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车辆

  解放前,各种车辆维修都靠手工劳动,工人作业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质量差,工效 低。东北解放后,人民政府对铁路建设给予极大关注,广大科技人员和工人积极开展车辆维 修的“双革”活动。
    1957~1959年,哈尔滨铁路局车辆处工程师吴元亨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采用大电流 (25~30安培/平方毫米),借助电极接触闪光喷射的作用,使焊件在真空下受压熔接,达 到不受空气氧化,免除夹渣、气孔,研制成功闪光焊接车辆园弹簧工艺,使每一个焊缝焊接 时间只需10~20秒。质量好,经济效益显著。该工艺1959年开始在全国推广,1978年获黑龙 江省科技大会优秀成果奖。
    1963~1964年,哈铁科研所王清生在局车辆处和天津焊条厂的配合下,通过涂料中球化 剂的过渡,使焊接金属组织获得球状石墨,并得出焊缝金属中硬度与焊条涂料中硅含量的关 系,分析了焊条金属组织、硬度和热处理工艺规范,经过208次试验,研制成低碳钢芯球墨化 高强度铸铁焊条,堆焊铁路车辆球墨铸铁轴瓦。仅哈尔滨和齐齐哈尔两个铁路工厂一年堆焊 2万块,就为国家节约30余万元,1964年经哈尔滨铁路局技术鉴定,认为属全国首创,并定型 生产。同年,该研究论文被选人《第二届全国焊接年会论文集》。1965年刊登在国家科委出 版的《科学技术研究公报》第二期上。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全国铁路科技大会、省科技 大会优秀成果奖。
    1972~1976年,哈铁科研所侯一华等,在绥化车辆段和上海铁路局等14个单位的协作下 ,研制成红外线轴温探测器,并投入运输生产。该探测器为自动显示装置,包括探头、信息 传输、自动控制、记录显示和电源等部分组成。探头设在距车站1公里处,利用电缆传输至车 站值班室,由描笔记录仪显示车辆轴温状况,改变了传统的用手触检查轴温的办法,减少了 燃轴事故,1978年获国家、全国铁路、黑龙江省及哈尔滨铁路局优秀科技成果奖,1985年获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0~1982年,哈铁科研所工程师朱庆善,在西鸡西和南岔车辆段的配合下,研制成水 轮式2型轮对冲洗机,这套设备是由推轮器、滚轮器、旋转喷嘴、水轮除锈机、固定喷嘴、电 控和供水系统组成。水轮除锈机是利用压力水冲洗车轮和轴颈,并配合水轮式钢丝刷冲洗和 打磨轴身。冲洗后的轮对各部位可以做到无污泥、油垢、锈蚀、轴身锃亮,自动冲洗时间需 5分钟左右,操作方便,不污染环境,劳动条件得到改善,节约能源,经济效益显著。1985年 末,铁道部认为水轮式轮对冲洗机的除锈质量优于现行的各种设备,属国内先进水平,通过 鉴定后立即在全路推广使用。
    1982年,哈尔滨铁路局科委办为解决客车整备库内因列车的锅炉、茶炉、餐车等在冬季 排放烟尘和有害气体影响工作视距和工人健康而组成攻关组,以局科委办主任章安群为主, 工程处刘秉秀等参加,在三棵树车辆段配合下,研制成以静电发生器、控制装置、高压馈线 、绝缘子、保护网和地线等组成配套的静电消烟除尘设备。在库内创造静电场,使带负电的 烟尘微粒附于正极,电场产生的臭氧离子强烈氧化有害气体,改善了有害气体成份,实现客 车车库静电除尘,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1984年12月经铁路局鉴定,认为本项目属路内首创 。而且设备投资少、方便简单、操作容易、耗电少、无热能损失、无噪音、不遮光、除尘效 果好,烟尘净化率达93%。在三棵树客车库试点后,推广到海拉尔、加格达奇和通辽等客车库 。
    1982年,哈尔滨铁路局车辆处章安群和哈尔滨车辆工厂联合研制的TYC—3000型客货车轮 轴荧光磁粉半自动探伤机,用于铁路现行标准和非标准的各种货车轮轴、部分机车及煤水车 轮轴电磁探伤检查。该探伤机是利用强大电流产生磁场,使车轴表面、周向和纵向,瞬间达 到足够的磁化,同时在转动轮轴的表面均匀喷洒荧光磁粉液,由于导磁率的变化,车轴表面 的磁力线形成局部磁极,使液体中所含荧光磁粉聚集在裂纹的间隙边,由紫外线灯光照射, 即可发现车轴裂纹。1984年通过铁道部鉴定后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