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公路工程

  中华民国初期,改建齐齐哈尔至黑河的驿道为全省第一条能通行汽车的公路。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至1945年“八·一五”止,日伪所建的公路,大部分 都是土路、木桥;春季翻浆,夏季泥泞,不能常年通车。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公路进行技术改造。1954年,将齐齐哈尔至富拉尔 基长40公里的土路,采用砂砾结构,改建成全省第一条沙石路面的公路。至1960年,全省经 技术改造和修建的公路达23324公里。其中可以全天候通车的公路达4813公里。
    1963年,省交通科学研究所为解决每年春季道路翻浆,严重影响汽车正常运行的问题, 由国新民主持,刘德民、戴惠民等承担道路冻害翻浆课题的研究。经三年调查、勘测、试验 ,取得大量的数据,于1966年提出《黑龙江省道路冻害翻浆防治方法的研究报告》。报告中 阐明道路翻浆的分类和形成的过程以及预防和根治措施等。在全省推广后,取得较好的效果 。
    1963年,在肇东县开始用渣油修建了1.8公里的黑色试验路面,获得成功后,于1965~ 1969年修筑成安达至明水全长102公里的渣油路面。
    1975年,开始改造三级干线公路为一级或二级公路,到1984年,共改建完370公里,平、 宽、顺、直拐弯道563处。经改建后,最大纵坡由原来的7.4%降到4.8%,有的路线曲率半径 只有20米,改建后增加到600米,使行车时速由原来只限30公里提高到60公里。
    1980年,省交通科学研究所为了解决高寒区筑路中的两个难题(一是施工期短,降雨量 大,有些地区施工期尚不足百天;二是采用热沥青保养黑色路面,使用石料要求严格,拌合 时加热烘干费工,而在湿度高时仍不能施工),由钟滨先开始研究可在严寒地区道路工程中 应用的阳离子乳化沥青,历时三年,终于获得成功。应用阳离子乳化沥青延长了施工期,且 施工简便、安全,节约燃料、材料,降低了工程造价。1984年分别获省交通厅优秀科技成果 一等奖和省优秀成果三等奖。1985年列入省政府建议重点推广的科技项目。首先在牡丹江地 区修筑路面33万平方米,养护路面4.2万平方米,修补坑槽2.3延长公里,节约煤658吨、沥 青536吨、工程费54万元。
    1982年,省交通科学研究所为解决汽车在冬季常因雪阻而影响运输的问题,由常静华主 持,孙秀玲和驻军李如坤等参加,研制成最大除雪量为3000立米/时的JLT—Ⅱ型除雪机,能 将公路上的积雪抛向公路两侧,消除雪障,使公路畅通。1984年3月,由省交通厅与驻军某部 联合在通北县山区鉴定,认为该机功率大、速度快、效率高、一机多用,属国内领先。1985 年分别获省交通厅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国 家交通部优秀科技成果四等奖。
    1985年,省交通科学研究所殷淑兰和王端宜利用粉煤灰与细沙、土配合,先在哈尔滨松 花江大桥北端引道上修筑了一段路面进行试验。此后,又在牡丹江、齐齐哈尔等地修筑公路 进行试验。经过各个季节的观测,其技术性能及经济效益都达到预期效果。用粉煤灰修筑的 高级路面基层,具有较高的强度,较好的抗冻性和水稳定性,并有减薄防冻层、节省材料的 优点,为应用粉煤灰开辟了新的途径。
    截至1985年末,全省已有52个市、县修筑渣油式沥青路面4376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9. 5%。在公路建设施工中的推铺、碾压、混凝土搅拌等工序都实现了机械化作业,筑、养路材 料的运输,也全部采用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