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水泥及其制品
一、水泥
新中国成立初期,黑龙江省只有哈尔滨、牡丹江两处水泥厂和齐齐哈尔市水泥管厂。19
58年后陆续兴建了各种煅烧窑。
1965~1966年12月,中国科学院工程力学研究所龚家森研制成水泥速凝剂,并通过国家
级鉴定。1967年,在鸡西市水泥速凝剂厂定点生产。多年来,该产品用于军工、铁路、桥梁
、矿业开发等重点工程,并有部分出口。
1980年初,为发展水泥灰岩生产,黑龙江省非金属地质公司工程师赵宝玲、地质练习生
孔江淮、绘图员杨尉萍编制《黑龙江省水泥灰岩分布图及其说明书》,以绘图方式展现出全
省水泥灰岩的分布及其生成规律,为水泥制造业的合理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1984年缩编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泥灰岩矿产分布图集》中。1984年12月获国家建材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历来水泥窑的余热无法利用是个极大的浪费。1984年10月,由哈尔滨铁路局绥化水泥厂
建成省内第一台窑外分解生产线,即在水泥窑外增加悬浮预热器和分解装置。研究成水泥窑
外分解工艺,可充分利用窑尾排出的余热,使生料在人窑煅烧前就在窑外分解80%以上,不但
节约了燃料,而且产量比同规格的半干法窑提高近一倍。
二、水泥制品
1959~1960年,齐齐哈尔市水泥制品厂首先用手工研制成三阶段平口预应力水泥管。19
60年以后,工厂共实现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279项,其中主要有悬棍机,改变了原来用离心法
生产下水管的落后工艺,提高工效25%。1974年4月,用机械试制成承插式一阶段预应力水泥
管,在12公斤/平方厘米压力下,管体不渗漏、接头不浸水,达到了国家标准。
1958年,黑龙江省低温建筑科学研究所以粉煤灰、石灰、砂子为原料,以铝粉为发泡剂
,以水泥为胶结料,按比例搅拌浇注成型,经切割成块、条、板而以蒸汽养生固化、增强,
研究试制加气混凝土,1973年试制成功。哈尔滨市硅酸盐制品(加气混凝土)厂、哈尔滨市
建筑工业加工厂(新型建筑材料工业公司加气混凝土厂),也分别于1973年和1974年研制成
功并投入生产。其抗压强度按国家标准为27公斤/平方厘米。用加气混凝土代替砖砌墙,结
束了秦砖汉瓦几千年不变的历史。用加气混凝土的框架轻板建筑的自重只有0.59吨/立方米
,仅为砖混结构的28.29%。使建筑所需的运输量减少50%以上。由于施工实行装配化,使一
幢5000平方米左右的楼房施工期仅需5个月左右,比同样面积的砖混结构缩短施工期一半,比
砖混结构室内温度可提高2~3℃。经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测定,25厘米厚的加气混凝土外墙
,可以达到73厘米(3砖)厚的砖墙效果;但加气混凝土只能作围护充填墙体,不能作承重墙
体。
1958年,哈尔滨市石棉制品厂鉴于以往使用的粘土瓦、水泥瓦均为小块,既厚又重,增
加了屋面的整体承担力,影响房屋使用寿命,为了减轻屋面载荷,在厂长秦子义带领下,由
几位复员军人以手工生产出规格为1800×720×8石棉水泥波纹瓦,比同样面积的粘土瓦、水
泥瓦减轻重量30%~40%,而且耐折损,适合北方寒冷地区使用。1960年开始机械化生产,年
生产能力由3.4万张增加到94.2万张。
1959年,齐齐哈尔市水泥制品厂生产出实体的分支型、工字型、六角型水泥电柱,取代
几十年一贯制的原木电柱。1963年,哈尔滨市建筑工业加工厂用人工捣制生产方型有孔普通
混凝土电柱。1967年,生产出预应力混凝土电柱。1968年,集贤县水泥制品厂学习省外制作
环形电柱的经验,制作钢模,并改革非预应力电杆为预应力电杆获得成功,为国家节约了大
量钢材,从此品种不断增加,产量也逐年扩大。
1976年5月,哈尔滨市水泥制品厂试制成自应力水泥管,并可制作煤气,自来水管道的高
压铝酸盐自应力水泥压力管,试验数据达到4公斤/平方厘米时,无滴漏现象。
1980年,根据1979年全省建材工业会议提出“关于积极开展农房构件生产几点意见的建
议”,由绥化县水泥制品厂与县建筑设计室工程师王秀荣协作设计的混凝土人字屋架,完全
可取代木材盖房。人字屋架有组合式、半组合式和整体式3种。1981年进行试生产,1982年正
式批量生产,满足各地城乡需要。
1981年9月,安达县水泥厂预制构件车间试制混凝土倒T型屋面板成功,1982年4月正式投
产。这种屋面板代替了木材制作的檀、椽,因其抗折强度高,耐腐蚀,且具有防火性能,适
合于平顶屋用碱土保温与防雨的农家建筑,因而深受农村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