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铁路建成通车到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期间,铁路线桥维修作业全靠笨重的体力劳动,
不但效率低,而且制约了铁路的运输能力。
1953年7月成立哈尔滨工务段王岗机械化领工区,配备苏式T—5型轨道车、牵引车、电动
捣固机、链式电动锯、电动枕木钻孔机、电动锯轨钻孔器、杠杆拨道器等设备。到1959年末
,线桥维修的机械化、半机械化作业队已发展到126个。并且将小型机械化工区联合起来,提
高了机械作业的工效。
从60年代开始,原齐齐哈尔铁路局对多年冻土及季节冻土地区铁路线路的病害进行研究
和整治工作。先后在潮中、老莱、扎来木得、金奶沟等地设立冻土观测站,研究分析冻土冻
胀的基本规律和表现,并采取换土、撒盐、排水及炉灰盖被等方法进行冻土病害整治,取得
了一定效果。
1972年,齐齐哈尔铁路科研所与中国科学院冰川冻土研究所、铁道科学院西北研究所、
铁道第三设计院冻土队、牙克石林业设计院等单位协作成立大兴安岭冻土铁路工程研究协作
组,开始对大兴安岭铁路沿线进行冻土分布调查,采暖房屋基土融化盘的研究,冰锥、冰丘
的调查研究,牙林线323公里、440公里路基病害的研究整治,牙林线147公里、318公里大桥
基础病害及嫩林线翠岭二号隧道泄水洞通风融冰的研究。这些课题的研究都为研究冻土积累
了很有价值的数据,也取得了有普遍意义的成功经验。其中齐铁科研所和林海工务段共同研
究的隧道泄水洞通风融冰法获得了国家发明三等奖。
1973年哈尔滨铁路局桥梁鉴定队长孙国藩开始研究桥墩状态

别问题,1981年在铁道科
学院配合下,用测定动力特性的办法判断桥墩病害,取得可喜的成果。这项研究论文先后三
次在全国铁道学会工程委员会技术会议上进行宣读,1984年在全国铁路工务系统兰州经验交
流会上进行交流,在《哈铁科技通讯》、《铁道标准设计通讯》、《铁道建筑》等科技刊物
上发表,获黑龙江省铁道学会论文一等奖及黑龙江省自然科学技术优秀论文证书,1985年12
月通过铁道科学院技术鉴定。
1974年,昂昂溪工务段负责研制的双面回填机及双面夯拍机,由于具有体积小、重量轻
、性能好和使用方便等特点,各项技术指标被评为全路之首。同年,在全路衡阳养路机械选
型会上被推荐为好机具。
1976年,原齐齐哈尔、哈尔滨两铁路局共同建立机械化大工区250个,拥有经过改进的捣
固机1781台。此后,北安工务段又在76—1型液压捣固机的基础上和铁道科学院等单位共同研
制成SYD—2型液压捣固机,1979年3月被铁道部定为向全国推广的定型样机。
1976年,昂昂溪工务段胡仲贤、孙万里研制成功的固定分散式功率因数补偿器,解决了
12千瓦发电机组4项作业(扒碴、回填、夯拍、捣固)同时进行的难题。1981年在齐齐哈尔养
路机械化会议上向全路推广,1984年通过局级鉴定,获四等奖。
1978年7月,原齐齐哈尔铁路局接待了加拿大冻土考查团,1984年哈尔滨铁路局接待了美
国冻土考查团。齐铁科研所工程师赵云龙于1983年7月应邀出席在美国阿拉斯加安科雷奇召开
的第四届国际冻土会议,在会上发表了《多年冻土地区采暖房屋融化盘的计算》论文。
1979年,哈铁科研所刘殿阁、程玉湘、张治国和唱林生等,在局工程处和设计事务所的
合作下,研究制定双钢筋的新型配筋工艺。混凝土构件采用双钢筋配件,在不用预应力工艺
的情况下,可节省大量钢材。1980年通过局级鉴定,获哈局科技成果一等奖,1983年在国家
《科技研究成果公报》上发表。
1979~1985年,林口工务段得到铁路局工务处和哈尔滨科研所的帮助和支持,针对齿条
起道机的线路作业遇到列车通过时,不能及时下道而造成列车事故的问题,研制成功新型的
YQB—1型液压起拨道器。该起拨道器体积小,作业时不侵入限界,既能起道,又可拨道,一
机两用,重量轻,携带方便,手把操作力只需25公斤,设计新颖,结构先进,为国内首创。
投入使用后全路每年消灭撞起道机事故50~70起。1983年12月通过铁道部鉴定,1985年获国
家科委发明四等奖和发明专利。
1981年开始,齐齐哈尔科研所李起秀在加格达奇水电段的配合下,针对大小兴安岭冻土
地带常年打不出水井,沿线职工靠火车送生活用水的困难,经过三年多的调查和钻探分析,
采用DDC-2A型电子自动补偿仪进行测试,根据地球物理勘探地层、矿藏的办法,研究物探法
在冻土地带找水。经几年实践,终于找到准确而迅速的简单方法。在加格达奇、伊图里河、
佳木斯等地共打井62眼,成功率10%。1983年通过铁路局鉴定,获科技成果二等奖。
到1985年底,全局共有养路机械化大工区396个,12千瓦以上的发电机组451台,轻型轨
道车395台,完成机捣3574.9公里,占正线综合维修延长的9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