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种植业
据史志文献与考古研究资料记载,距今3000多年前(相当于商、周时期),黑龙江地区
一些较先进部族由渔猎为主向养殖和种植业过渡,开始出现原始农业。汉代以后,由于中原
经济、文化影响和铁制工具的传入,黑龙江地区古代农业有了很大发展。但从清朝开始实行
封禁政策,阻碍了中原的先进农业技术引进。随着中原灾民冲破封禁和1861年(清咸丰十一
年)后部分开禁,大量汉民到黑龙江开荒种地,带来较先进的耕作技术,才使黑龙江的农业
生产技术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但与内地相比,技术仍比较落后。
黑龙江地区的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始于清朝末年。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在齐齐
哈尔南路初等农业小学堂创办了农事试验场,首开场圃试验的先例。1911年(清宣统三年)
改为黑龙江农事试验场,主要从国外和省外引入各种作物良种进行比较试验和播种时期试验
,从中选拔适于当地栽培的品种。
1923年,中东铁路局在哈尔滨香坊成立东省铁路农业试验场。到1931年,全省又有20余
个县先后成立了农事试验场。这一时期的农业科学研究主要是进行农作物种子比较,耕作栽
培技术及蔬菜、果树、林木、蚕桑、花卉等园艺方面的栽培实验。
东北沦陷时期(1931~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为掠夺农业资源,先后在克山、哈尔滨
、佳木斯等地成立农事试验场。从事作物品种选种、耕作栽培、改良土壤、施肥、防治病虫
害、园艺、农具、农业机械、实验经营等方面的研究。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后,这些科研
机构随之解体。
1946年11月,东北财经办事处在敌伪遗留的佳木斯农事试验场旧址筹建东北财经办事处
佳木斯农事试验场。1947年4月改称东北行政委员会佳木斯农事试验场。1948年9月迁至哈尔
滨,原址成立了佳木斯农事试验场。同年,恢复克山农事试验场。1949年初,松江省和嫩江
省分别成立了呼兰、齐齐哈尔农事试验场。这些机构从总结群众经验和推广先进技术入手,
以改进耕作栽培方法为中心,开展研究推广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了加强农业科学研究,促进农业生产,自1950年开始先后
恢复、调整,组建、改建了农业科学研究机构,至1985年,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下设18个研
究所,3个试验站,3个直属研究室;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下设6个研究所,2个研究中心;9个
农场管理局都建有研究所(站);中国科学院在哈尔滨市设农业现代化研究所;中国农业科
学院在呼兰县设甜菜研究所;轻工业部在哈尔滨市设甜菜糖业科学研究所。共有科研人员17
75人,其中高级研究人员86人,中级研究人员687人,获国家、部、省级科研成果奖265项。
这些科研机构的广大科研人员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与生产单位紧密结合,在50~
80年代,先后培育并推广了(百万亩以上)克字号小麦、克杂13号高粱、合丰号大豆、嫩单
3号大豆等优良作物品种50多个,平均增产10%以上,全省良种普及面在75%,其中玉米面积占
80%;系统进行了土壤调查和普查,特别是对盐碱土和白浆土的改良、培肥上取得显著效果,
筛选和研制了农家肥、化肥、菌肥,研究了秸杆还田及深施肥技术,促进了农作物的生长;
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上,除研究选育抗病品种外,又进行了药物及生物防治,引进国外先进
农药,采用飞机大面积喷洒防治,使病虫害基本得到控制。随着农业机械在生产上的普及,
应用推广了深松耕法,建立起翻、耙、松、扣结合的少耕体系等一系列先进耕作方法,从而
使农业机械化少耕农艺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同位素、诱变、遥感及计算机等先进技术,
在作物育种、土壤改良等研究上均得到应用,使农业科学研究水平有较大的提高,促进了农
业生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