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大地测量
1710年(清康熙四十九年),为绘制《皇舆全览图》,清廷指派法国传教士用天文仪器
测定黑龙江地区天文点11个,其中齐齐哈尔城为北纬47°24′30"(即当时北极出地高)经
度为东经7°27`40"(以北京为子午中心)。还在齐齐哈尔城南,北纬41°~47°间,每度
实地引绳丈量,发现纬度愈高,每度经线的直线距离愈长,这在世界上最早提供了地球是扁
圆形的实测证据。1710~1716年,根据少量天文点进行了三角测量。由近及远,由已知点测
起,再回到原地校订,最后推出新测点的经纬度。1832年(清道光十二年),沙皇俄国派调
查队,未经清政府允许,沿黑龙江测天文点17个。1890~1899年(清光绪十六到二十五年)
,清廷派员全面测量黑龙江省,用实测经纬度方法,在齐齐哈尔城、呼兰城、黑龙江城(即
瑷珲城)、墨尔根城(今嫩江)、呼兰厅(今巴彦县)、绥化厅等处测定了天文经纬度。19
33年,由侵华日军建立了大连高程系统,成为东北地区高程起算依据。1934~1944年,日本
关东军测量队在黑龙江地区布设大地控制网,其中施测9条一等三角锁,并进行了二等三角测
量。采用巴姆别格尔万能经纬仪、威特大型经纬仪和乌依路脱经纬仪。与此同时在东北布测
一等精密水准路线47条,采用德国造的蔡司精密水准仪及N(2)N(3)水准仪,实测一、二
等基线,采用德国、法国的24~25米线状和带状铟钢基线尺,天文测量采用日本制造的卡尔
班贝尔仪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1953年2月,中国和苏联两国进行了第一次联测两国边境地区
一等三角锁3处,即:呼玛(黑龙江省)—库马拉(苏联)、绥芬河(黑龙江省)—格罗迭科
沃(苏联)和吉拉林(内蒙古)—纳尔金斯基(苏联)。通过联测,使日军在黑龙江地区、
内蒙古自治区(部分)所布旧锁与苏联天文大地网有机地联系起来。经过1954年东北地区一
等三角锁共同平差计算,引进了苏联普尔柯沃大地坐标系。平差计算采用苏联“克拉索夫斯
基椭球体”为参考椭圆体。在此基础上建立了1954年北京坐标系(中国大地测量坐标原点)
。
同年施测二、三等水准测量。1956年计算出黄海高程系与大连高程系的差值为+0.037
米(黄海高程=大连高程+0.037米)。1975年,沿黑龙江进行了三、四等水准测量,并与
苏联三等水准多处联测。在测量黑龙江干流时,与苏联太平洋高程系统进行联测。1958年,
在松嫩地区进行一、二、三等三角网选点造标。在哈尔滨、北安施测一等基线,并观测了一
等天文位角。1959年,与苏联共同联测了黄海高程系统、波罗的海高程系统,差值为0.300
米(黄海高程=波罗的海高程+0.300米)。1960年,完成省内一等三角测量。1961~1962
年完成东北、内蒙地区72条一等三角锁的整体平差。1963年,完成冻土地区水准标石埋设试
验,在省内建立三处准标石升降试验场。1964年,大地测量的计算工作采用了国产10型数字
电子计算机。1974年,冰上过江水准测量(在冰上进行横跨江河的二、三等水准测量),试
验成果被编入国家《一、二、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1975年至1978年,在大兴安岭布设
天文重力水准路线。由于北京坐标系,是从苏联坐标系延伸而来的,国家测绘总局为建立中
国独立的坐标系统,1976年开展全国天文大地网整体平差,于1982年完成。这项整体平差工
程要处理100万个以上的大地测量数据,在大型计算机上运算200多小时,是中国当时最大的
一项综合数据处理工程。黑龙江省测绘科学研究所工程师陈孝生是该项目主要软件设计者之
一。该项成果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1984年获国家测绘总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985年获国家
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2年,引进美国MX1502型卫星定位接收机,在佳木斯二等补充网改造试验区13个点位
上进行了多普勒定位测量,开创了黑龙江省人造卫星定位测量技术工作。同年,黑龙江省第
一测绘大队,建立了哈尔滨太平综合长度检定场7972米,并完成了全省境内一等水准测量,
施测一等水准5598.6公里,埋设水准标石952点。1985年完成佳木斯二等补充网改造试验,
满足了1:1000、1:2000大比例尺测图需要。
1983年,建立哈尔滨天文基本点。1984年,建立哈尔滨重力基本点,并经国家重力联测
组进行了相对联测。
在此之前,全省还不能精确校正精度较高的激光、红外、微波测距仪和其他无线电设备
的频率。1983年,黑龙江省测绘局七五四厂工程师蓝锦添在数字频率计和彩色电视机校频仪
相结合的基础上,外加隔离放大器,研制成功彩色电视机副载波校正测距仪频率计,满足了
大地测量中测距仪的频率校正。该频率计使用方便、省时、精度高,在测绘领域中达到国内
先进水平。1984年,获国家测绘总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并获全国部分城市技术革新、技术协
作成果展览会优秀成果奖。
黑龙江省测绘科学研究所工程师安三德与许君明为解决测量人员野外工作期间食宿问题
,经过调查研究,提出了研制野外测绘专用车的设想和方案,在国营风华机器厂的协助下,
于1983年试制成CHC—1型野外测绘专用车。车厢可伸缩,主、副车厢相连通(两居室、一厨
房),从而解决了外业人员的食宿问题,改善了劳动条件,节省了经费,缩短了作业时间,
提高工效30%。本项目属国内首创,1984年通过航天工业部和国家测绘局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