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邮政
一、邮件传送
黑龙江古代的驿站和近代的民信局、文报局的邮件主要靠牛、马和畜力车传送,偏远地
区靠人背肩挑,江河流域采用水上简易船只,冬季冰雪期则用雪橇等交通工具。随着中东铁
路的建设和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黑龙江地区从1903年开始,利用火车运转邮件。吉黑邮区
利用委办汽车运送邮件则始于1922年。东北沦陷时期,从1933年起利用飞机运送国内和国际
邮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省内县以下邮路主要依靠非机动运输工具和人力运输。只
是在火车、公路沿线委托火车、汽车运送邮件。1948年,全省邮政运输有马20匹,自行车98
台,手推车19台,大板马车11台。1955年,在省内外邮运干线上第一次采用自办火车邮厢,
在邮厢内可进行邮政业务处理,加快了邮件传递的速度。
为了改变邮件运输装卸手工操作的落后状况,大城市邮电局从1958年开始,先后研制成
邮件传送带、牵引升降装卸车、汽车自备装卸传送带、邮件自动滑板、室内邮件运输车等设
备。1960年,哈尔滨市开始应用电动搬运车,代替火车站内人工搬运邮件。1966年,哈尔滨
、齐齐哈尔、佳木斯等3个大邮件转口局开始应用装卸机动牵引车和装卸拖(挂)车运送邮件
。1971年,哈尔滨至北京邮运干线上,利用叉子车和托盘实现了火车邮件装卸机械化。
二、邮政处理
自从清光绪年间开办邮政后,邮件收寄、盖销、分拣、封发等业务处理全用手工操作。
东北沦陷时期,个别邮政局在邮件处理环节曾使用波纹式过戳机。哈尔滨市邮政局分拣员李
荣,于1957年6月创造右手拿信,左手投格,10个指头都发挥作用的先进操作方法,改变了多
年来一直沿用的右手分拣方法。每小时由1000多件提高到3600件,并随着技术熟练程度的提
高,使分拣速度达到5000件/小时。全国邮电部门推广了李荣左手分拣法,普遍提高了分拣
效率。
从1958年开始,全省大中城市和较大县邮电局为改变手工操作状况,在邮政业务部门采
用机电式自动售票机、自动收寄机、自动过戳机。1963年,哈尔滨市邮政局研制成简易包裹
分拣机。1973年,哈尔滨市邮政局陶平林、于德贵等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侯作勋、金葆宗、潘
佩林和哈尔滨市工业技术交流馆的协助下,开始研制推式悬挂传递机、吊袋储存轨道、粗分
机和粗分联合作业的包裹分拣机。1974年10月,研制成功并投入生产。过去白班90人,夜班
60人,每天工作14小时,日处理2.7万件包裹,使用该机后,每日只工作6小时,平均处理2
.2万件包裹。最忙时只用110人,工作9.5小时,处理3.4万件包裹。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
奖。
1973年,黑龙江省邮电管理局鉴于邮政汇兑业务量大、劳动强度高、工作效率低的问题
,决定研制汇兑稽核电子计算机自动处理系统。1974年,被邮电部定为重点项目,由省邮电
科研所、省邮电管理局汇兑稽核处和省电子技术研究所联合研制。1977年研制成I型机, 19
78年进入试生产。原来汇兑稽核业务的6道工序改用计算机处理。这是国内应用电子计算机自
动处理邮政汇兑稽核数据的首次尝试。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和省科学大会奖。
1974年,鸡西市邮电局何兆森主持,研制出省内第一台自动取包机。该机采用晶体管编
码控制,由机架、存包、传送、控制和电源等部分组成,最多可容纳700个包裹,取一个包裹
最长时间为18秒,既缩短取件人等候时间,又减轻营业员的劳动强度。该项成果已在省内16
个市、县邮电局推广,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奖。
1984年,哈尔滨市邮政局包裹分拣机细分部分全部投入生产,实现了邮政包裹机械分拣
。省内第二大邮件转口局齐齐哈尔邮电局也于1985年实现包裹分拣作业机械化。1985年,省
邮电科研所和省邮电管理局汇兑稽核处葛武奎、柳祖秋、潘大明、宫志强等人研制的汇兑稽
核电子计算机数据处理新系统Ⅱ型机试运转,将原来15道工序中的12道由机器承担,解决了
I型机存在的问题,使生产人员减少50%,工效提高50%。
1985年,黑龙江省共拥有自办火车邮厢51辆,邮运汽车283辆,邮运摩托车224辆,装卸
用拖(挂)车198辆,装卸用叉车2辆。全省铁道沿线各局利用铁路邮路,公路沿线全部开办
了委办和自办汽车邮路,交通便利地区全部使用自行车投递邮件。哈尔滨市开始修建邮政集
装箱场地,以便于运用现代化的装卸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