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运输

  一、高站台、低货位
    1958年,为了缩短装卸时间,加速铁路车辆周转,首先在扩建货物的装卸地点,利用自 然的地形地势修筑高站台、低货位,进行货物装卸作业。这一作业方法经过现场实践后,取 得显著效果,很快在全局范围内推广了高站台、低货位装卸作业。凡可以利用的地形地势都 被利用作装卸地点。个别单位在无地形地势可利用的情况下,也修建了高站台、低货位进行 货物装卸。这一作业方法很快推广到全国铁路,也推广应用在铁路以外的不少单位,都收到 了方便装卸作业,缩短装卸时间的效果。
    二、土驼峰
    为提高编组站的列车编解效率,1958年在哈尔滨铁路局全局范围内的各个编组站,如哈 尔滨、绥化、佳木斯、牡丹江、三棵树、南岔、齐齐哈尔、三间房等都先后修建了土驼峰。 即在编组站的编解线群的线束端,根据要求经过计算把线路抬起一个高度,编解列车时机车 把车列推向峰顶,按计划将车列分成车组,作业人员在峰顶将车组提钩后,车组从峰顶沿着 线路坡度向编解线群自然溜放,借以提高编组站的列车编解作业效率。土驼峰的修建和运用 ,不但达到了提高编组能力的预期目的,而且为向机械化和自动化驼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80年,哈尔滨站建成了机械化驼峰。
    三、专用线共用
    1958年大跃进开始后,铁路运量急剧增长,铁路原有专用线和货场,发送货物拉不进、 装不上,到货卸不下、拉不出,专用线和货场的严重堵塞现象直接影响铁路运输和工厂企业 生产。在这紧迫情况下,佳木斯铁路地区首先倡议专用线的共用问题,归属企业所有的专用 线,日常到、发货物比较少,空闲货位较多。通过协商制定共同使用的办法,根据专用线就 近工厂企业到发货物实际情况,划分专用线货区货位,使专用线由原来的一家专用变为多家 共用,极大地缓和了铁路专用和货场压力,解决了没有专用线的工厂企业到、发货物和就近 运输的问题,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佳木斯铁路地区专用线共用的经验很快在 全局和全路推广。
    四、木材定点供应
    1959年7月到10月,由哈尔滨铁路科研所(下称哈铁科研所)马九如、哈铁运输处李德贵 、哈尔滨铁道学院教授唐勇全、讲师王醒民等,以及铁道学院运输系50多名学生组成哈局管 内木材运输调研组,由马九如任组长,在省经委领导下,经过3个月的调查研究,编制成哈尔 滨铁路局管内的“木材定点供应方案”。定点供应加强了木材车流、货流和自然集流,促使 铁路的直达列车和大组车比重在原有基础上提高35%,为铁路运输和企业都带来了直接的经济 效益和社会效益,起到了全国物资定点供应的带头和推动作用。本办法受到铁道部和林业部 的高度重视。1959年末,在北京召开的1960年全国木材分配会上,变历来木材分配上的多点 供应为定点供应。
    五、寒带客车自动洗刷机
    哈铁科研所李鹏等为改变人工洗刷客车外部,劳动强度大,条件恶劣,质量差,效率低 的状况,于1966年研制成功门式客车洗刷机,建在三棵树车辆段旅客列车进出库大门口。在 旅客列车进出库时,以机械代替手工对全列车进行清洗,实现了机械作业,提高了效率,受 到全国铁路部门的重视。
    1972~1974年,以哈铁科研所仲崇本等组成的客车清洗机会战组在三棵树客运段、车辆 段和局勘测设计所的协作下,研制成功由库房、刷车机构、电控、丙烷潜水炉及红外辐射器 等部分组成的寒带客车外部自动洗刷机。该机较人工清洗提高效率20倍,节约清洗剂80%。1 978年获国家、全国铁路、黑龙江省和哈尔滨铁路局优秀科技成果奖。
    六、73型卸煤机刨冰装置
    1981年12月~1983年10月,哈铁科研所张俊图协同哈尔滨市燃料公司,为解决冬季铁路 货车卸湿煤特别是水洗煤冻坨难题,在原卸煤机的基础上加装和改装机械,采用强力铣削方 式,研制成功73型卸煤刨冰装置,一次可破碎煤冻层深度达80~90毫米。这一装置卸一车冻 煤仅需25分钟,与过去用人工刨卸比较提高效率24~48倍,并减少车辆破损。1984年通过国 家物资总局技术鉴定,认为该装置属国内首创。1985年国家科委在《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公报 》上发表,并编入《哈尔滨的第一》一书。
    七、73型卸煤机防尘装置
    1982~1983年,哈铁科研所张俊图和哈市燃料公司协作,为解决粉煤装卸车影响工人健 康和污染环境的问题,改进原卸煤机部分结构及参数,封闭扬尘点,用引射方式将煤尘吸人 多管除尘器,使原来每立方米大于1000毫克的粉尘,下降到7.1毫克。仅哈尔滨市每年就可 节省粉煤损失360吨,对保护环境和工人健康都有明显的效果。1984年12月通过国家物资总局 技术鉴定,1985年国家科委在《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公报》上发表,并编入《哈尔滨的第一》 一书。
    八、铁路车站货票传递装置
    1974年,哈铁科研所范文友在哈尔滨车站的配合下,采用架空走行索道小车,小车停车 站设变频停车装置,在中间站和终端站设控制台控制小车升降和走行,研制成大站站场间货 票自动传递装置,及时传送票据,保证列车正点,提高作业效率,保证人身安全。1975年通 过铁路局技术鉴定并投产使用,1978年获哈局及黑龙江省科学大会优秀科技成果奖。
    九、801朽木防火剂
    1985年,齐齐哈尔铁路科研所由高羽主持研制成801朽木防火剂,喷涂在易燃木材表面, 对防止列车火灾有显著效果,对保证列车安全运行有现实意义。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十、调度集中
    1973年7月,原齐齐哈尔铁路局,为适应运输需要,积极进行设备改造,以电务处为主成 立电子调度集中会战组,于1974年12月在平齐线自三间房至泰来间87公里计10个车站开通了 第一段DD2型电子调度集中设备;1977年9月,开通了博克图至免渡河间95公里,计12个车站 D(4)D型电子调度集中设备;1978年3月,在伊图里河至爱林间95公里,开通9个车站DD2型 电子调度集中设备;1980年10月,又开通了齐齐哈尔至依安间129公里12个车站D(4)D型电 子调度集中设备。
    调度集中设备的投入使用,不仅对保证列车运行安全有直接作用,而且可提高运输效率 10%左右。
    十一、减速顶开发
    1958年开始,铁路车站改变对车辆调动作业中用手拧闸的制动方式,广泛使用止轮器( 铁鞋)制动。在大型编组站也采用不同型式的缓行器进行列车编解作业。1973年,哈铁科研 所仲崇本、李酉生等提出减速顶调速设备的研制问题。1976年,组成哈尔滨铁路局技术改造 会战指挥部后,正式成立哈尔滨铁路局减速顶调速系统研究中心。经过多年探索、研究和反 复改进,开发出调速设备制式、检测手段和施工维修方面都有新突破的减速顶调速系统,在 提高溜放效率和作业安全等方面都超越以往列车编解作业的制动措施。目前,已从原来单一 连挂区减速调速发展到加速区和道岔区调速的全减速顶调速。由中小编组场发展到大型枢纽 站的应用,在调速制式上采用点连式、全顶式和反坡式调速系统。点连式调速系统不仅保证 安全,而且提高了效率,现在已在22个编组站上安装运用。哈尔滨二调驼峰点连式调整系统 于1979年通过铁道部鉴定。全顶式(分股道全顶和驼峰全顶)是以减速顶作为唯一的调速设 备,这种制式安装方便、安全、连挂率高。杭州北站全减速顶方案于1983年通过铁道部鉴定 。反坡式调速系统是由加速顶、减速顶和可控减速顶组成,由计算机控制。这种制式是我国 独创的一种新型调速系统。从减速项开发以来,共研制和生产了4个系列、15个品种;已在全 国56个车站安装了114875个减速顶,并已跻身国际市场。此项成果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 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