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农业
黑龙江省地域辽阔,土地肥沃,山青林密,草场肥美,河流纵横,湖泊颇多。全省土地
面积达45.39万平方公里,居全国各省、区第六位。其中,耕地、林地面积居第一位,牧地
面积居第七位,荒地面积居第三位。丰富的土地资源,为全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
条件,有利于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早在商、周时期,黑龙江地区的农业生产开始从以渔猎
为主向养殖业和种植业过渡,出现了原始农业的雏形。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当时的契丹
族懂得“随水草畜牧”,唐朝渤海时期已培育出了名马“率宾之马”,铸造铁制犁铧。清朝
末年,齐齐哈尔创办农事试验场,后改为黑龙江农事试验场,进行引种和播种试验,选择适
地农作物品种,开创了黑龙江地区农业科学试验的先河。
沙俄侵入和东北沦陷时期,先后在黑龙江地区20多个市、县成立农事试验场,进行种植
、林木、水产、畜牧、农机、园艺诸方面实验研究工作,取得一些成果,客观上促进了农业
综合技术的发展。
东北解放后,人民政府对日伪时期残留的农事试验场进行了调整和恢复,并于1949年初
先后建立了呼兰、齐齐哈尔农事试验场。这个时期的农业科技工作主要是以总结和推广先进
技术为主,同时进行部分研究试验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业科技工作得到迅猛发展。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
科研机构齐全,专业门类齐备;科研队伍不断壮大,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一大批在生产
上效果显著和达到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至1985年,全省共有农业科研人员5044人(其中,
高级职称136人,中级职称977人),农业科研机构79所,重大科研成果507项。如,大豆新品
种“黑农26”、哈尔滨白鸡的选育、瘦肉型三江白猪新品种、深松耕法、培育黑白花奶牛群
的综合技术、中国樟科植物志、鲤鱼冬季繁育及当年养成食用鱼的研究、季节冻土区桩基抗
冻技术、农业气候调查及区划、龙江1号播种中耕通用机等分别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这
批科研成果对于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