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石墨与硅线石的采选
黑龙江地区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利用非金属矿作建筑材料。公元698~916年,地处乌苏里
江和黑龙江流域的渤海国就采用当地盛产的玄武岩作建筑材料,把石灰石烧成石灰,作砌筑
的胶结材料。19世纪末,在铁力县境内开采石墨。1931~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对石墨、萤
石、硫铁矿、石灰岩、粉土、建筑石材等,进行掠夺式的开采和盗运。
1941年,柳毛石墨矿开采初期,石墨浮选用手工作业,碎矿用石碾、铁磨,从大锅水中
浮选捞取石墨,含碳量只有40%~50%。1945年初建成一座选矿厂,但日本侵略者在“八·一
五”投降时又将选矿厂烧毁。1949年恢复生产后,采用了机械球磨,改变了手工操作的碎矿
工序。浮选流程由一次捞取,改为多次用选槽浮选。由于浮选技术逐步完善,石墨的含碳量
由40年代的50%,提高到50年代的75%,选矿回收率达到60%,到60年代石墨的含碳量逐步达到
90%以上,选矿回收率达到80%。
1962年前,柳毛石墨矿对石墨的筛分使用简易往复的振动筛;1962~1977年改为分级筛
;1978年又改为高方筛;1985年引进了美国ASTM标准筛,提高了石墨生产量,增加了石墨品
种,使石墨产品由单一的混目,增加到100多个品种,供内销与出口。
1970~1983年12月,黑龙江省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的工程师汤国根、郎万玉、王铁民对鸡
西三道沟的硅线石作了选矿流程的研究与精矿生产的小试。确定了选矿的工艺流程:先选石
墨—脱泥—一次粗选—四次精选—湿式强磁分出精矿。此后,鸡西市冶金科研所与省冶金科
研所的孙瑞昌、李儒仁在汤国根等人小试的基础上,协作进行中间试验。采用脱泥—M52酸性
介质浮选—干式磁选,使原矿品位全铝达58.35%;硅铝达55.92%;精矿回收率SiAl(2)O
(3)达56.6%。上述试验成果于1984年10月通过省级技术鉴定,1985年获鸡西市科技成果一
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