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铁路
19世纪末,沙俄加紧侵略中国东北三省,从1898年6月开始,修筑西起满洲里、东至绥芬
河、南达旅顺口,形成“丁”字形长达2489.2公里的中东铁路,1903年7月建成通车。从此
揭开黑龙江地区兴建铁路的序幕。齐齐哈尔至昂昂溪的轻便铁路,于1908年1月开工,1909年
9月竣工营业。尔后奉系军阀及商办、官商合办陆续建成穆棱、呼海、洮昂、鹤岗、齐克等铁
路。到1931年东北沦陷时,省内已有铁路2395.03公里。
东北沦陷时期,日本侵略者为掠夺资源扩大侵略战争,先后修建了海克、北黑、宁神、
牙库、拉滨、绥佳、图佳、佳富、汤林、绥宁、兴宁、林密、密虎、博林、亚林、陶榆、恒
山、翠峦、火龙沟等30多条铁路,共长5663.524公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建了牙林、潮乌、伊加、密东、通让、嫩林、林碧、勃七、
福前、伊敏、塔韩等线,共计2190.9公里,并且建成了哈尔滨—绥化、绥化—佳木斯复线和
滨洲、滨绥线部分区段复线。到1985年末,哈尔滨铁路局管内营业铁路总长6595公里,复线
199.8公里,延展长度为10992公里,在省内营业的铁路长度为4977.5公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铁路所用的机车、车辆、通信信号等主要技术设备都由国外引
进,蒸汽机车型号多达10几种。客货车辆车型杂,多为钢骨木质车和30吨二轴改轨车,而且
配件不标准,型号不统一,保养维修困难,全靠人工作业,劳动强度大,修车工效低,质量
差。通信和信号设备,主要使用磁石式电话和莫尔斯电报,通信线路以铁线为主的架空明线
,车站没有信号机。只在主要道岔上装设搬道器,联锁设备以分散操纵为主,仅个别大站采
用电气和集中机械联锁。区间闭塞设备为电气路牌机,电报传递大部是人工接转,各项技术
设施都处于落后状态。
1945年东北光复和解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铁路建设。1958年国产机
车“人民”、“建设”型出厂,相继投入运行,使铁路运输得到迅速发展。1959年广泛开展
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在“土洋结合、因地制宜、重点研究、全面开展”的方针指
引下,掀起修建高站台、低货位、土驼峰和机车整备、检修、装卸、养路、施工机械化的群
众运动,使铁路主要作业机械化、半机械化、半自动化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961年国产内
燃机车和1966年国产大功率反帝型货运机车先后投入运行。到1985年末,哈局在线的国产内
燃机车已占运用机车总台数的20.3%,国产货运机车则占总台数86%。60吨全钢结构货车已成
为主型车辆,客车全部实现轴承化。而修车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程度达50%以上。线路养护机械
捣固占正线综合维修延长的96.9%。桥梁墩台病害测定准确率达95%。建成管内通信电缆270
1.75公里,与铁道部、铁路局、各分局及管内主要区段和较大的站区之间已建成全部自动电
话网。行车系统增开高速传真电报机。传真电报机、电传打字电报机、电报交换机、自动发
报机、译码机、复印机及凿孔机等大量投入使用,电报传递已进入电传化时期。主要干线开
通自动和半自动闭塞设备,各车站的信号设备采用集中和非集中联锁,机车安装了机车信号
、自动停车装置、报警器装置和无线列车调度电话设备。
1958年10月,哈尔滨和齐齐哈尔铁路局分别成立科学技术研究所,除接受铁道部和铁路
局下达的指令性任务外,主要围绕铁路运输业务开展科研工作。
1965年,齐齐哈尔和哈尔滨铁路局在局总工程师的直接领导下,成立技术革新办公室,
负责管内“双革”和先进经验的推广。1973年,齐、哈两局分别组建科学技术委员会,设立
科委办公室,全面负责科技规划、科技组织和科研项目的协调工作。
1976年和1978年,哈尔滨和齐齐哈尔铁路局分别成立电子计算技术中心。1978年,两局
辖内各分局和工程处又相继成立科研室及电子计算所。
1983年,齐齐哈尔铁路局并入哈尔滨铁路局后,在局总工程师室设科技科(科委办),
统一管理全局科技工作,布置重大课题,而中、小科研项目则由各分局、处和基层站段自行
安排。局和分局设立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评审委员会,评审职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
改进项目,实行由采纳部门鉴定和奖励,有力地推进全局科技工作的开展。截至1985年底,
哈局共有职工235014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6236人(高级职称100人,中级职称3387人),
共获主要科技成果89项,其中国家级奖17项,省、部级奖6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