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建筑环保地震测绘
黑龙江地区自公元8世纪(渤海国时期)到清初,仿中原建筑有宫殿和寺院等建筑遗址和
遗物留存至今。到沙俄和日本入侵后,传入一些东欧和日本的建筑技术。1949年中华人民共
和国建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建筑科学技术才得到迅速发展。如土石方、桩基、现场
运输、混凝土、沙浆搅拌、预制、现浇混凝土等逐步实现机械化,摆脱了手工作业。在施工
技术上掌握了高层建筑和冬季施工的一整套科学方法;在材料上,由使用秦砖汉瓦,发展到
使用钢筋混凝土及其预制构件煤灰硅酸盐等各种大块,浮石混凝土墙板砌筑等;高层建筑还
采用了液压“滑模法”施工新技术;内装饰由单纯的刷石灰水,发展到美术油漆、刷涂料、
喷漆、滚漆、弹涂、贴壁纸、大理石、板饰等;外装饰发展到干贴石、贴瓷砖、马赛克、玻
璃马赛克、大理石、涂料等;设计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的修复、改建、照抄、模仿,
发展到创新、重视环境、建筑物个性、平面布局、总体造型、外观处理、结构简洁大方等。
黑龙江省的环境保护工作自1958年在省建设厅设污水处理办公室后,逐步建立管理监测
和科研机构,制订《黑龙江省环境监测工作暂行条例》;创办《环境保护》(后改名《北方
环境》)期刊;对黑龙江省地表水、大气、噪声、农药、污染源等进行考察、监测、分析、
研究;治理嫩江和松花江的污染;处理含重金属、油、酚、造纸等废水,获得到较好的环保
效果。
黑龙江省的地震,集中分布在绥化、萝北、鹤岗、牡丹江及与其地质构造密切相关的地
区。自1955年到1985年全省共建测震台10个,形成测震台网。各测震台都配有各种仪器,对
全省的地震进行测震、地面观测、重力测量、流动地磁测量、大地形变测量、地倾斜观测、
地震地质考察、地下水化学和水位观测等。此外,对震情进行中强地震背景值的长期预报,
中强地震的中短期预报和地震设防,同时,进行地震工程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黑龙江地区的测绘始于1710年(清康熙四十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黑龙江省
的测绘科学技术得到飞速发展。除建成大地测量、地形测量、摄影测量、资源勘察、工程测
量、航空摄影、地图制图等常规技术体系外,还应用和发展了现代先进的红外测距,激光测
距,遥感,立体座标量测等技术。
截至1985年末,全省的建筑、建材、环保、地震、测绘共有科技人员38126人,获国家、
省、部级奖的科技成果7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