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港工港机
自宋、金代开始,位于阿什河畔的阿城,就已辟为河港。早期的港口凭藉自然岸壁停靠
船舶,装卸货物靠人背、肩扛。直到1918年在黑河、呼玛、富锦和三姓等地开始建造直立式
木桩码头。同时出现了简易岸用木桩吊货杆,俗称“撅达杆”。1937年,哈尔滨、沙河子、
佳木斯修建了钢板桩直立式码头。1939年,黑河建成了钢筋混凝土板桩直立式码头。莲江口
码头安装了原煤装船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配合江河护岸,在沿江中小口岸陆续建起各种干砌石斜坡式码
头。60年代初,哈尔滨建有钢筋混凝土桩框架码头和混凝土空心方块码头。1981年,在抚远
建有钢筋混凝土板桩码头。1982年由佳木斯港马铁良、李万信设计建成大口径钢筒混凝土木
桩基码头,适应高寒地区冬季建码头施工需要,经济效果显著。钻孔桩技术、滑式集成模板
技术也在建港工程中得到应用。
1953年开始,港口机械发展迅速。交通部为黑龙江河港陆续调来流动式装卸机械。1955
年,对起重机械进行油、电两用技术改造,大幅度降低燃料成本。1956年,黑龙江航运局港
务处宋万珍、胡国维等在佳木斯港研究煤炭装卸工艺,引进皮带机用于装船作业,提高效率
5~8倍。1957年,省内第一组煤炭装船作业线试验成功,在30多个港站推广应用。为完善该
煤炭装船作业线的装船工艺,又进行多次试验,至1967年,由佳木斯港郭恩福、秦书林、哈
尔滨港务局贺景林等研制的联合卸煤机投入使用。1982年,哈尔滨港务局于尔宾等研制成移
动式煤炭装船机,改定机移船为定船移机装煤工艺,既能确保装煤时船体的安全,又可提高
装载质量和效率。同年经省航运管理局技术鉴定,在省内推广应用。
1965年,黑龙江省交通科研所研制成袋装粮轻型皮带出舱机,与佳木斯港研制的岸用移
动式卸粮机配合使用,形成袋装粮卸船出舱、上岸和码垛的流水作业线。
1977年,交通部决定在佳木斯至绥东航线开展散粮运输试验,由合江航运局佳木斯港杨
柏树、郭恩福、秦书林等组成研制小组,交通部科学研究院水运所、黑龙江水运科学研究所
参加,于1978年5月研制成JXL-1型卸船用的吸粮机,适用于中、小港口散粮卸船作业。197
8年8月经省航运管理局鉴定,1980年获省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
1970年,佳木斯港研制的链条式木材运送机(即拉木机),解决了木材卸船后水平运输
的问题。1981年,哈尔滨港务局研制的木材平车自动翻架,实现人货分离,既节省劳力,又
保证了木材水平运输作业的安全。
1982年,为改变界江人力装卸船的落后面貌,由黑龙江水运科学研究所赵克明、黑河航
运局傅德明和省航运管理局运务处辛德禄等研制成非自航流动式机械化装卸船—318浮吊船。
它具有流动性,适用于木材、煤炭、砂石等多种货物的装卸作业,卸煤效率提高25%。1982年
获省航运管理局技术改进成果二等奖。
1985年,为发展木材成组运输,由黑龙江水运科学研究所等研制的MJZ—3、MJZ—5型木
材成组工具,通过省航运管理局技术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