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建筑施工
一、常温建筑施工
1951年,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建设公司哈尔滨工程队瓦工组长苏长有创造了双手挤浆砌
砖法,将砌砖工效提高3倍。
1952年,东北电气工业局基建处哈尔滨第三工区主任王逊慈在施工管理上创造了分段平
行流水作业法(即分部分段作业)。在此基础上,王贵安工程师又创造以模型板代替里脚手
架,施行分段流水、主体交叉的管理办法,形成一整套快速施工法,改变了几千年来相传的
个体手工劳动。50年代末,全省建筑业的整体施工效率达到45.2平方米/人,达到全国第一
流的建筑施工水平。在此期间,还广泛应用钢筋“三冷”(冷拉、冷轧、冷拔)、“三焊”
(点焊、对焊、搭接焊)和预应力混凝土新技术以及大型单层和多层预制件装配或组装厂房
的施工新技术。伟建厂62米跨度的飞机装配车间和轴承厂三层装配式大楼等就是采用此种施
工新技术建造的。
自70年代起,开始有高层建筑施工。1974年建造高63米的省电视大楼,应用浮石混凝土
全装配大板、大模板、加气混凝土砌块、滑升模板法等施工新技术。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省推广应用钻孔灌注桩基础、锤击法试桩、强夯法
加固软弱地基与基础浅埋施工新技术、低碳冷拔钢丝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双钢筋技术、混凝
土构件拉模成型工艺、蒸气热介质定向循环养护工艺等以及框架轻板体系、内浇外砌住宅建
筑体系、内装外砌大板住宅建筑体系、多层工业厂房升板结构体系,美观价廉的内墙喷点漏
花施工新工艺,内外墙涂料及釉面砖等新型建筑材料,钢管脚手架代替木脚手架发展到悬挑
式外脚手架。
据1985年底统计,全省共评选出甲级(金牌)优质工程167项,乙级(银牌)优质工程3
62项。
二、冬期建筑施工
50年代初,为解决冬期不停工并能保证施工质量,学习苏联冬季施工经验,在配制砌筑
砂浆和混凝土时采用掺盐法,曾出现过一些工程质量事故。到60年代混凝土工程采用暖棚法
、电热法、蓄热法等。70年代,随着混凝土防冻剂研究的深入,创造出综合蓄热法。到80年
代,强夯法、掺防冻剂法及桩基础冬季施工以及综合蓄热法已被广泛应用。研制出的防冻剂
品种基本满足了混凝土冬季施工的需要,为黑龙江省冬季施工开辟了新的途径。
1980年,黑龙江省低温建筑科研所王利华等承担省科委下达的“寒冷”地区长螺旋钻孔
灌桩基础应用技术”科研项目。经两年多实验研究,研究出可在严寒(-30℃)条件下进行
钻孔和灌注混凝土施工法。其施工方法简单,设备移动灵活,场内外搬运方便,又节省能源
。与普通钢筋混凝土基础相比,每平方米建筑物可节省2~5元,且不受气温限制,可常年施
工。1983年12月,通过省科委鉴定。为国家颁布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灌注桩基础设计与施工
规程(JGJ4—80)》提供了寒区设计与施工的补充数据。至1985年末已推广应用155万平方米
。
根据1982年全国建筑科学发展计划82-(8)项目,黑龙江省低温建筑科研所刘洪绪等,
历时3年完成了基础防冻害措施的研究。取得坡度17°~34°的墩式斜面刚性基础,可以克服
切向冻胀力的试验结果。为斜面刚性“基础防冻害措施”提供了科学数据。并得出冻结期在
地下水位低于冻深的地区、浅埋墩、条形基础、基侧、基底下全部换填中、粗砂,可减少冻
胀力68%~83%;换填深度为冻深的76%时,可减少冻胀力38%~54%的测试结果。在国内首次进
行了采暖房屋地基冻胀力的实地调研,提出采暖房屋不同部位的基础冻胀力计算系数,以及
防止冻害的有关设计原则和按采暖设计的房屋跨年施工应注意的事项。通过对11种基础形式
的围墙经两个冻融周期的观测,剖析了围墙倾覆破坏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四种防冻较好的围
墙基础形式。在不同条件下推导出圆形和方形扩大桩基础冻胀反力的计算公式8个,较B·N·
达尔马托夫只能计算圆形扩大桩基础冻结面上冻胀反力的公式应用面广,精度高10%左右,于
1985年10月通过部级鉴定。
为满足寒冷地区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工程冬季施工的需要,黑龙江省低温建筑科研所自
70年代初开始对混凝土防冻剂进行研究,研制了-10℃条件下混凝土施工复合剂。1980年,
黑龙江省低温建筑科研所承担了国家建工总局科技局下达的混凝土防冻剂研制项目。由李福
久于1981年完成NON-F(4)、MN-F(5)硝酸盐系列混凝土防冻剂的实验工作,1984年进行
试生产。此种防冻剂适用于-10℃养护条件下的混凝土工程施工。组合成分中不含氯盐,故
能保证钢筋混凝土构件的钢筋不锈蚀。1983年9月黑龙江省低温建筑科研所谢文平研制成WN-
D混凝土防冻外加剂。自1984年9月应用NON-F(4)、MN-F(5)、wN-D等混凝土防冻剂产
品,不仅满足了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的钢筋混凝土工程冬期施工的需要,而且具有明显的经
济效益,每立方米混凝土虽增加费用17~27元,但与暖棚法相比降低费用1/3,降低能耗70
%~80%,且简便易行。
1983年,黑龙江省低温建筑科研所郭明珠等和大庆石油化工设计院承担城乡建设环境保
护部下达的“强夯法在季节冻土地区应用”项目。将施工季节分为初冬、深冬、春融及正常
四个阶段。历时四年的研究,提出四个阶段的施工、参数和在季节性冻土地区强夯法施工的
《季节冻土地区强夯法施工要点》。通过30多个工程实践和大量的室内外试验,证明强夯法
可以改变地基土的结构,消除或减少土中的水分转移,降低地下水位和土中含水量,因而强
夯可改变季节性冻土地区地基土的冻胀性,消除或减少地基土的冻胀力,以达到加固地基效
果。此外,具有施工简便、设备简单、进度快、质量好、适用面广、防冻性能好、经济效益
好等特点。尤其在冻深较大、冻胀性强的地区应用强夯法处理软弱地基防止冻胀与其它方法
相比较,无需特殊换填材料(土、石、砂、粉煤灰等均可),除能防止冻胀、还能加固地基
,提高承载能力。经四年的实践,证明强夯防冻胀和加固地基与打入桩相比,可节省造价60
%~70%;与灌注桩相比,可节省造价50%~60%;与深埋条形基础相比,可节省造价40%~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