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桥梁工程
考古发现,坐落在宁安县内的古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旧址以北3公里处,有渤海古桥遗迹
,俗称七孔桥(实际为七墩八孔),桥长160余米。1634年(天聪八年)修建宁古塔大桥,位
于宁安县城西2公里处的鸡鸣山下。桥长24米,宽4米,高7.2米。拱圈侧墙均为石块砌筑,
桥栏雕刻精细、美观,具有中国古代建筑传统的艺术风格。
1932年,开始修建松花江上第一条铁路、公路两用的哈尔滨东江桥,1934年正式通车。
桥长1147.60米,净宽5.4米。同年在齐齐哈尔市西郊嫩江上建造了两座大型钢结构的桥梁
,其中一座桥长902.1米,是全省最长的钢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桥技术得到迅速发展。50年代,全省建桥达3000余座,但90
%以上是木结构桥梁。
1959年,由省交通厅测设大队(后改为黑龙江省公路设计院)王耀主持设计、贾永贵负
责组织施工建成绥化至望奎永久性大桥。绥望桥共8孔,最大跨径33米,桥长289.9米,下部
为沉井式基础,重力式桥墩,上部为悬臂梁。1961年建成通车。
1966年,由公路设计院曹淑琴主持设计在兰西县呼兰河上建造省内第一座双曲拱大桥,
长175.8米,净宽6米。1967年建成通车。
1970年,由省公路设计院张贵先设计,位于林口县三道通公社,跨越牡丹江的三道通大
桥,为省内第一座7孔无筋双曲拱大桥。其跨径为50米,全长394.7米,净宽7米。
1974年,由省公路设计院张贵先设计,在依安县乌裕尔河上修建了23孔、跨径27.6米、
全长638.84米、上部为预应力混凝土、下部为钻孔灌注桩全省第一座预应力混凝土T型桥。
1978年4月,由省公路设计院沈家烨主持设计,在庆安县呼兰河上开始建造的撑架连续板
桥,长254.6米,净宽7米,上部为8孔,跨径30米的撑架连续板;下部为钻孔灌注桩基础,
双柱式桥墩。当年9月29日竣工通车。
1979年,由省公路设计院潘月设计,在呼玛县城东南9公里的原渡口附近,修建全长396
米,净宽7米,上部为6孔,跨径60米的钢架拱,下部为钢筋混凝土沉井式基础、重力式桥墩
、组合式桥台的钢架拱桥。
1981年,国家交通部针对黑龙江省冬季严寒,常因基土冻胀,造成桥桩基础破坏的老大
难问题,下达了公路桥梁钢筋混凝土桩在强冻土中切向冻胀力的研究课题。省交通科学研究
所戴惠民、田德廷承担该课题后,历经四年时间,先后对30座桥梁的基土冻胀原因进行实地
考察分析,并对七组桥桩基础进行抗冻胀措施试验和三种比例尺的室内试验后,提出《桥桩
基单位切向冻胀力的研究》报告书。1985年4月,由交通部在哈尔滨主持鉴定,认为公路桥梁
混凝土单位切向冻胀力值切合实际。其中桩基特强冻胀的单位切向冻胀力值系国内首次提出
。该成果在绥化地区6座新建桥梁和4座已冻胀的桥梁上应用,节约资金近10万元。经交通部
批准将此项冻胀力值纳入桥梁设计规范。该成果获省交通厅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交通部优
秀科技成果三等奖。
1983年5月11日,开工修建南起哈尔滨市道里区河图街江岸,北至太阳岛风景区前进乡的
本省第一座特大型公路桥梁——哈尔滨松花江公路大桥(此桥已于1986年国庆节前竣工通车
,见插图中大桥图片)。总体设计由省公路设计院总工程师张棣威主持,南岸引桥由哈尔滨
市政设计研究所设计。大桥全长1656米,主桥1198米,南岸引桥458米,桥北接线修建8.9公
里的一级公路和9.3公里的二级公路与哈黑公路衔接。桥面全宽24米,行车道19米。两侧人
行道各2.5米,设计荷载技术标准为汽车超20级,拖挂车120级,人行荷载350公斤/平方米
。
为解决哈尔滨松花江公路大桥的水下施工问题,1983年省公路桥梁公司王兴良与黑龙江
省水运规划设计院段维秋研制沉浮式双壁钢套箱。该箱应用矩形框构原理,箱体结构按船舶
设计规范设置龙骨与隔仓,箱内设支撑梁以抵抗静水压和压气排水时压缩空气的压力,维持
结构的稳定性和不透性。钢套箱围水是利用水中混凝土封底,使钢壳的矩形框构成为有底的
大隔仓。将仓内水抽净后,可在无水的环境下进行承台和墩柱钢筋混凝土施工。该工艺可用
于流速1米/秒左右、水深10米左右的基础,河床地质为砂质土的桥梁基础施工。在松花江公
路大桥施工中曾重复在3号、4号桥墩水下基础工程中使用,效果良好。1985年获省科技进步
二等奖。
1983年,原设计松花江公路大桥下部工程为钻孔灌注桩高桩承台,承台底面标高为108米
,位于施工水位116米以下8米,采用架设水下平台,插打钢板桩,水中挖泥,水下以混凝土
封底的施工方案。为加速施工进度,充分利用江水挖泥船的优势,通过降水曲线的试验,采
用吹砂筑岛、井点降水的新技术,变水下作业为敞挖基础的陆地作业,使位于水中的8座基础
中的6座,取消了水下混凝土封底。应用该新技术施工,加快了钻孔桩作业的进度。实践证明
,应用吹砂筑岛、井点降水的办法,施工简便,技术先进,工程可靠。1985年获省科技进步
三等奖。
1984年,哈尔滨松花江公路大桥指挥部,鉴于国内各类大型桥梁已广泛应用以聚四氟乙
烯板制成的盆式橡胶支座与不锈钢板的相对滑动,适应桥梁上下部之间的相对位移,在常温
条件下,摩擦系数仅为004至005,稳定性好,但是,它对压应力和表面温度变化因素的影响
较大,特别是在低温条件下,没有解决如何应用摩擦系数值问题。因此,委托省交通科学研
究所,由刘德民和钟阳承担盆式橡胶支座中聚四氟乙烯板与不锈钢板在低温条件下摩擦系数
值的试验研究。经反复测试,取得在0℃~40℃,每平方厘米120公斤至360公斤压力的条件下
,各温压的摩擦系数值,为高寒地区公路桥梁建设应用桥梁橡胶支座中聚四氟乙烯与不锈钢
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