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无线广播
1923年春,东三省无线电台副台长刘瀚用马可尼双工机野战电话机改制成中波广播发射
机,功率50瓦,频率60千赫,在哈尔滨南岗转角楼(今黑龙江省博物馆附近)开始临时广播
。1926年8月,又改制成功率100瓦的中波广播发射机,同年10月1日,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
式广播。地址在哈尔滨道里区外国八道街18号(今道里区端街16号)呼号X0H,波长280公尺
,频率为101千赫。这是国内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1945年8月20日,哈尔滨广播电台回到人民手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已有哈尔滨
、齐齐哈尔、牡丹江3座广播电台,分别使用1千瓦屏调发射机和200瓦栅调发射机。当时发射
机灯丝都用直流供电,借以克服杂音电平。由于没有测试仪器,只能靠主观评价电声技术指
标。
1949年底,为了扩大广播覆盖面,哈尔滨人民广播电台技术人员克服困难,以1千瓦屏调
发射机作前级,用TW—504D功率管两只设计组装高末级,已调波放大,输出功率为4.5千瓦
。1951年1月,把高末级功率管改为苏联ГY—431管,输出功率增加到10千瓦。
1953年春,松江人民广播电台(当时为松江省省台,台址在哈尔滨市)设计组装低末级
,把10千瓦已调波放大改为20千瓦屏调发射机。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当时为黑龙江省省台
,台址在齐齐哈尔市)在东北人民广播电台工程师指导下,设计组装高末级、低末级,以1千
瓦屏调发射机作前级组装成20千瓦屏调发射机。技术员王宗雄把低末级灯丝变压器的三相T型
接续改为并联接续,解决了低末级杂音大的难题。
1953年,为解决省广播电台节目传送,供转播台和县广播站转播省广播电台节目,组装
长波广播发射机传送省广播电台节目。由技术员王义设计方案,组织技术人员组装3千瓦屏调
长波发射机。1957年又将功率扩大到30千瓦,调制方式改为自动板调,使黑河、抚远等边境
地区都可收到省广播电台节目。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部长波发射机。到1971年,
由于国外临频干扰严重,很多地方收听不好而停用。1976年又设计组装150千瓦大功率自动板
调长波发射机。广播后仍压不住国外临频干扰,不久又停用了。而这部大功率长波发射机为
亚洲国际广播组织做过长波地波传播的收测,路线是从哈尔滨至青岛。完成任务后,中央广
播事业局为此发来感谢信。
1957年秋,黑龙江省广播事业局在哈尔滨市郊城高子建设省广播发射中心—九○四台。
安装第一部150千瓦自动板调发射机,调幅制式上省去庞大的调幅器部分,在高末前级栅调,
高末级实现自动板调,造价比屏调发射机便宜。缺点是惰性失真和互调失真大,电声指标靠
深度内反馈和包络反馈才能进级。这部发射机用于播出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发射天
线是两座轻型拉线铁塔,高125米,弱定向东北(伊春)方向发射,主向比背向大9分贝,使
省广播电台覆盖面积扩大,松嫩平原地区收听效果较好,山区和边远地区收听效果也大为改
善。1958年6月又安装了一部150千瓦自动板调发射机,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
1963年再安装一部120千瓦自动板调发射机,转播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俄语节目(节目空闲时
间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二套节目)对苏联远东地区广播。1971年秋,为扩大省广播电台
覆盖面,发射机采用两部200千瓦单机并机400千瓦。单机和并机网路是黑龙江广播设备厂设
计与生产的,单机调幅方式是抑制栅调自动板调,比栅调自动板调在克服载波跌落上有所改
进,高末级是6只23Z蒸发冷却电子管并联,槽路是π网络,屏极旁路电容采用串联谐振网路
,在调整电声指标中,发挥明显作用,调机电声指标达到甲级。1980年春更新省广播电台发
射机,又安装一部200千瓦屏调发射机。更新下来的发射机用于省广播电台第二套节目。这部
屏调机使用陶磁四极管,整机工作效率和末级效率都比自动板调机高,电声指标很容易达到
甲级,是我国70年代大功率发射机新产品。到此,九○四台甲乙两个机房有五部大功率发射
机,使用四个频率,播出五套节目,在国内属于大型功率广播发射中心。
为发展短波广播,1968年9月在五常县建成九一五短波转播台,频率是5950千赫,向伊春
定向发射,使用15千瓦短波屏调发射机,改善了一些地区转播省广播电台节目信号源的质量
。1971年,九○四台设计、组装、安装成50千瓦短波自动板调发射机,频率是4925千赫,定
向佳木斯地区,改善了合江和牡丹江地区转播省电台广播节目的信号源质量。1972~1976年
建成齐齐哈尔短波转播台,使用50千瓦短波屏调发射机,频率是6150千赫。又在九一五台和
五一四台各增1部15千瓦短波发射机,频率是4925千赫(代替九○四台的4925千赫)和4840千
赫。1975年九○四台50千瓦短波机停用。至此,黑龙江省有4个短波频率,基本解决了全省转
播台、市地广播电台和县广播站(台)转播省广播电台节目的信号源。但由于短波传播受季
节和昼夜的影响,信号有衰减,有时还有临频干扰,这些都影响传送节目的质量。
省广播发射中心,1964~1976年先后建成黑河、密山、北安、富锦、穆棱、双鸭山.中
等功率转播台,最大功率是50千瓦,其余是10千瓦和7.5千瓦。除双鸭山外都是屏调发射机
。还在东宁、绥芬河、抚远等边境地区建成14座1千瓦屏调发射机的转播台。初步建成省中波
广播网,覆盖率达到40%。
1973~1985年,黑龙江省开始发展调频广播,建成4个调频骨干台,功率都是10千瓦,调
频发射机有早期I型机和后期改进的Ⅲ型机。Ⅲ型机的控制系统采用晶体管自动逻辑控制、自
动开关机、自动倒备机。在此期间,还建成6个1千瓦调频台。1979年12月,黑龙江省立体声
调频广播开始试播,这是全国第一家立体声调频广播。立体声调制器是黑龙江省广播科研所
研制的,由于工艺水平差,调制器不稳定,于1985年更新为哈尔滨广播器材厂生产的1千瓦立
体声调频发射机。
1977~1985年,建成鹤岗、牡丹江、佳木斯、伊春、泰来、宝清、桦南、大兴安岭、勃
力9座省转播台,转播省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全部使用10千瓦脉宽调制发射机。这是70年代
国际最先进的调制方式,工作效率高,电声指标高于屏调发射机,高调幅不过荷、不打火,
采用浮动载波装置可省电30%左右。到1985年末,按地波78分贝标准,省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
覆盖全省73%,基本建成省一套广播覆盖网,在全国居领先地位。1983~1985年,还建成宁安
、双鸭山、同江、齐齐哈尔、七台河5座省二套广播的转播台,全部是10千瓦脉宽发射机。在
此期间又决定14座中波试验台转播省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功率都是1千瓦,调制方式有屏调
,也有脉宽。到1985年末,省广播电台第二套节目覆盖全省37%。
1973年3月,中央广播事业局将研制脉宽调制发射机的任务交给黑龙江省广播事业局。省
广播事业局组成以王义为组长的研制组,主要成员有王俊义、李友森、李良富、周玉然、张
瑞峰。研制组接受任务时,没有资料,没有图纸,只有日文杂志介绍这种制式的文章,文章
上附有末级串馈线路原理图。当时在国外,只有美国有1部100千瓦初步尝试的脉宽调制发射
机。研制中,他们解决了脉宽调制器即将音频信号调制成脉冲持续时间信号(脉冲宽度随音
频信号变化),低通滤器将即已调制的脉冲串还原为音频信号的问题。一部30瓦实验脉宽发
射机研制成功了,这是中国的第一部脉宽发射机。后来见到从国外引进的脉宽发射机的脉宽
调制器电路同黑龙江广播事业局研制的脉宽调制器电路不一样。通过实验证明,黑龙江广播
事业局研制的脉宽调制器实用、指标高。1974年初开始研制10千瓦脉宽调制发射机。研制中
解决了脉宽调制放大器的极间耦合和阻尼管问题,到1975年初完成研制任务。1975年7月,中
央广播事业局在黑龙江省召开全国第一部10千瓦脉宽调制发射机技术鉴定会,中央广播事业
局、各省广播事业局,中央有关部、局、科研所和广播设备生产厂家47个单位的专家一致认
为:“它的研制成功,实现了调制方式的一项重大改革,打破了美国的专利垄断,把我国广
播发射机的调制技术发展到70年代先进水平”。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这项新
技术成果在省内外得到迅速推广,到1985年末全省已有1部200千瓦、28部10千瓦、33部1千瓦
脉宽发射机在各地发射台工作。脉宽发射机使用浮动载波装置,大功率发射机可省电40%左右
,中等功率发射机可省电33%左右。
1976年,中央广播事业局将研制200千瓦脉宽调制发射机的任务下达给黑龙江省广播事业
局,省广播设备制造厂承担研制任务,组成以王宗雄、李友森、周玉然等技术人员参加的研
制组。研制大功率脉宽发射机要解决的技术难题有:(1)残波辐射指标要提高;(2)低通
滤波器的制作;(3)高末级的稳定;(4)振幅补偿对调制管工作状态的改善;(5)平顶冒
尖失真;(6)特殊保护技术措施;(7)电声指标要高于甲级。经过4年努力,上述问题都得
到圆满的解决。1980年底通过中央广播事业局验收后,又经过4年的运行考验,于1985年夏通
过广播电视部的技术鉴定。这个项目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又获得国家科技成果三等奖。
1979年8月,省广播科研所接受中央广播事业局下达的调频立体声调制器研制任务。由鄂
岳、张希亭、吴名华、高广良等组成研制小组。经过夜以继日的努力,不到1个月就基本完成
研制任务。1979年12月,中央广播事业局邀请北京、上海、天津和广州等城市的专家来哈尔
滨进行技术鉴定。根据国际规定的指标,经专家们逐项测试结果,各项技术指标都达到了标
准。到会的声学专家和艺术家主观评价都表示满意,通过鉴定。这种导频制立体声广播为确
立中国立体声制式提供了经验。这项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0年,省广播科研所、省广播电台技术部和文艺部的张希亭、韩长顺、杨连弟等组成
立体声制作研制小组,经1年多的努力,将大录音室由长混响改为短混响,并做了若干个吸声
屏风;把两台单声道调音台改为立体声调音台;做了立体声录音XY制与MS制式的实验,在研
制过程中为厂家试用了国产第一只立体声传声器。由此完成了立体声录音技术的研制工作。
1981年9月,省广播事业局召开技术鉴定会,检查了研制设备,审听了省电台录制的立体声节
目。经过主观评价,通过了技术鉴定。1981年12月,中国电子学会在哈尔滨召开立体声学术
讨论会。对立体声调频广播节目进行了主观审听评价,与会专家给予充分肯定。1981年获哈
尔滨市科技成果一等奖。
1982年,广播电视部把调频立体声附加信道制式的研制和论证任务下达给黑龙江广播事
业局科研所,鄂岳、高广良、吴名华等技术人员参加这项研制工作。研制中解决了制式的可
行性,即主信道和附加信道的串音技术标准、频带分配和主附信道的各项技术指标。还克服
了采用国产元器件替代进口元器件的技术难题。经过1年多的努力获得成功。受国家标准局的
委托,省广播科研所根据研制成果,起草了《调频立体声和附加信道国家标准》(草案),
《立体声和附加信道调频发射机的技术条件和测试方法》以及《调频广播和附加信道制式论
证报告》等文件。1983年9月,广播电视部在哈尔滨市召开了调频立体声和附加信道制式国家
标准审定会,对各项技术指标进行了测试,通过了技术鉴定,对代起草的文件都表示满意。
这项科研成果填补了国家空白,获广播电视部科技成果三等奖、国家标准局四等奖。广播电
视部报国际电讯联盟,经国际电讯联盟讨论后采纳为国际标准,为此广播电视部发来嘉奖令
表示祝贺。
1982年,省广播科研所开始研制调幅广播音频处理器,采取单频补偿,微机控制压扩功
能。主要研制人员有吴名华、张希亭、于忠泉等。到1985年,由省科委邀请广播电视部、北
京和上海等地专家进行技术鉴定,认为“音频处理器采用这一新技术,在广播事业中开创了
良好的开端,对整个广播系统具有普遍意义,利用微机对广播节目信号进行压扩属于国内首
创”。这项成果获省微机办公室三等奖,由黑龙江广播设备厂开始批量生产。
1984年,双鸭山一二八台较好地解决了高场强和强脉冲电场干扰的技术难题,完成了大
功率发射机微机控制自动化的研制工作,为推动大功率发射机自动化提供了很好的经验。19
85年通过双鸭山市科委的技术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