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水运
黑龙江地区古代就有利用天然水道“刳木为舟,并木以渡”的记载。公元698~926年(
唐朝渤海国时期),以木造船,并使用铁制部件。1421年(明永乐十九年),已能建造巨舡
(大船),供军队巡江使用。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曾动用建造的百余艘舰船,反击
和驱逐沙俄对雅克萨(今漠河东,呼玛西北的黑龙江沿岸一带)的军事侵略。
1918年,奉系军阀所属的东三省官银号成立广信公司船舶部。次年,改称哈尔滨戊通航
业股份有限公司,并开始在哈尔滨八区修建货栈码头,在圈儿河设立船坞机器厂,航运科技
随之发展。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为掠夺资源,于1937年起在哈尔滨、沙河子、佳木
斯等地修建直立式钢板桩码头,在黑河港修建直立式混凝土板桩码头。1938年在莲江口码头
安装了原煤装船运输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航运科学技术得到迅速发展。1959年,成立黑龙江航运
局水运规划科学研究室。1975年起,相继成立了黑龙江省航运管理局技术处(后改科技处)
、黑龙江水运科学研究所、黑龙江水运规划设计院、黑龙江省水运科技情报站,并确立总工
程师管理体制,管理研究航运科学技术,创办《北方水运》期刊,交流科技信息和生产情报
。到1985年,全省共有水运科技人员1291人,占职工总人数11%,其中有高级职称的5人,中
级职称159人。取得科研成果48项,获国家、省、部级奖励15项。科技部门与苏联、德国、日
本、加拿大等国开展科技交流活动,出国进行技术考察,合作开发,进修学习,请外国专家
来省作技术指导等。全省总计开通航道4228公里,设有电气化航标的3516公里,组建大型挖
泥船队7个;设计建造大马力的蒸汽机明轮船、大功率分节驳顶推船队、大功率柴油机;新建
扩建码头36个,共有各种装卸机械设备269台组,装卸船采用门吊、浮吊、联合装卸机,并向
集装箱、成组化发展;研究成功顶推运输法,船舶装有测深仪、雷达导航和无线电通讯设备
,货船向大型化、客船向高速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