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船舶修造
公元698~926年(唐朝渤海国时期),黑龙江的造船业就有较大的发展。当时从中原和
日本引进造船技术,船体在木结构的基础上,装有铁制部件,并以风帆为主动力。1927年前
后,俄、捷、德侨商曾在哈尔滨开设过几家造船所,垄断造船工业。1928年东三省特别行政
区成立东北航务局造船厂(即今哈尔滨船舶修造厂前身),以修船为主,兼造少量木质驳船
。
1949年,哈尔滨船舶修造厂厂长马凤鸣组织技术工人设计建造的125千瓦蒸汽机明轮拖船
“长春号”下水,这是黑龙江地区自力更生首次建造的机动船。此后,由韩守荣、朱方、杨
溶东、樊鸿基、张兼臣等研究设计的368千瓦蒸汽机明轮拖船鞍山号、兴山号等相继下水。1
956年,建成全国最大的蒸汽机明轮客货船北京号。此后,引进苏联295千瓦明轮拖船设计,
并小批量生产。蒸汽机由滑阀式发展成提阀式,并应用真空蒸发器和阳离子软化器等软化水
技术。船用锅炉改铆接为焊接。
1951年,哈尔滨船舶修造厂改铆接造船为电焊造船。1955年,在南京工地向全国内河船
厂推广低胎架整体电焊造船技术。1960年,采用X光检查焊缝质量。1963年,仿制成JITC-3
型万能弯板机,钢板以冷作成型取代热作成型。1964年,应用船体1:10光学比例放样。196
5年,开始用自动电弧焊,并研制成螺旋桨加工机床,提高工效1~2倍。1970年,建成船舶下
水滑道和舣装码头。1972年,应用分段组装工艺建造177千瓦航标艇,并以超声波探伤仪检查
焊缝。1973年,试制成钢丝网水泥船和400吨油压机,用玻璃钢造船,并批量生产玻璃钢快艇
。1976年,采用综合放样技术。1980年,编写出《船体结构低温焊接标准》,规范了低温焊
接。
1958年,哈尔滨船舶修造厂试制成6160型船用柴油机,并装船使用。1962年交通部决定
由该厂试制6200型船用柴油机。1966年,6200ZC型低增压199千瓦船用柴油机试制成功,通过
交通部组织的技术鉴定,开始小批量生产。1975年开发成6200ZLC型中增中冷机,功率达243
千瓦。同年,由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朱国伟、周轶臣,哈尔滨船舶修造厂李康明、陈清泉,长
航科学研究所贾传锦,黑龙江水运科学研究所傅文元等研制成6200GZC型高增压368千瓦船用
柴油机,并为主机匹配研制了18GJ型废气涡轮增压器,1979年9月通过交通部鉴定。认为该机
总体布置合理,结构紧凑,操作方便,运转平稳,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国内同类机型先进
水平,填补了国产船用柴油机的空白。同年获交通部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
技进步三等奖。1980年,研究采用滴油润滑技术,解决了高增压泵柴油机进气阀磨损,申报
国家专利。1983年,6200GZC型柴油机匹配250千瓦发电机,作了双机组并车发电试验,并通
过技术鉴定。6200G2C型柴油机的研制生产,为黑龙江省航运事业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1975年8月,交通部在哈尔滨召开的分节驳船队运输技术座谈会上确定,组成黑龙江分节
驳顶推船队研制小组,由黑龙江航运管理局副局长秦玉瑞任组长,黑龙江水运科研所赵树信
,哈尔滨船舶修造厂杨溶东,交通部水运科研所张承贤任副组长,设大、小分节驳两个研制
组,分别研制4×1000吨和4×300吨船队。小分节驳研制组由黑龙江航运局原树成、樊鸿基、
姚文斌,黑龙江交通学校洪廷顾,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蔡绳武、杨彦声,交通部水运科学研
究所张承贤等组成,进行课题研究。采用喷水推进和顶推系结对称布置技术。1977年,船队
建成,重载试航成功。1978年9月通过黑龙江省航运管理局组织的技术鉴定。实践证明该船队
阻力小,操纵性能好,是全国第一组半分节驳顶推船队。同年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
奖和交通部、黑龙江省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大分节驳研究组由哈尔滨船舶修造厂佟振华、
段维秋,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蒋小雄,交通部水运科学研究所张承贤等组成。在研制中曾试
验采用串列桨、襟翼舵和倒车舵等技术,经多次实践,到1985年发展成4×600吨+485千瓦和
4~6×1000吨+736千瓦船队,采用直线隧道艉型,大径深比螺旋桨和顶推系结交叉布置等技
术。485千瓦推船和1000吨半分节甲板驳船等9个项目均获交通部1984年内河优秀船型一等奖
。
1979年,船舶节能的垫气驳课题,被列入交通部和省科研项目,由黑龙江水运科学研究
所樊鸿基、张效春、马云昌和交通部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蔡田凯、张育民等组成课题组
,开展研究工作。1981年,研制成2×(200~300吨)垫气驳。实船试验证明,航速9公里时
,减少阻力30%。是一种节能新船型,为国内首创。1982年7月通过部和省的联合鉴定,同年
获交通部和黑龙江省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0年,为解决夏航期船舶水线下设备的修理,针对因枯水不能上船台和吊尾修理安全
性差等问题,由省航运管理局姚文斌研究设计了160吨浮船平台。浮船操作方便,缩短修理时
间,节约费用。1982年获省航运管理局技术改进一等奖。在省内推广应用后,又陆续开发出
200吨、450吨两种浮船平台,经济效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