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地震预报

  1972年,全省开始地震预报,直到1985年先后对布特哈旗(布特哈旗地震区:包括喜桂 图旗、阿荣旗、扎莱特旗、龙江县、甘南县、泰来县)、绥化、萝北、密山等地区作出中强 地震背景的长期预报;对阿荣旗,德都等地的中强地震作出中短期预报;对绥化等地发生地 震后有无再发震的预报。
    一、中强地震背景的长期预报
    1974~1977年,经全省地震趋势会商会提出中强地震长期预报的依据:布特哈旗地震区 在地质构造上处于北东向嫩江深断裂与北西向大杨树、雅鲁河、淖尔河、阿伦河、甘南等断 裂的复合部位;地球物理场表现为深部重力异常梯级带并向西扭曲,深部地壳结构变异带, 重力均衡面有剩余压力;本世纪以来,共发生4~5级地震6次;自1973年地震台站投入观测以 来,地震活动时有发生。绥化地震区位于松辽盆地边缘,北东向呼兰河断裂和根据地球物理 场特征推断的北西向新华—明水—富裕深断裂的交汇部位,具有明显新构造活动。地球物理 特征表现为深部重力异常梯级带,航磁区域异常变化带,地壳深部结构表现为上地幔隆起, 重力均衡面上剩余压力略有变化,1941年、1942年发生两次6级地震,1973年以来亦有有感地 震发生。萝北地震区在地质构造上处于老爷岭中间隆起与合江新断陷的交汇处,北北东向的 依兰—伊通深断裂与近东西向的黑龙江断裂,南北向的牡丹江深断裂交汇区,1918~1967年 曾发生4.5~5.8级地震3次,1975年地震台网投入观测以来,弱震活动不断发生,是地震多 发区。牡丹江地震区在地质构造上位于老爷岭中间隆起和太平岭褶皱带的南段,发育有北南 向牡丹江深断裂、北北东—北东向的密山—敦化深断裂、北北东向兴凯湖大断裂,均具有一 定的活动性;新生代第四纪受明显活动的密山—敦化深断裂、兴凯湖大断裂的制约,造成兴 凯凸起与兴凯凹陷的差异性运动,具有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质构造条件,历史上曾发生5.8 ~7.25级深源地震8次,是全国主要深源地震区,1962年在密山县兴凯湖附近,发生5.1级 破坏性地震。根据近几年来的观测表明,该区的地震活动水平是比较低的,在全省地震会商 会上议定:布特哈旗一带及嫩江大断裂的西侧、绥化一带、萝北及依兰伊通断裂两侧和牡丹 江一带存在着发生5~6级地震的背景。
    二、中强地震的中短期预报
    1975年9月2日在黑龙江省地震办召开的地震趋势会商会上,提出的《关于本省西部布特 哈旗一带近期地震活动趋势的报告》中指出:“本省西部地区未来几个月或1976年上半年内 发生5级左右地震的可能性较大。”其主要依据是地震活动明显增强,1973年地震27次,197 4年地震43次,1975年地震67次,并形成地震条带。1976年9月7日在阿荣旗发生了4.6级地震 ,有轻微破坏。对此次地震曾作出较好的中期预报。
    1985年,全省地震活动明显增强,地震频度之高、强度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小震活动 出现了新的空区,水氡、地下水位、地电等打破年变。为此,黑龙江省地震局召开多次地震 趋势会商会,分析震情,研究对策,部署监震工作,多次向省委、省政府、国家地震局、东 北地震监测研究中心汇报震情趋势意见,省委书记李力安和省长侯捷作了“要采取措施,加 强监视”的重要指示。国家地震局、东北地震监测研究中心均派人前来协助核实异常,分析 震情。1985年9月21日以黑震字(85)第40号文《一九八五年下半年黑龙江省地震趋势会商意 见》和10月18日黑震字(85)第45号文《一九八五年下半年黑龙江省地震趋势及加强地震工 作的意见》报告省政府和上级地震部门。省政府11月14日召开第32次常务会议,专门听取了 地震趋势意见的汇报。时隔不到3个月,在德都县龙镇附近相继发生了4次中强地震,最大地 震为5.5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