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电信
一、电报
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黑龙江地区开始用人工电报发信机和收信机,发信机电流通
过电线到达收信机,收信机上的电磁石在忽通忽断的电流带动下,带动笔尖在纸片上画出有
规律的点、线电码。后来,逐渐由人工音响电报机代替,有规律的电流带动收信机发出有规
律地长短音响组成电码。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俄军在哈尔滨设立无线电台,1922年
9月被中国政府接管,开始应用电子管无线电报机,国内远到云南,国外远到美国等地,都可
通无线电报。1927年,哈尔滨与沈阳、天津、北京间开通试办摄影传真,这是黑龙江第一次
应用无线电传真技术。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三省后,出于侵略和掠夺的需要,在哈尔
滨使用了凿孔自动电报机,对辽宁、吉林和日本进行电报通信。1948年,全省电报通信只有
1部凿孔自动电报机,2部人工音响机双工通报,其余都是人工音响机单工通报。1955年,哈
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邮电局开始使用国产55型机械式电传打字电报机,实现了自动发报
。1958年,哈尔滨市长途电信局主任工程师段宝庆等人,对继电器人工电报进行改革,于19
63年用半导体三极管代替继电器。经过一年的试验,于1964年5月组装成全国第一台晶体管人
工电报机,性能稳定可靠,保证雨季电路畅通。晶体管代替继电器,减轻了机务员的维护工
作量,还节约了材料和电池,降低了保养费用;振荡器发出的声音比用继电器清晰,无畸变
,少失误,音质、音量可以调整,体积小,维护方便,成本低廉,适合中小邮电局使用。省
邮电管理局决定在全省推广使用。1964年《邮电技术通讯》杂志介绍了晶体管人工电报机,
向全国推广。段宝庆受到邮电部和省人民政府的表彰,省政府发给奖金300元。
1961年,省内首次采用了相片传真电报机。70年代后期,全省县以上邮电局普遍应用了
机械式电传电报机。1974年,五常县邮电局汪景营等人为解决电传电报机部件多,不便于维
护问题,曾研制出无马达光电发报电子电报机,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8年,全省第一次使用中文电报译码机,改变了黑龙江省历史上一直用人工译报的状
况。1984年,哈尔滨市采用国内最新技术电子计算机程控64路自动转报设备,与全国自动转
报中心联网正式投产,承担了原来90%需要人工接转的转报任务。1985年,省内开始采用国内
电报最新成果BHC83B汉字电传机,在哈尔滨至大庆间投入使用。汉字电传机减少了人工译电
环节,传输速度提高50%,效率提高1倍,准确率达100%。
二、电话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黑龙江地区开办的市内电话均采用磁石式人工电话交换机
。1910年,哈尔滨滨江电话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次采用国外步进制100门自动电话交换机。东北
沦陷时期,除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安装了一些步进制自动电话交换机外,其
余各地全是人工电话交换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省62个市县电话局,只有
哈尔滨、齐齐哈尔2个局安装自动电话交换机,2个局安装共电电话交换机,其余多为磁石交
换机。长途电话全部是人工交换机。
50年代后期,省内引进民主德国52—C式步进制自动电话交换机和国产47式自动电话交换
机。1958年开始研制纵横制自动电话交换设备。1958年,省内4个大、中城市内电话实现了自
动化。为适应全国电话制式的变动,1961年省内研制出第一部100门纵横制自动电话交换机,
使电话交换技术又向前发展了一步。
70年代,为改变县以上城市电话人工交换的状况,省内大量采用晶体管技术。1971年,
延寿县邮电局机务员孙纯玉带领机线组工人研制出全国第一部晶体管400门单式共电交换机,
于1972年12月正式投产使用。这种交换机不仅具有一般继电器共电交换机的性能,并且全部
采用无接点元件,结构简单,工作稳定可靠,障碍少,有蜂音、自动振铃和回铃性能,主、
被叫用户摘挂机状态有信号灯表示。省邮电管理局曾在部分邮电局推广延寿县研制的晶体管
共电交换机。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了孙纯玉等和省邮电学校陈永有、周律合著的《晶体管共
电交换机》一书。
1973年,省邮电科研所和省电信器材厂何英群、高明举、刘奎一等开始研制准电子自动
电话交换机,于1974年9月研制成黑龙江邮电部门第一台20门准电子自动电话交换机。1975年
延寿邮电局研制成功100门准电子自动电话交换机。人民邮电出版社1976年出版了何英群主编
的《200门准电子自动交换机》一书。1976年,省邮电管理局吕鸿声和省邮电科学研究所刘奎
一等研制出龙江751型600门准电子自动电话交换机,并在穆棱县开通;延寿县又研制成功60
0门螺簧式准电子自动电话交换机。随后,虎林、宁安、鸡东、林口、绥滨、双城、巴彦、绥
棱、尚志等县也先后研制成751型600门准电子自动电话交换机。1977年2月,LJ—1型1000门
准电子自动电话交换机研制成功,在阿城县开通。然后由省电信器材厂成批生产,陆续在密
山、勃利、克山、肇东等县开通使用。截至1978年,全省研制准电子自动电话交换机22050门
,占全国准电子自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的30%。1978年,LJ—1型1000门准电子自动电话交换
机和龙江75—1型准电子自动电话交换机获全省科学大会奖;1000门准电子自动电话交换机获
全国科学大会奖。尚志县邮电局703机务站研制的100门全电子自动电话交换机获1978年全省
科学大会奖。延寿县邮电局孙纯玉等研制的螺簧半电子自动电话交换机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
会奖。1985年,全省95%县以上的城市电话实现了自动化。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黑龙江省开始应用长途通话技术,电话交换设备全是人工
接续。1974年,省邮电管理局王国钧主持研制布线逻辑控制式长途自动交换机,于1977年获
得成功,安装在哈尔滨接入电路后,与牡丹江、北京、上海、南京等地试通。1978年获全国
科学大会奖。后因该机部分国产元件不过关,障碍较多,维护量大,没能投产。1979年王国
钧和省邮电科研所吴亚先等利用引进TK—85型单板机,改装成程控小容量长途自动电话交换
机,采用公共信道信号方式,1984年安装在富裕至齐齐哈尔之间试用。
1985年8月,哈尔滨长途电话开通了360路纵横编码自动交换机,与北京、广州、天津、
沈阳、长春、石家庄、大连、西安、武汉和牡丹江、双城、大庆、绥化等13个市、县实现了
长途电话自动接转。1985年,哈尔滨市电信局从日本引进FETEX—150型存储程序控制数字电
话交换机1万门和FETEX—150长途数字交换机150线。
三、传输
黑龙江地区电信传输,最初多采用架空明线。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黑河屯与俄国布
拉戈维申斯克(海兰泡)之间首次敷设3公里水下电缆。1924年于哈尔滨松花江桥电杆上首次
架挂铝管电缆。东北沦陷期间,1941年,曾在安东(今辽宁省丹东市)经沈阳至哈尔滨敷设
了地下电缆。1945年解放后,电信传输大部采用架空明线,投资大,线路利用率低。1957年
,全省有长途电话电路189条,有线电报电路134条,其中载波电路8条。长途电路一直紧张,
满足不了全省通话的需要。
1958年8月,省邮电科研所王国钧、潘家礼等开始研制3路载波机,于1958年10月研制成
第一套582型3路载波机样机。1959年4月,又研制成594型中程3路载波机,安装在伊春至北安
间线路上。安装开通时邮电部副部长范式人在哈尔滨曾亲自利用该载波电路通话,效果良好
。1959年10月,邮电部在北京召开载波机研制经验交流会,黑龙江省研制的载波机,在电气
性能上被评为第一名。1959年生产20端,1960年对5个部位改进后,又生产100端。到1961年
8月,全省共研制生产出156端3路载波机,使全省92.3%的市、县邮电局装上了载波机,满足
了省内长途通话需要。
1970年,黑龙江省建成北京—哈尔滨960路微波干线在省内的4个微波站,首次实现传送
中央电视台的节目。1975年和1980年又相继开通哈尔滨至牡丹江、哈尔滨至大庆微波支线,
初步形成省内微波通信网。从此不仅传送电视,而且承担传递电报、长途电话、广播、模写
、国际电报、传真等多种业务。
1974年,黑龙江省微波总站王宏试制固态网络检查仪,用于微波中继传送网纹干扰测试
。1977年,哈尔滨市长途电信局研制长途架空明线特性自动测试仪,用于长线特性自动测试
、自动显示和自动记录。这两项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6年5月,省邮电管理局王国钧翻译出版了《存储程控制式电子交换机基础》,这是国
内邮电部门第一本介绍程控交换机的专著。
80年代,全省电信传输技术已向大通路、高质量和经济化方面发展。1980年,省内第一
条60路地下载波电缆在哈尔滨—阿城之间开通。1982年东北三省对东北沦陷时期的地下长途
电缆进行全面改造,黑龙江新建增音站7座、充气室2座,于1984年8月开通使用。电路由过去
的32路增加到748路。
1983年,邮电部在哈尔滨市首先应用光纤通信新技术。1984年8月,哈尔滨市电信局埋设
1公里光缆,进行越冬抗寒试验。1985年9月,省内第一条全长7.71公里光纤通信系统在哈尔
滨市电话局间开通,增加124条市电话局间中继电路,为我国高寒地区应用光纤通信技术积累
了经验。1984年10月,开通了全国第一条传输立体声广播的微波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