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测震
1971年5月,黑龙江省地震办公室开始筹建牡丹江、齐齐哈尔测震台,到1980年1月加上
陆续建成并投入正常观测的宾县、鹤岗、绥化、加格达奇、五大连池、密山、依兰、哈尔滨
等共10个测震台,形成全省的测震台网。各测震台应用的各种仪器(如表5-1)将地震发生
时所产生的地震波记录下来,根据地震波的特征,通过计算,确定地震的基本参数(发震时
刻、震中经纬度、震级、震源深度)及震源动力学参数。
1981年,牡丹江地震台被国家地震局纳入全国I类台,担负大震速报和国际资料交换任务
。该台于1982年开始单台地震参数收入国家地震台网报告及年鉴。国际地震中心《ISC》地震
事件报告已使用并连续刊发了牡丹江台的资料。1982年,齐齐哈尔的碾子山、宾县、鹤岗、
密山、五大连池、加格达奇等6个地震台被国家地震局纳入Ⅱ类台,担负国内资料交换任务,
其中宾县台还承担大地震速报任务。
1981~1985年,在全国的5次国际资料交换台质量评比中,牡丹江台获优秀奖2次,优良
奖2次。1983~1985年,在全国的3次国内资料交换台质量评比中,宾县台获优秀奖2次,优良
奖1次;齐齐哈尔台获优秀奖1次,优良奖1次;鹤岗台获优秀奖1次,优良奖2次;五大连池台
获优秀奖1次,优良奖1次;密山台获优良奖1次。1985年度在全国地震台站评比中,加格达奇
台获边陲台站工作奖;牡丹江台获大震速报二等奖。
黑龙江省测震台网基本能够检测到全省Ms:2.0以上地震,中部地区的地震检测下限可
达Ms:1.5级。
1973~1985年,各测震台共记录到省内地震547次,其中最大浅震震级为Ms:4.5级。
1985年,黑龙江省中东部地区小震活动,无论从频度、强度上看都明显高于往年,2.0
级以上地震形成围空区。省地震办依据上述情况,经过会商,提出了较明确的短期预报意见
,受到省政府的好评。省地震办测震组在德都4次中强地震的监测预报中,被国家地震局授予
先进集体。
二、地电观测
1979年4月,省地震局决定在绥化地震台增设地电观测项目,包括观测地电阻率(Ps)和
自然电场(V(sp)),利用其随时间的变化而产生的异常预测预报地震。地电观测布设N45
°E和N45°W两个测道,供电极距AB=0.976km,测量极距MN=0.3km,四极对称。供电、测
量电极为(10(3)×10(3)×5)mm(3)的铅板。其埋深为5m,由绝缘良好的电线连接,
并做了防腐处理。同年11月建成并进行试测。1980年1月正式开始,并向省地震局报送数据。
使用DDC—A电子自动补偿仪,1982年改用DDC—2B电子自动补偿仪,其最大极限误差小于1.
5%。观测的均方根误差均在004左右,相对误差小于0.5%。仪器日检查相对误差在-0.3%~
0.4%范围内。等效输入噪声小于5μ。单极接地绝缘电阻小于15mΩ。信噪比为43.5dB左右
。基本条件均符合观测规范要求,观测资料为分析预报地震提供重要依据。
1984年度绥化地电观测资料,在省内评比获优秀奖。1985年度又获省内评比一等奖。
1983年11月,省地震办屈云升和绥化台王瑞祥研制成第一台wD—A型微型机地电仪在该台
试测,当时效果比DDC—2B电子自动补偿仪观测的精度高,1984年9月,通过国家地震局技术
鉴定,并于1985年获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三、重力测量
1980年,黑龙江省地震局根据东北地区流动重力布网方案,利用重力仪测量重力场的变
化,开展大面积重力观测,研究其与地震的关系。同年6月16日,派地震队谷森林、宋兴甲、
徐忠义等按照测点布设原则,经踏勘选定了重力点位及路线。第一条测线为哈尔滨—明水—
齐齐哈尔;第二条测线为沈阳—长春—哈尔滨;第三条测线为阜新—通辽—白城子—齐齐哈
尔。然后使用2台美国沃尔登P型重力仪和1台加拿大CG-Z型重力仪对流动重力基点网进行施
测。此次流动重力测量取得的成果如下:(1)绘制东北地区流动重力基点网布设图(包括黑
龙江省)1张;(2)编制黑龙江省(包括吉林省)重力测量原始记录数据3本;(3)编制黑
龙江省流动重力基点网观测成果计算表1本;(4)绘制8、9月份长春、哈尔滨固体潮理论曲
线图1册。
四、流动地磁测量
1982年,为给研究地磁长期变化和地震孕育发生的关系提供资料,根据国家地震局地磁
测量布局原则和东北地震协作区的统一要求,选择了安达、拜泉、绥化、哈尔滨、尚志、木
兰、林口三道通、牡丹江、绥芬河、鸡东等10个流动地磁观测点,并于1983年进行了重复测
量。使用国产CHD-6型和CHD5-72型核子旋进磁力仪各1台。观测时采用两台仪器,在主、副
桩同时进行10次读数,再交换仪器重复10次读数,取平均值。仪器比测选用CHD-6型233号核
子旋进磁力仪为标准仪器,观测仪分别与标准仪进行比测。共进行4次比测,仪器差计算公式
为X=1/2[(T(1)-T(2))+(T(3)-T(4))]。复测的仪器差和点位差数据见表
5-3。
复测的仪器探头正、反向读数差,是正向和反向各10次读数的平均值之差,其结果见表
5-4。
各观测点观测精度见表5-5。复测,见表5-6。最终结果,见表5-7。
五、大地形变测量
1981年6月,黑龙江省地震局为监视依兰—伊通断裂带的构造活动(该带位于中国北东向
郯城—庐江巨型断裂带的北段,微震活动明显,是黑龙江省活动构造带,又是主要地震带)
,在延寿敷设跨断层短水准测量线路,应用大地形变测量的方法,对地壳的升降变化进行定
期测量。在排除地表岩石因温度、降雨、气压变化的干扰后,取得了地壳长期缓慢形变及地
震前兆异常变化的准确数据。1981至1984年平均年变速率为0.2mm。
1983年10月,黑龙江省地震局郭德明在《依兰—伊通断裂带活动性探讨》一文中引用了
上述观测成果。王成志、赵谊于1984年11月利用上述形变测量积累的观测资料,开展了“年
周期变化形态”、“地下水与地形变的关系”、“观测误差的性质及其来源”等专题的研究
工作,为地震趋势判断、分析预报提供形变测量的依据。
1983年4月与1984年参加东北地震协作区组织的流动测量质量评比,分别获得优良奖和优
秀奖。
六、地倾斜观测
1974年,牡丹江、宾县、鹤岗、齐齐哈尔的碾子山、绥化、密山、依兰、加格达奇等8个
综合地震台,先后开展地倾斜观测工作。1985年1月29日,牡丹江台的倾斜矢量图上形成一个
大结,2月4日辽宁省海城即发生大地震。
1982年,黑龙江省地震局王成志利用多年来地倾斜观测积累的大量图纸资料,进行分析
研究,编写了《年度周期、降雨、气压、温度与地倾斜的关系》、《鹤岗台地倾斜周期性大
速率的机制》,齐齐哈尔台李东城编写了《摆房温度与山洞被覆盖厚度的关系》。1983年以
后,王成志等进行地倾斜固体潮理论值计算与γ因子(经调和分析后分离出的半器波理论值
与观测值的半器波之比)变化和地震关系的研究,为地震趋势分析判断提供了依据。
1984年,由黑龙江省地震局王成志负责,牡丹江台王军、齐齐哈尔台李东坡、鹤岗台史
连忠等参加,进行由国家地震局统一部署的地倾斜测报地震方法清理攻关工作,获国家地震
局地倾斜清理攻关纪念奖。
1982~1985年,黑龙江省地震局每年开展全省地倾斜观测资料质量检查评比,依兰、鹤
岗等台资料质量均为优良。
七、地震地质考察
1975年,黑龙江省地震办在辽宁省海城地震发生后,按全省地震工作的部署,收集了地
质、物探、新构造活动等资料,综合研究了全省地质构造特点,提出了地震危险区的划分。
黑龙江省地震办郭德明撰写成《黑龙江省地质构造特征及地震危险区的划分》,文中指出,
黑龙江省地质构造是以北东向深断裂为主,北东向与北西向两组断裂交叉的构造格局,以块
体差异性活动为主要运动特征,并进而划分出绥化、萝北、兴凯等三个中强地震危险区。为
当时地震工作的部署和观测台网建设的布局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1977~1978年,黑龙江省地震局与哈尔滨师范学院地理系合作,分别对1941年绥化6级地
震、1963年萝北5.8级地震进行了野外宏观考察,内容包括地震烈度、影响场特征、地震地
质条件等,并由省地震局郭德明与哈尔滨师范学院朱景湖撰写了《1941年绥化6级地震宏观调
查报告》、《1963年萝北5.8级地震考察报告》。考察报告中圈定了等震线,确定了地震的
宏观震中、极震区走向及发震构造,并计算出震源深度分别为17千米和19千米。
1979年,黑龙江省地震局组建地震队后,于1980~1982年相继对松嫩平原盆地周边断裂
和大型的北东向断裂,即依兰—伊通深断裂、密山—敦化深断裂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察。与
此同时,还参加了东北地震协作区组织的东北三省地震地质考察,对纵贯中国大陆东部的巨
型构造——郯(城)庐(江)构造带的北延问题进行了地震地质考察,基本查明依兰—伊通
深断裂、密山—敦化深断裂、松嫩盆地东缘断裂的延伸方向和破裂长度、构造格架特征、演
化进程、新构造活动的分段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初步确认,上述两条大型深断裂是
郯庐带北延的两个分支,均系东北大陆裂谷系的组成部分,并成为黑龙江省东部十分醒目的
控震构造,个别区段附近又是孕震场所,是划分地震带的重要依据。黑龙江省地震局郭德明
和吉林李继泰、辽宁赵文峰撰写了《金州断裂-依兰伊通断裂带踏勘报告》。郭德明写了《
依兰萝北地堑盆地地震地质特征》。这两个报告均被收入《东北地震地质报告汇编》。另外
杨庆恩、方明远、袁清凯还完成《密山敦化断裂带考察报告》的初稿。
1982年,黑龙江省地震局郭德明、袁清凯在上述考察获取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连
续开展综合研究工作,并承担了《岩石圈动力学图集》中《黑龙江省地震构造图》的编制。
1984年完成了《黑龙江省地震构造图》(1/300万)的编制并编写了说明书。此图已经国家
地震局组织专家验收,并付印。1985年,郭德明、方明远还承担了编制新的《黑龙江省地震
区划图》的任务。
八、地下水化学和水位观测
1975年初,黑龙江省地震办根据国内外在地震前兆观测中,广泛应用地壳上部土层和岩
层中的地下水化学成分——氡、二氧化碳、氢、氦、氩等气体和水中离子发生的异常变化,
监测预报地震。截至1985年末,先后在牡丹江、齐齐哈尔、绥化等8个专业地震台和依安、克
东等6个县地震办以及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哈尔滨建成机械厂等6个企事业单位共同设立了
地下水化学观测项目,形成了全省地下水化学观测台网。
在以上20个观测台站(点)上,都开展水氡观测,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增加了气体和水
中离子观测。
1975年9月~1976年7月长达10个月,对齐齐哈尔台水氡观测资料分析,有长趋势异常反
应,而且出现临震突跳现象,结果在1976年7月18日唐山发生了7.8级大地震。
1979年2月初开始,绥化台水氡观测资料分析有2个半月的短趋势异常反应,结果于同年
4月23日,在绥化发生2.5级地震。
1979年2月6日满洲里发生5.1级地震和1979年2月27日呼伦贝尔盟柴河发生4.5级地震,
齐齐哈尔台水氡却无异常显示。
1979年11月开始,齐齐哈尔台水氡有异常反应,也有临震突跳现象,同年12月15日在呼
伦贝尔盟阿荣旗发生震群(发生10次地震,最大震级4.4级,2次4.0级)。
1980年初,齐齐哈尔的水氡发生突跳现象,于同年2月10日在呼伦贝尔盟博克图发生5.
6级地震。1981年4月20日前后,齐齐哈尔台的水氡又出现临震突跳,同年4月26日,在博克图
发生了5.6级地震。
1981年8月初,绥化台的水氡又有短期异常反应,同年8月21日即在绥化发生2.4级地震
。
1980年9月至11月以及1982年1至2月末,齐齐哈尔台水氡均有异常而无震。
1983年9月,为了弄清利用水氡观测资料预报地震的实际效能,省地震局对全省地下水化
学观测点的水氡观测条件、仪器、方法、资料质量、预测预报能力、干扰因素等作了全面的
清理。至1984年6月底,总结出一套清理表格、一套清理图件和一份清理报告。清理报告表明
,这些观测井都处于少震、无震区域,多数无异常反应,只有个别观测井似有反映较远的特
大地震及周围中强地震和井孔本身下部的小地震的效能。1985年5月,在国家地震局于福建漳
州召开的水氡资料清理评比会议上,获得了纪念奖。
1983年11月,萝北井、富裕井、尚志井和林甸井的地下水位观测,经国家地震局验收,
被列入国家井网。列入省属井网的则有佳木斯井、泰来井、绥化井、密山井、虎林井和克东
井。根据观测资料分析,富裕观测井的水位对区域应力场的变化和反应较好。1985年3月25日
至28日,水位出现突降,日均值由1040米降至0.613米,短短4天内水位降了0.427米。经齐
齐哈尔地震办技术人员现场观察,没有查出明显的干扰因素。3月29日,水位开始缓慢上升,
经7、8月份的丰水季节,一直持续到少雨的严冬季节。至12月26日,水位又达到1.085米,
而且继续波动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