和扩建,使全省化学纤维年总产量
达到4.8万多吨。粘胶,涤纶和维纶3大品种,共23个规格,产品已占全国化学纤维总量的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