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地形测量

  1710年,康熙皇帝为测绘《皇舆全览图》,聘用西方传教士到黑龙江地区测量,从而把 西欧测绘技术传人中国。在天文大地测量测得各地经纬度的基础上,用三角测量法测得地面 高程,作为施测地形图的基础。这次测绘,首次以经纬度作地图骨干控制,用简易测绘法实 地测绘了黑龙江地区版图。图上绘有自外兴安岭至北海(今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的疆域, 黑龙江乃属内陆河流。
    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正式设立黑龙江舆图局,同年开始了《黑龙江舆图》测绘,由 屠寄任总纂。测绘方法采用“鸟里开方”地物地貌采用罗针导线法,用弓绳量距,罗针测偏 度,以量代算求所求点的距离位置。1898年,舆图告成,图内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反映齐全, 符号配置合理,各条水系表示清楚。
    1900年,沙俄侵扰东北,次年派出俄军测量团,对黑龙江及内蒙东部地区进行了大规模 的1:8.4万比例尺地形图测图。黑龙江地区集中在松嫩平原和牡丹江流域。这次测绘,首次 采用国际十万分之一图幅经纬度分幅法分幅,使用德国制造的经纬仪施测图根点,并采用现 代平板测量手段测绘地物地貌。地貌采用等高线法表示,这是黑龙江省在测制地形图中最早 使用这种近代科学技术的表示方法。
    1914年,陆军测量总局制定和颁布了1:10万比例尺地形图勘测规则,1915年开始实施, 地形图以行列分幅,图内地物的平面位置,用罗针标定方向,“步度尺”量取距离。地貌及 高程则用空盒气压表测算,并结合调查和目测方法成图,故亦称调查图。1916年,开始测绘 1:5万比例尺地形图,测图所用是最简单的测斜照准仪,采用石印单色印刷。
    从1932年起到1945年的13年中,日本陆地测量部,参谋本部关东军测量部、伪满洲国测 量局,在大地测量的基础上,使用德国制造的大型班贝尔万能经纬仪CQ、CB,以及瑞士T(2 )、T(3)经纬仪和平板仪等,以“陆地测量法细则”和“满洲地形图图式”为依据,进行 了系列比例尺测图。图幅场以国际十万分之一分幅法为基础进行分幅。1934~1936年,在牡 丹江左岸及滨绥线以南地区进行了航空摄影测量,这是黑龙江地区第一次利用航摄照片用于 测绘作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黑龙江地区在地形测量作业时仍采用经纬仪、罗盘仪、小平板 仪。1954年,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曾租用苏联航摄飞机和航摄人员,为全省的森林进 行了航空摄影,并为以后航测成图提供了资料。1956年,为农田水利建设的需要,省土地管 理局用平板仪测量法,在全省范围内第一次大规模测制了1:2.5万比例尺地形图。1957年从 匈牙利引进大平板仪。1958年,国家测绘总局在哈尔滨设立分局,到1960年已拥有5个外业地 形队,同年又引进民主德国和日本的光学经纬仪,提高了测图精度。
    1963年,国家测绘总局综合测绘队迁哈,成立了国测二分局航测队,使地形测量内外业 配套成龙,加强了测图力量。
    1965年,电子技术被应用于测图领域,航测内业用单航线解析空中三角测量法进行单航 线加密,代替了传统的光学机械作业法和手摇计算机作业,使外业控制工作量减少70%,内业 控制加密生产效率提高三倍,这是航测内业生产技术的一次重大革命。同年,国测二分局航 测队周瑞元等人采用光学镶嵌法编制像片图试验成功,把像片斜正、镶嵌、晒印三道工序集 中到斜正仪上一次完成,省去了纠正像片的逐片切割和镶嵌,使生产效率提高50%,节约了原 材料,提高了成图质量。光学镶嵌法被国家测绘总局纳入航测内业测量规范,被各测绘院校 列入专业教材。1969年,在大兴安岭地区进行雷达定位和构架航线的航空摄影测量,外业在 每条航线上只需布设少量的控制点组,航测内业就可进行大跨度的空中三角测量加密控制点 ,解决了困难地区测图的难题。
    1974年,航测内业全面推广一次成图新技术,节减了原图清绘工序,工效提高1倍。同年 ,采用聚酯薄膜成图法,代替了传统的锌板图纸作业法。1975年以后,为适应大比例尺测图 精度的要求,省测绘局先后引进国外精密立体测图仪托布卡B型、B(88)、A10、AG—1等, 控制点加密引进了PSK—2型精密立体坐标量测仪,采用区域网平差法进行。
    三江平原是国内著名的重沼泽分布区,野外测量作业无法布点,用传统的综合法测图极 为困难。为完成这项野外测量任务,黑龙江省测绘局和国家测绘总局研究所合作,在佳木斯 测区开展1:1万比例尺航测快速成图新方法的试验(即采用一张23厘米×23厘米航摄像片覆 盖一幅图)。1975年4月,根据设计,在作业区首先布设地面标点,而后采用高精度特宽角航 摄仪航摄,像幅23厘米×23厘米,摄影比例尺1:3万。使用这种作业法,航外控制工作量减 少90%,航内使用椿点法测绘等高线,代替了外业传统的综合法测图,工效提高15倍。1977年 通过国家测绘总局鉴定。新技术改变了以往4年的成图周期,实现了航摄1年内即可出图的快 速成图法。该项技术属国内先进水平,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为适应大像幅测图的需要,国家测绘总局于1977年下达改装18×18立体坐标量测仪课题 。黑龙江省测绘科学研究所张元镇、程德群、麻英暖、蔡金生等于1978年将国产18×18立体 坐标量测仪改装成功,并用于航测内业测图。新改装成23×23像幅仪器的各种性能已达规定 要求,效果明显,解决了生产急需。当年通过国家测绘总局鉴定,并获黑龙江省科学大会奖 。
    1979年,省科委下达黑龙江省卫星影像地图的研制课题。省测绘科学研究所课题组使用 国家遥感中心提供的美国资源卫星1、2、3号所摄得的黑龙江省40幅卫星照片,经光学纠正和 近似投影变换,采用常规设备和工艺,于1982年镶嵌成比例尺1:50万,具有良好的现势性和 直观性特点的黑龙江省卫星像地图。该图信息丰富,可用于编制全省各种专题影像地图,为 全省测绘事业增添了新图种,新技术。1983年通过省科委、省测绘局鉴定,1984年获黑龙江 省政府优秀科技成果四等奖。
    1981年,黑龙江省测绘科学研究所工程师李光祖鉴于使用航测纠正仪纠正时,分带不宜 超过3至5带,只能用于平坦地区作业,全省山区与丘陵很多,因高差较大,纠正作业所分带 数不能满足需要,经过3年研究试验,研究成撕膜法分带纠正光学镶嵌新工艺。该工艺不需要 进口设备就能保证完成生产,既节省人力,又提高工效,已广泛推广使用。1985年通过省测 绘局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