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污染治理

  一、嫩江污染治理
    1965年,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污水处理研究室承担了齐齐哈尔钢厂含酚废水污染嫩江的 科研课题。1967年,设计了含酚废水循环使用方案。工程竣工投入使用后效果尚好,只是在 运转中缺乏操作和管理经验,遇有停电停车或出现事故时,仍有大量含酚废水入江。后来由 于加强了管理,才使含酚废水逐渐得到控制。在研究防治措施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一支处 理废水的科研队伍。
    1967年,国家计委派人会同建工部给排水研究所、轻工部研究所及黑龙江省科委、省三 废办、省水产研究所和省卫生防疫站等14个单位的科研人员,为查清造成嫩江连年死鱼的主 要污染源及死鱼原因,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终于查清嫩江齐齐哈尔市北市区江段下 游污染是由拉哈镇红光糖厂、齐齐哈尔江岸造纸厂、齐齐哈尔糖厂、白纸厂和齐市北市区城 市生活污水含有大量有机污染物质造成的。特别是在冰封枯水季节,大约在12月至次年2月间 ,大江水面冰冻封闭,复氧能力差,江水流量低(最低8~19立方米/秒),大量纸浆、烧碱 、甜菜丝、滤泥及有机营养物质在分解过程中耗氧,并成为江水中细菌、微生物的繁殖条件 ,夺取水中的氧,使鱼类窒息死亡。根据这一科学论断提出了综合防治方案。
    1970年,为综合治理嫩江污染,黑龙江省“三废办”组织省三废综合利用中心实验室、 哈尔滨建工学院、齐齐哈尔轻工学院、省甜菜糖业研究所、省微生物研究所、省水产研究所 、省及市卫生防疫站、哈市自来水公司化验室、哈尔滨市市政研究所,省及嫩江地区、齐市 市政设计院和市水产处等单位的20多名科技人员联合到现场勘查、设计、施工。齐齐哈尔市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土洋结合、发动群众的办法,在各厂分别回收利用纸浆、火碱、 甜菜渣、酚、氰等污染物的同时,进行综合治理,将全部废水截流入渠,流经6公里明沟,引 进大民屯水泡,围堰蓄水,冬储夏灌。这项“引污治嫩”工程切断了污染源,控制污水进江 ,从而大大减少了江水污染,使嫩江水质得到净化。1970年11月20日,通水使用,将每天近 10万吨废水引进储水池,保护了嫩江,防止了死鱼出现,并灌溉农田3万亩,使粮菜大幅度增 产。这是省内第一个大型环保科研项目。这项工程受到国内外重视。《人民中国》杂志以6种 文字刊登介绍,并参加了广州交易会展览。
    二、松花江污染治理
    70年代初,黑龙江省“三废办”和省卫生防疫站分别对松花江水系污染进行调查。1976 ~1977年,黑龙江省科委将松花江水系污染调查与治理的课题列为省重点科研项目,两年投 资25万元。省环保办组织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四城市的环保办、省环保科学 研究所、省石油化学研究所、省水产研究所、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卫生系、黑 龙江大学、佳木斯医学院、哈尔滨建工学院、哈市自来水公司、各地环保办等单位的科技人 员对松花江水系污染源进行联合调查,绘制水系污染源分布图,了解松花江水中污染物对沿 江居民健康的影响,松花江水系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危害,并在建立对汞、甲基汞污染物测试 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1978年,黑龙江省科委、省环保办分别向国家科委、原国务院环保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 了松花江水系污染与水源保护研究科研项目。同年4月,中共中央中发(78)79号文件批转了 《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的通知,国家科委批准了黑龙江省科委、省环保办的申请,将该 课题列为1978年全国重大科研项目108项中的第66项。
    1980年1月,原国务院环保领导小组办公室又把黑龙江省松花江水系污染与防治问题一并 考虑安排。3月,国务院环保领导小组和国家财政部分别以国环字(80)44号/财企字(80) 161号文件《关于划转1980年环保科技三项费用的通知》委托吉、黑两省环保局承担本课题的 调查研究工作。国家科委委托黑龙江省科委列项,并陆续下达科研任务,先后拨给“松花江 水系污染与水源保护研究”科研经费145万元。
    “松花江水系污染与水源保护的研究”课题的目的是在协调经济发展和环保关系的前提 下,以水系污染研究为重点,以防治污染为目标,揭示松花江流域的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 鉴定和实测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含量,研究其在水环境中迁移转化的规律;探索水系污染与 人类生存及影响生物繁殖的关系;研究水系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包括单项治 理技术,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环境标准研究,水质分析、监测、评价方法的研究,综合污 染防治规划的研究);为防治和控制污染,保护水环境以及合理开发利用松花江水利资源提 供科学依据。
    上述课题从1978年开始研究,到1983年结束,历时5年,共计安排7个方面43个课题。其 中35个子课题已通过技术鉴定,10个项目获省科技成果奖,23篇论文获省环境科学学会学术 交流优秀论文奖。
    1980年9月,由黑龙江省环保局标准组刘洪年、丁剑峰、刘恩庆等承担“松花江水系环境 标准的研究与制定”课题通过技术鉴定,同年被评为省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1981年6月,黑 龙江省人民政府、吉林省人民政府、松花江水系保护领导小组联合颁布《松花江水系环境质 量标准(暂行)》和《松花江水系污染物排放标准》。1981年10月省政府颁布《黑龙江省松 花江水系五日生化需氧量总量控制标准》。
    松花江水系环境标准的制定,为松花江水系水质保护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提出质量目标, 为水质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黑龙江省环境“七五”规划,黑龙江省发展战略决策规 划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在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工程设计、区域环境预测以及超标排 污收费中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重大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1983年1月,由黑龙江省石油化学研究所、黑龙江省分析测试中心苏德本、王海山、范传 炽等参加的“松花江水系有机污染分析”研究课题,通过鉴定,被评为1983年黑龙江省政府 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该课题采用人工萃取和XAD—大网状树脂(美国产)等富集水中有机物 ,使用世界先进的光电分光光度计、紫外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和色谱—质谱 —计算机联用仪等分析测试手段,分析鉴定出松花江肇源至依兰段江水中有264种有机化合物 。其中烷烃类49种,烯烃类7种,芳烃类及衍生物58种,多环芳烃及同系物15种,萜类化合物 5种,有机氯农药8种,酚类33种,卤代烃化合物7种,醛、酮、醚、醌酸和醇类55种,杂环化 合物19种,其他化合物8种。这是黑龙江省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分析松花江水系的水质状况。并 在264种有机化合物中检查出致突变,致癌物10种(美国环保局认定的首要污染物有32种)。
    1983年6月,哈尔滨医科大学卫生系宋增仁、高良文、甘卉芳等的“松花江甲基汞污染对 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课题通过鉴定,被评为1983年省政府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
    三、含重金属废水处理
    1974年,黑龙江省环境保护研究所、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榆树屯化工厂王玉坤、何仲 怡等为解决水银碱装置排出废水的汞污染,研究成功用高锰酸钾法净化含汞氢气。1978年获 省科学大会奖。
    1975年,哈建筑工程学院为解决龙江电工厂雷汞废水的污染,采用硫化钠沉淀法处理雷 汞废水,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奖。
    1976年,哈市二轻局邬德浩、吴贺之等为解决红旗文具厂电镀含铬废水污染,研制成功 用回收鞣剂法处理电镀含铬废水,不仅能使电镀含铬废水达标排放,并能从废水中回收鞣剂 ,变废为宝。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奖。
    1984年7月,龙江电工厂、哈尔滨市环保局的李书岐、秦佩筠提出用木屑黄原酸脂法处理 含重金属废水的研究成果。可使含汞量300毫克/升、含铜100毫克/升、含镍60毫克/升、 含铬85毫克/升、含镉110毫克/升的废水,经1次处理后即达国家标准。处理后的水,可回 收利用,通过技术鉴定,同年获省政府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4年9月,哈尔滨市二轻局、塑料十九厂邬德浩、曹文珍、夏世鹏等参加研究用一步综 合利用法处理含铬及含氰废水深度处理及综合利用。通过省环保局技术鉴定。以上成果分别 由哈市政府授予优秀科技成果一、二等奖。该技术设备已被推广应用于哈尔滨、上海、无锡 、深圳、沈阳、青岛等地。
    四、含油、酚废水及造纸废水处理
    1963~1969年,大庆油田建设设计院全长礼等与第一采油指挥部研究成功油田含油污水 处理及应用的工艺。含油污水经过除油处理后,注入地下,一方面回收了大量原油,同时也 解决了油田水源的不足。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奖。
    1975年,黑龙江省环境保护研究所、哈尔滨锅炉厂、一机部第二设计研究院李德源、温 锦泉、丁剑峰等对哈尔滨锅炉厂煤气发生站含酚废水进行电解—生物化学法处理的研究,19 80年通过中试鉴定,获省政府优秀科技成果奖。
    1976年,通河县造纸厂为解决造纸废水污染问题,经小试、中试研究,采用电渗析法处 理草浆造纸的废水,既解决了废水黑液污染江河问题,又从黑液中回收碱以补充原材料的不 足,为全省小型草浆纸厂的废水处理提供了样板。
    1984年8月,由牡江市黄花造纸厂陈晓森研制成功的内墙装饰膏,是以回收的废纸浆为主 要原料,按一定比例添加填充胶料配合而成的膏状物,用它涂抹房屋的内墙,具有无味、无 毒、无腐蚀性兼具细腻、抗寒,防潮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厂矿、机关、影剧院、医院、饭 店、宾馆及各种民用建筑的内墙装饰。该成果为小型造纸工业防治环境污染,开展三废综合 利用开辟了新途径。1984年8月,在牡丹江市通过技术鉴定。
    1968~1978年,由于环保科技人员的努力,共完成120多个单项治理项目,其中100多项 已见成效,并涌现出一大批环保科技工作者。同时开展新技术推广工作,如无氰电镀,酶法 脱毛,以铝代银真空镀镜等无害或少害的新工艺,对消除污染、保护环境、发展生产起到促 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