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航道航标

  一、航道
    1844年,沙俄的远征队入侵黑龙江水域,开始测量航道,直到19世纪末,绘出较正规的 水道图。1898年,沙俄为入侵黑龙江内水,掠夺经济资源,对轮船必经的松花江三姓浅滩, 用炸药炸石,起石机起石,进行了小规模的整治。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后,对三姓浅滩进行清石、筑丁坝、锁坝,束水攻沙,以图 改善航道,但收效不大。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彻底整治松花江航道,制定了疏浚、整治并行的方针 。1954年,整治松花江三站航道;1963年,开通三姓浅滩满天星南道;1965年,整治哈尔滨 港区航道;1979年,整治嘎尔当浅滩等,改善了松花江航行条件。
    1977年,黑龙江省哈尔滨船厂建造斗容500升液压链斗挖泥船投入使用,并从荷兰引进4 艘大功率绞吸式挖泥船,航道的疏浚能力提高了10倍。为解决挖泥船泥浆泵的严重磨损问题 ,1981年曾研制使用高铬铸铁平衬板,提高了衬板使用寿命5~7倍;1982年使用20铬5铜为材 料修补泥泵壳,提高了泵壳使用寿命1倍;1984年,黑龙江航道局杨邦桂、陆承令等与黑龙江 省机械工业研究所李守范、哈尔滨船舶修造厂万永泰等研究用高铬铸铁平、弧型衬块,并采 用镶嵌工艺,制成耐磨组合衬里泥泵壳,提高使用寿命2~3倍,在航道局推广应用,每年经 济效益达12万余元。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3年,又开始整治松花江通往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卡脖子段——松花江中游长达35公 里的三姓浅滩。黑龙江航道局毕世俊等根据浅滩河宽水浅、底质坚硬的特点,采用以筑坝壅 水为主,碎石疏浚为辅的整治方案。1985年竣工后,使枯水期航道水深保持1.5米,最小的 曲度半径80米,600吨级驳船在整个航运期内可满载通航。
    二、航标
    黑龙江水系的航标,最初采用明显易见、涂刷石灰水的木质岸标。1897年开始使用灯照 (夜间航标)。1909年,在三姓浅滩使用煤油灯灯照。1926年,在标灯内加设特殊的回光镜 以加强亮度。
    1953年,黑龙江航运局航道工程处王凤丹等与哈尔滨电池厂协作,研制成功锰粉干电池 ,同时又研制成盘型透光镜航标灯和双金属开闭器,在松花江干线上使用,效果良好。1957 年,该灯在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全面推广应用,使航标灯实现电气化。1960年,研制 铁质航标,对型式、尺度严格要求标准化,并改涂油漆。1963年,研制成2QR40k3型空气干电 池。1965年,研制成Φ140型抛物面反光镜航标灯。1970年,开始使用荧光涂料。1980年,试 用太阳能电池航标灯。1982年,试用半导体硅光开闭器。1983年,研制成亮度良好的搪瓷航 标板,使之更有效地发挥航标导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