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船舶运输
黑龙江地区古代的船舶通称梭船,靠人力划桨航行。后来才出现风帆船。1906年(清光
绪三十二年),在呼兰成立商办航运企业先登轮船公司。最初仅有一般小轮船航行于哈尔滨
至呼兰之间。翌年,才组成船队运输。
黑龙江水系的船队运输,长期沿用拖船吊曳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单船拖曳
发展为多船拖曳,船队有多船一列式、天平式、梭式、并列式和旁挎式等队形。1951年决定
重点推广一列式拖带法,提高航速10%~15%。1952年,学习苏联河运先进经验,开始试验顶
推船队运输。佳木斯航区拨出胜利号和湘平号两艘拖船试验顶推航行,效果显著。1956年开
始,由船长王述明带头研究顶推船队驾驶技术、船队型式和编解队方法。顶推船队由并列式
开发有天平式、梭式和单排一列式。嗣后,又试验研究下航顶推,船队的航速一般可提高25
%~30%,加速了船队周转,仅1956年至1958年,就相当于节约拖船功率1324千瓦,增加1万吨
位的船舶运力。1959年以后,建造400吨木质雪橇驳和199千瓦内燃机推(拖)船,组成新型
顶推船队。1977年,分节驳出现后,由合江航运局张大增、韩声玉,松花江航运局张月祥等
研究分驳船队顶推技术,建立一套分节驳技术管理制度,开发分节驳偏顶队形,实现了下航
顶推。这一先进的分节驳船队顶推运输技术全面推广应用后,在省内起到了先导和示范作用
。
随着船舶逐年增多,围绕降低消耗,提高效率,安全运行,开展船舶机务管理和技术改
造试验研究。1952年,湘平号拖船创造锅炉改良埋火法。此后,胜利号、大连号两艘拖船试
验锅炉分段烧火法及采用防锈剂洗刷锅炉等技术,提高传热效率,节约燃料,减少夏航期洗
炉次数。并制定蒸汽机、锅炉水压试验标准,从技术上保证机、炉安全运转。
50年代后期,引进苏联设计的295千瓦蒸汽机明轮拖船和331千瓦客船相继投入使用后,
发现煤耗量大。1964年,黑龙江省航运局黄芳胜研究改进该批船舶KV-5型船用水管锅炉,增
设下降管,促使炉水增速循环,充分吸收热量,提高热效率,节省燃煤约20%。
60年代初,曾设想柴油掺水燃烧,试验多年,收效甚微。1979年,松花江航运局柳益庭
、李文、董守义等,为高、中速船用柴油机燃用重柴油(RC3-20),设计了重柴油燃烧前的
处理(分离、清渣)装置和船舶油舱燃油加热系统,经一年试验成功,在全水系推广,每年
可节约燃油费70余万元。1982年获省航运管理局科技成果推广一等奖。
随着船龄增长,船舶浮态等水力性能发生变化,导致船、机、桨匹配失去平衡,影响船
舶推进效率,且浪费燃料。1963年开始,黑龙江航运局王桂春、孙学德研究船机桨平衡,并
采用劳氏验船协会江河船舶桨叶强度计算方法,校核设计红星601、龙拖11、龙客05号等20多
艘营运船的螺旋桨。在满足强度的条件下,适当地减薄桨叶厚度,从而减少桨叶旋转阻力和
空泡影响,提高了推进效率。经改进的新桨,航速提高,耗油下降,取得明显效益。1982年
获省航运管理局技术改进成果二等桨。
1950年,黑龙江航运开始应用短波无线电通讯。1958年增设400瓦发射机,开通哈尔滨至
苏联哈巴罗夫斯克(即伯力)国际无线电通讯。1982年,在哈尔滨市郊建立发射台,增设16
00瓦和500瓦发射机。1983年,增设航务单边带电话8部,甚高频无线电话150部,逐步形成甚
高频无线电话链状网。连同60年代中期开始应用自动探测航道水深的测深仪,70年代新造船
采用的3厘米海燕2型、75-3型雷达等先进导航设备,为水运市场管理、运输生产组织、船舶
安全航行,提供了迅速而准确的通讯联系和有效的安全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