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服装
20世纪初叶,哈尔滨和齐齐哈尔两地的服装店受苏联、东欧侨民的影响,主要制作西装
和连衣裙,工艺精良。而一般城乡居民以自制衣着为主,服式较杂,技艺较差。
1956年开始合作化,一些私营服装店发展成规模较大的国营和公私合营企业,生产技术
相应有所提高。
1983年,哈尔滨羽绒制品厂试制成功分毛、水洗、干燥羽绒的专用设备,加工成具有蓬
松、洁白、保暖等独特优点的羽绒,制作羽绒服,投入市场,开始改变千百年来传统的絮棉
做冬服的习惯。1984年,该厂又生产兰、红、绿等多种颜色的羽绒服装,深受消费者的欢迎
。该厂生产的丫丫牌羽绒服,一直是市场上的紧俏商品,年利润达100万元以上。全省服装工
业的技术人员历年设计新式服装550多种,并增加毛料、绸料和化纤的高档男女西服、套装、
风雨衣、夹克衫,羽绒服、人造毛皮大衣,牛仔系列服等新品种和各种专业制服等130余种,
并批量生产。
1984年,牡丹江服装机械厂萧哲等研制成服装烫熨机组和人体型烫熨机,已达到日本样
机的水平,填补了省内空白。获黑龙江省科技成果四等奖、国家经委新产品优秀奖。同年,
省二轻干校成立了服装技术培训班,每年为全省培训中级技术人员40名。省服装鞋帽公司成
立了省服装研究设计中心,开展服装设计研究,定期预报服装流行款式、颜色和趋向等新潮
信息,并进行技术咨询服务。哈尔滨、牡丹江、齐齐哈尔、肇东等市、县都先后成立了服装
研究所。
1984~1985年,国家轻工业部和黑龙江省政府安排本省服装工业建设项目32项(不含纺
织系统引进5条服装生产线),其中有西装生产线9条、羽绒服生产线2条,衬衣生产线1条和
牛仔裤生产线1条。总投资3433万元。用去\外汇552万美元,引进粘合机、开袋机等专用技
术设备。经消化、吸收改变了几十年的传统旧工艺和落后的手工业生产方式,使服装工业由
50年代的技术水平跨入80年代的先进行列。
1985年,牡丹江劳保服装厂张希杰研制成八五型消防战斗服,其阻燃、防水性能达到西
德、日本等国消防服装的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同年,通过公安部主持的技术鉴定,并决
定该厂为全国消防战斗服定点生产厂。
截至1985年末,全省服装,鞋帽行业所属的企业共367家,其中服装行业222家,布鞋、
鞋帽46家;科技人员295人,占职工总数的0.59%;获省、部级优质产品称号86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