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公路运输
1914年,黑河商人姜德青与黑河道尹公署合资购买福特牌小汽车,经营齐齐哈尔至黑河
之间的长途客运,开创省内官商合办的旅客汽车运输业。直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
本帝国主义侵占东三省前夕,黑龙江地区的汽车保有量已达2001辆,但其中载货汽车只有10
3辆,其余都是载客汽车。
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黑龙江地区客、货汽车有5996辆,而且多数是2~3吨的中型
汽车。
1950年,创建国营运输公司,当时只有客车16辆,货车45辆,个体运输业私营车400余辆
,车辆的技术状况很差,运输效率不高。
1954年,为解决运输力不足的问题,从民主德国进口40辆载重6.5吨的大型依发(IFA)
柴油机汽车。
1955年,哈尔滨市运输公司在香坊区建立省内第一个柴油机汽车队后,陆续从苏联、匈
牙利、波兰、意大利等国引进一些柴油机汽车。
1956年,国家首批拨给黑龙江省运输部门20辆国产解放牌汽车。同年,货车开始拖挂运
输,使运输效率提高30%以上。
1964年,哈尔滨汽车修配厂开始用解放牌汽车三类底盘改装,试生产交通部统一设计的
JT——660长途客车,1965年开始批量生产,此后,又将JT—60型改为JT—661型。
1965年,为解决汽车使用一般的润滑油在酷寒时露天停车,起动须预热,导致劳动强度
大,并易发生事故的问题,省交通科学研究所蔡兴权、朱田福等和国家石油工业部、中国人
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交通部、第一机械工业部等部门的有关科技人员承担“车辆稠化机油(
发动机润滑油)使用”的研究课题后,在哈尔滨市运输公司和讷河县运输公司的实地行车中
,测得大量数据,为改进稠化机油生产工艺和提高油质提供了依据。1974年,完成课题研究
,解决了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冬季汽车的起动难题。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69年,哈尔滨汽车修理厂修理工盛佩绅在刘培志的协助下,用电阻加热器伸入需更换
的水管内,将焊点熔化,抽出水管,装上新水管,再用乙炔加热器将散热水管和底板接合处
焊接好,创造了汽车散热器换管修理的新工艺,解决了影响散热效能和水管损坏较多时,致
使散热器报废的弊端。当年获国家发明四等奖,并摄制成科教片。其主要修理工艺,被交通
部编入部颁《汽车运用技术规范》,在全国推广应用。
1980年,省交通科学研究所为解决汽车发动机润滑油的有效利用以及失效润滑油及时更
换,防止发动机磨损的问题,经该研究所朱广田研制成适用于汽车使用的润滑油监测箱和制
订换油的理化技术指标,实行按质换油,在省内外许多运输公司中推广应用。1984年获省交
通厅科技成果二等奖,省优秀科技成果四等奖。
1980年,省交通科学研究所为节约燃油消耗,由王成达和孙连成研制成HJK型怠速负荷节
油器。该节油器结构紧凑,调整简便,不需降低发动机功率,便可节油5%~10%。适用于国产
汽车231型和583型化油器。1981年经省交通厅鉴定后,在省内运输业推广应用。同年获省优
秀科技成果二等奖。1982~1983年被列为省政府重点推广项目。
1980年,哈尔滨汽车修配厂用国产东风牌汽车改装成JT—662型,用黄河牌汽车改装成J
T—680大型柴油机车。
1981年,全省许多运输部门开始对解放CA—10B汽车发动机进行技术改造。将发动机的压
缩比由6.0:1增加到6.4或6.8:1,节油5%~10%,功率提高10%左右,有些部门将载重量由
4吨增到5吨。
1984年,哈尔滨汽车修配厂用进口匈牙利的却贝尔车底盘设计制造成LT—111C—14型和
LT—111C—14H型高级客车,外形美观,性能较好,乘坐舒适。许多长途客车还装有采暖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