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资源勘察与工程测量
一、农垦测量
1914年全国土地普查时,成立黑龙江省清丈兼招垦总局,查勘了全省土地,测绘出版了
《黑龙江省清丈全图》共39幅。1939年,伪满洲国在查哈阳地区进行过垦殖测量,控制面积
约10.5万亩。1949年,东北人民政府机械农场为主在黑龙江地区组建第一勘测队,开展了荒
地勘测、农场设址规划,1950年,又组建第二勘测队,加快了工作进度。1953年~1957年,
测制成省垦区48个测区的比例尺1:2.5万地形图。1957年完成三江平原比例尺1:2.5万航
测综合法单张像片测图工作,共490幅,为开发北大荒、农场建设、生产指挥提供及时可靠的
测绘保证。1960~1964年对三江平原已有的比例尺1:2.5万的地形图,普遍进行一次修测、
补测。
1985年,编制了《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地图册》。年末,全省土地测量完成三等三角
测量173点,四等三角测量245点;三等水准测量4562.5公里,四等水准测量3233.9公里;
完成专业测绘,在全省垦区引测三、四等水准测量1386公里;实测比例尺1:2.5万地形图5
495平方公里,比例尺1:1万地形图3144平方公里,比例尺1:5000地形图174平方公里,比例
尺1:2000地形图196平方公里;施测公路、渠道等线路测量17044公里;还修测比例尺1:2.
5万地形图21045平方公里,比例尺1:1万地形图3937平方公里;并绘制完成省内13项土壤普
查与土壤调查专业用图。
二、林业测量
1934年,日伪对黑龙江地区开始进行森林资源航空摄影测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1年,在黑龙江地区进行大规模森林经理调查,使用的测量仪器有经纬仪、水准仪、平板
仪、罗盘仪。1954年,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区域全面进行了航空摄影,并绘制林业专业林
相图、森林分布图等林区基本图。1962年,利用航空摄影像片制作林业资源影像地图。1972
年,林业系统对影像地形图在林区工程勘察设计中的应用技术试验成功,提高工效50%,被广
泛推广,1980年获省科技成果四等奖。1979年,开始使用航测纠正仪、立体坐标量测仪、立
体量测仪。1985年,完成全省、市、县林区、林业局及林场内部用图和黑龙江省三北防护林
总体设计。
三、地质测量
日军侵占黑龙江地区后,曾进行过地质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8年组建地
质局测绘队,开始全省区域地质调查、矿产普查和地质勘探工作,绘制出了比例尺1:5000地
形图。1959年进行了三角测量,水准测量,实测了比例尺1:2.5万、1:1万和1:2地形图。
同年,引进民主德国对开复照仪,开始用水洗蓝图方法,编制地质报告。1962年,在省内进
行比例尺1:5万航空地球物理探矿。1968年,光电测距仪投入使用。1970年,采用聚酯薄膜
代替图纸,并应用于地形测图和制图作业。
1972~1975年,黑龙江省地质局第一区域地质调查队在省地质局测绘队的协助下,试验
成功在掩盖区应用航空地质调查新技术。利用航空像片在室内编成区域地质图,再登机进行
空中修正。在地质图上选择几条路线进行一系列的地面检查,作剖面与取样工作,比常规区
测提高工效1.5倍。该成果对提高地质研究程度,查明区域地质构造,寻找有关沉积矿藏和
准确圈定地质体起了重要作用,属国内先进水平。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3年,黑龙江省地质局测绘队使用对开胶印机印刷地质图。1974年,开展了航空摄影
测量,引进精密测图仪、纠正仪、多倍仪。1977年用激光测距仪作业,加快了测图的进度。
1977年,省地质局测绘技术干部但会成、程启胜、王亚平等试验大比例尺航测成图(1:
2000),获得成功。在省内柳毛测区进行各种试验,通过巡视检查、散点检查、航测图与平
板仪测图之间套合比较,各种成图的地理要素齐全,地图内容完整,地物取舍适当,地貌形
态表示正确,微形地貌显示细致,地理精度良好。大比例尺航测成图较好地代替了平板仪测
图,提高工效95.8%,降低成本44.35%,并大大减轻劳动强度。1984年,获国家地质部科技
成果二等奖。
1977年,省地质局测绘队激光测距仪研制小组,研制成功XJC—1型激光测距仪,以激光
代替了白炽光源,用单克尔盒调制,使仪器可以昼夜作业,以光电转换接收,仪表指零的方
法,提高了接收的灵敏度和测距稳定性。该仪器操作简便,易于掌握,改善了作业条件,还
保证了精度。同年10月通过局级鉴定。1978年,省地质局授予XJC—1型激光测距仪研制组集
体三等功。
1979年省地质局测绘队采用刻图法作业新工艺制图。
1980年,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局测绘队工程师陆家辉,为解决航摄底片反差大、印像质量
差的缺点,研制成功DSY—1型电子扫描印像机。该机以23SS75A显示管代替灯泡作光源,以发
光点扫描底片,像纸被光电倍增管接受、放大,并通过负反馈控制显示发光度,使反差大的
底片印制出反差适中、影像清晰、色调均匀底片,达到国内同类机的先进水平,满足了生产
要求。1985年,获省地质矿产局科技成果四等奖。
1985年,省地质矿产局测绘队编绘完成全省比例尺1:20万区域地质图、矿产图和水文地
质图;完成全省比例尺1:50万区域地质图和矿产图;完成全省比例尺1:100万、1:400万的
地质图和水文地质图。
四、油田测量
自1954年开始,在依兰地区进行控制测量,并测制地形图。1960年,在大庆地区进行航
空摄影,为油田建设与开发提供测绘资料。同年,大庆油田成立勘察大队,在整个油田分区
布网,进行控制测量、统一平差。1961年,完成萨尔图—大连、萨尔图—葫芦岛输油管线(
1300公里)的勘测选线工作。1963年试制成功直读高程尺,并广泛应用于测量生产,提高工
效15%。同年,还测制了比例尺1:1万地形图。1972年,完成大庆地区“八三”工程线路测量
,同时,还实测并绘制了大庆化肥厂区图。1976年,购置航测立体坐标量测仪、多倍仪等设
备,投入生产作业。1977年,完成大庆油田及油田外围比例尺1:5000地形图的测制。1980年
,开始采用较先进的红外测距仪和电子经纬仪,缩短了生产周期。1985年,引进美国MX1502
卫星定位接收机,开展了人造卫星定位测量技术。
至1985年,共测绘完成输油管线10914公里,输气管线12860公里,公路2759公里,油库
、站241座,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730份。
五、煤田测量
东北沦陷时期,日本侵略者即在黑龙江省鸡西、鹤岗、双鸭山进行过煤田测量。新中国
成立初期,煤田测量设备只有游标经纬仪、日式水准仪、罗盘仪、小平板仪等。1952年,东
北煤矿管理局地质调查处测制了双鸭山煤田区域地形图。1954年,在黑龙江省成立东北煤田
第二地质勘探局,下设测量大队。同年,还实测了鸡西煤田地形图。1956年、1957年,分别
勘测了鹤岗、七台河煤田地形图。1957年,煤田测量采用精度较高的民主德国、苏联光学经
纬仪、国产经纬仪、大平板仪及匈牙利平板仪。1959年,测量大队与省燃料厅地质局物探大
队合并为省燃料厅地质局物探测量大队,加速了全省煤田测量和煤田勘探工程测量的进度,
统一了坐标系。同年研制成功无银反光晒像设备,解决了煤田测量印图技术。在双鸭山煤矿
区还进行矿井大型贯通测量。1968年,煤田采用聚酯薄膜制图。1973年,引进先进NA—2型自
动安平水准仪,提高了水准测量精度。1974年,在煤田测量中应用航测成图方法。1979年,
又引进红外测距仪。1985年,应用电子计算进行测量平差计算。
至1985年末,在各煤田测量完成各种比例尺地形图:双鸭山矿区计3271209平方公里,鸡
西矿区计5497.98平方公里,鹤岗矿区计3673.36平方公里,七台河矿区计3092.71平方公
里,其它地区合计4757.21平方公里。物探普查计9182405平方公里,物探点122339个。
六、水利测量
1956年,国家水利部设立了哈尔滨勘测设计院。在没有一等水准的条件下,布设大范围
的二、三等水准测量。并统一全松江流域的精密水准,平差了黄海高程系与大连高程系。19
57年与苏联共同联测黄海高程系统、太平洋高程系统。完成松花江、嫩江干流间距4公里的江
道断面测量2000公里。1958年,在松嫩测区进行一、二、三等三角网选点造标,哈尔滨、北
安两端点一等基线和一等天文位角的丈量和观测。1956~1958年,长春水电设计院黑龙江勘
测总队与苏联列宁格勒水电分院第十三勘测大队联合进行黑龙江省干流水能资源综合利用规
划的测绘工作,测量八个坝段和两个料厂地形。测制比例尺1:1万地形图142.3平方公里和
比例尺1:2.5万地形图9.5平方公里。1959年,与苏联又共同联测了黄海高程系统、波罗的
海高程系统。1961年改变单一测量成图方法,自制了简易反光纠正仪进行航片纠正作业。同
年,完成松嫩平原、呼兰河流域水文地质调查。1963年,编制出版全省第一套比例尺1:100
万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分区图。同年,还完成冻土地区水准标石埋设试验,在省内建立三处水
准标石升降试验场。1964年,测量查哈阳灌区渠道纵横断面459公里。1965年,对省内47个水
文(水位)站标高进行联测。1974年,冰上过江水准测量(二、三等)被列为国家过河水准
测量方法之一。1976年,北部引嫩工程勘测完成,使嫩江水流入松嫩平原,满足了大庆市和
大庆油田的用水需要。1977年,改进了湿版复照工艺,1978年,引进红外测距仪用于地形测
量,引进回声测深仪用于松花江大横断面及水下地形测量。1980年,引进地下水准标石探测
器,以寻找地下埋设的水准标石,并将大型电子计算机应用于生产。1982年,引进自动安平
水准仪,提高了水准测量精度;航测采用立体坐标量测仪、立体量测仪。1983年,引进美国
电磁波测距仪。1984年,将日产JH—30型纠正仪用于航片纠正。
截至1985末,共完成三角控制点3821点;精密水准7354公里;测制大、中比例尺地形图
5688幅,计7235.8平方公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测绘75934平方公里;物探点3803个;基
线测量53条:天文观测174点;水文联标测量85处;洪痕测量326处;水井、水泵安装、定位
测量2500处。
七、铁路测量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沙俄交通部勘测队来黑龙江进行铁路勘测。1897年(清光
绪二十三年),成立中东铁路工程局,担负中东铁路干线及南满铁路的勘测设计,1903年建
成通车。东北沦陷后,1933年,日伪在沈阳成立伪满铁路总局。同时在大连成立铁道建设局
,下设哈尔滨、齐齐哈尔建设事务所,进行新线及重点项目的勘测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
立后,1950~1952年,为开发小兴安岭林区,勘测设计了伊春至双子河铁路。还勘测设计哈
尔滨至长春间双线复旧工程。为扩大中苏贸易的货流量,扩建满洲里、绥芬河口岸及昂昂溪
区站场等的工程勘测设计,在线路测量中,采用水准仪双镜测量双线纵断面;使用游标经纬
仪导线支距法测量站场平面。1953年,勘测设计哈大线277公里双线复旧工程。1955年,为开
发大兴安岭林区勘测牙林线库都尔至图里河新线;进行牙克石至库都尔旧线改建的勘测设计
。1956年,又为滨北线,滨佳线增设双线铁路和哈尔滨、牡丹江枢纽改建进行勘测设计。还
勘测勃利至七台河地方铁路36.9公里(延长)。1957年,为加固滨洲线松花江北河滩路堤,
保障汛期铁路畅通而进行了勘测。同年,还完成哈尔滨至牡丹江间22个站将到发线全部延长
至850米的勘测设计。1958年,为当时大炼钢铁需要开发矿山,勘测设计窄轨铁路188公里。
1959年,引进德国制蔡司光学经纬仪,提高了勘测精度。1965年,进行了填平补齐和运输急
需项目的勘测设计。还为整治滨绥线大型路基滑坡进行了勘测设计。1972年,勘测设计了齐
齐哈尔至榆树屯的复线工程。1976年,完成哈尔滨枢纽改造总图的勘测设计。1978年,完成
滨洲线哈尔滨至安达125.5公里双线勘测设计。1981年,进行滨绥线哈尔滨至牡丹江段双线
和牡丹江编组站的勘测设计。1984年,为开发本省西部煤田资源,勘测设计了嫩江至多宝山
155.01公里的地方铁路。同年,采用了精度较好的光电测距仪、自动安平水准仪。1985年,
将红外测距仪应用于勘测设计。
八、公路测量
东北沦陷时期,日伪曾进行过公路测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第一次出版
《黑龙江省公路图》。1958年,省公路局下设测设大队(现为省公路勘察设计院),承担省
级以上干线公路、边防公路及大型桥梁的勘察设计。1962年,编绘出版比例尺1:50万《黑龙
江省公路现况示意图》。1967年进行了依兰牡丹江公路桥(长483.6米、宽8.5米)勘测设
计。1969年,勘测设计了嫩漠公路十八站至漠河476.8公里的四级公路。1974年,完成了依
安乌裕尔河公路桥的勘测设计。1976年,勘测设计哈黑线哈尔滨至明水的二级公路。1980年
,分别勘测设计完成绥满线哈尔滨至肇东的二级公路和哈伊线呼兰、绥化、庆安的三级公路
。1982年,引进光电测距仪。同年,还完成太平沟至马莲山区四级边防公路的勘测设计。19
83年,开始将航测技术应用于公路勘测设计,采用纠正仪、立体量测仪、立体坐标量测仪和
引进瑞士航空立体测绘仪。1984年,勘测设计完成哈尔滨松花江公路大桥(长1666米、宽24
米)及松花江公路大桥江北引道一、二级公路的勘测设计。哈尔滨松花江公路桥是全国最宽
的一座公路大桥。其中大桥桥墩位置是由省第一测绘大队采用电磁波测距仪测定的。同年,
还测设完成嫩漠公路嫩江至星火段三级公路。1985年,又测设完成绥满线哈尔滨至亚沟间全
封闭、互通式立交一级汽车专用公路;勘测设计了佳木斯松花江公路大桥。此外还测设完成
齐齐哈尔嫩江公路大桥和七台河至依兰二、三级运煤公路。
截至1985年末,全省完成公路勘测设计84条,全长4205公里,其中一级公路35公里,二
级公路445公里,三级公路1065公里,四级公路2660公里。大、中型桥梁95座,全长17499米
。
九、航道与港口测量
黑龙江水系测量开始于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当年沙俄派遣黑龙江调查队深入中
国水系勘测作业,1897年,测绘出版黑龙江从延兴镇到伯力(比例尺为1寸相当于实地2俄里
。1俄里等于106678公里)的水道图,这是第一份黑龙江水道图。同年,还出版乌苏里江伊曼
河口(虎头对岸)到乌苏里江口“乌苏里江水道图”。1898,测绘出版黑龙江省从恩和哈达
到延兴镇水道图。1900年,又出版黑龙江从伯力(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到庙街(今俄罗
斯尼古拉耶夫斯克)水道图。这样,黑龙江从上游至下游有了完整的水道图,使船舶航行有
可靠依据。1902年,沙俄成立黑龙江水路局,进一步开展水系测量工作。施测河道水域,测
水深用“沙”绳,冰上用六分仪、测角器、测锁及卷尺。1904年,沿松花江从哈尔滨测至松
花江口水路,采用平板仪测量,于1906年出版《松花江水道图》。1931年,测绘出版了详细
的《额尔古纳河水道图》。1929年,东北水道局成立,在松花江水路测量建标。东北沦陷时
期,日伪于1932年开始勘测松花江水道,采用经纬仪测定方位角,测距仪测定距离,测量船
往返移动进行观测。并出版《松花江水道图》和《第二松花江水道图》。1936年,测量出版
《黑龙江水道图》。1940~1941年,伪满测量局测绘松花江哈尔滨至同江的水道,并出版比
例尺1:5万航道图400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组建黑龙江航务工程处测量队(现为黑龙江省航道局
测量大队)。1951年,由中苏联合组成松花江整治工作组,联合进行浅滩的测绘和疏浚,于
1952年整治完成。1956年,普查了全省境内水系并绘制出普查图。航道测量是采用经纬仪,
水准仪、平板仪、测深杆、测深砣等装备在测量船上进行。1960年,完成全省航道勘察。19
72年,为大庆输油管道穿越嫩江马克图工程水道测量。1976年,完成松花江航道三岔河至同
江口全长938公里的测量,并出版比例尺1:2万《松花江航行图集》。1983年,进行嫩江上游
水道测量。1984年,又测制完成嫩江石灰窑至嫩江县165公里的水道,成图比例尺为1:2000
航道图。1985年,航道港口测量采用红外测距仪,自动安平水准仪、回声测深仪、测深艇、
测量船,并用电子计算机运算。同年,完成松花江三姓浅滩水文地质测量,河床地形扫测,
比降测量、流向测量等;整治后三姓浅滩水深由平均0.7米增至1.5米。还为哈尔滨第三电
厂取水口航道改道工程测图50平方公里。完成哈尔滨松花江公路大桥工程的航道改道、水工
整治测量80平方公里,并测制了航道图。
截止1985年末,全省航道、港口测量完成比例尺1:1万图1万平方公里,出版引航图94幅
。为提高船只航行能力,整治河道浅滩,配合松花江挖泥3600万立方米。哈尔滨至俄罗斯伯
力间可通航千吨级船舶。黑龙江沿岸新建港口、码头13座,松花江沿岸52座。完成港坞测量
415.28平方公里,航道测量1455.65平方公里,工程测量537564平方公里。
十、城市测量
1931~1945年东北沦陷时期,日本侵略者曾进行城市测量,出版过哈尔滨、齐齐哈尔市
地形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全面开展城市测量。1953年,
城市测量采用日式游标经纬仪、芬奈经纬仪、阿斯卡尼亚水准仪、小平板仪等。同年,进行
齐齐哈尔市嫩江江堤的工程测量。1957年,佳木斯市完成全市控制测量,并架设钢标。齐齐
哈尔进行三角网测量,还实测基线2条。1958年,哈尔滨市全市区完成三角网测量和水准测量
,并进行松花江江堤防洪工程勘测。1959年,第一次用平板仪测制完成哈尔滨市比例尺1:1
000、1:2000、1:5000地形图,共1542幅。同年,牡丹江、佳木斯市实测完成比例尺1:20
00地形图。1960年,采用航测技术综合法、微分法测制哈尔滨市比例尺1:1万地形图。1962
年,哈尔滨市人民防空“7381”工程勘测完成。齐齐哈尔市施测完成比例尺1:500地形图。
1980年,齐齐哈尔市区航空摄影207平方公里。牡丹江市施测三角网二、三等共21点。1981年
,齐齐哈尔市区三等精密导线加密采用微波测距仪、引进威特T(2)经纬仪。1982年,在城
市测量工作中应用了红外测距仪,提高了测图精度。同年,牡丹江市完成了水准测量,齐齐
哈尔市进行三等三角测量。1984年,完成依兰至哈尔滨、哈尔滨市区部分煤气管网的勘测。
截至1985年末,共完成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市区三角网测量二等89点、
三等70点、四等15点;水准测量二、三等254点,全长684.13公里;平板仪测地形图比例尺
1:500图280幅,比例尺1:1000图1147幅,比例尺1:2000图526幅,比例尺1:5000图166幅
;航测成图比例尺1:1000图2734幅,比例尺1:1万图26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