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章 地震

  黑龙江省自1918年有地震记载以来,地震集中分布在绥化、萝北、鹤岗、牡丹江等市、 县与其地质构造密切相关的地区。到1985年末,共发生4级以上地震22次。其中深震9次,浅 震6级2次,5~5.9级4次,4~4.9级7次。
    1941~1942年,绥化曾相继发生两次6级破坏性地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监测 绥化地震活动,于1955年中国科学院派遣长春观象台的工作人员来绥化组建地震台。1957年 初建成投入观测。历时9年,后因台址逐渐被后建的民宅包围,干扰测震,被迫停止工作。1 966年工作人员撤回长春观象台。
    1971年,国家地震局根据全国地震台网的布局,决定拨给经费和人员编制,在牡丹江和 齐齐哈尔市的辗子山,选建两个地震台。从此,地震工作才逐步开展起来。
    1972年,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正式批准成立省地震办公室。截至1977年,又陆续选建了 宾县、鹤岗、绥化、依兰、密山、加格达奇、五大连池、哈尔滨等地震台,形成了全省测震 台网。牡丹江台被列为国家地震局基准台、全国I类测震台,开展大震速报和国际资料交换。 1985年,牡丹江台又被列入全国数字化测震台网;宾县、齐齐哈尔、鹤岗、五大连池、密山 、加格达奇等地震台,则被列入全国Ⅱ类测震台网;依兰、绥化、哈尔滨等台与上述诸台组 成省内区域台网。各台先后配备65型、DD—1型短周期地震仪和DK—1型中长周期地震仪,牡 丹江台还配备763型中长周期地震仪、基式仪和513强震仪。全省测震台网内地震检测下限, 基本达到2.0级。
    1972年,黑龙江省地震办公室为了捕捉地震前兆信息,开展地震监测预报工作,陆续为 各台增设水氡、地倾斜等观测仪器;绥化台增设了地电;德都和哈尔滨建设地磁台,开展地 磁观测;为部分县(市)地震办和群测网点配备了15台水氡仪和10台水位计,开展水氡、地 下水位和地下水化学观测。从此,形成了专群结合的监测地震网络。
    1976年,成立了黑龙江省地震局,组建地震队,开展历史地震和地震地质考察,进行流 动地磁和流动重力观测。
    1981年,黑龙江省地震局在延寿县建立了跨断层短水准测量路线,利用大地形变测量方 法,对地壳的升降变化进行定期测量。
    1982年10月,撤销黑龙江省地震局,改设省地震办公室。
    1985年初,黑龙江省地震办又称东北地震监测研究中心黑龙江省分中心。同年,成立地 震与震动工程技术咨询公司,开展工程地震工作。
    截至1985年末,黑龙江省地震系统共有科技人员150人。其中:有中级职称的40人、初级 职称的45人。全省地震科技人员在有关杂志和会刊上发表论文61篇;测震资料全国评比获优 秀优良奖17台次;受到各种奖励5项,其中获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纪念奖2项;地 震预测预防科普三等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