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作物育种
一、大豆新品种选育
1928年,哈尔滨王兆屯农事试验场从陶赖昭引入农家大豆品种进行整理选育。1929年转
至东省铁路哈尔滨农事试验场继续进行品种比较试验,选育出优良大豆品种西比瓦。
1931~1945年,克山农事试验场用纯系选育成紫花4号、金元2号,亩产量分别为120公斤
和81公斤;引进推广了四粒黄、元宝金、黄宝珠、满仓金、大白眉、紫花1号等品种。
1951~1956年,全省广泛进行了农家品种的搜集、整理和选育新品种工作,并推广了亩
产80~150公斤的满仓金等优良品种。1958~1960年,合江农科所培育出秆强不倒伏、高产的
合丰1~4号新品种,亩产150公斤;克山农科所培育出丰收1~4号,亩产在120公斤左右;桦
南县农民育种家荆山璞从满仓金品种中单株选拔育成荆山璞新品种,含脂肪20.68%,蛋白质
36.94%,亩产一般在85公斤;东北农学院王金陵、吴和孔、孟庆喜、祝其昌等选育出东农1
~4号,其中东农4号大豆品种,植株高大,秆强不倒伏,丰产稳产,适应性强。1960年,在
绥化、哈尔滨一带及合江、牡丹江国营农场推广种植面积达50多万亩,成为当时的当家品种
。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在此期间,农场系统逐渐用自己培育的底荚高、成熟早、抗倒伏、易密植的黑龙江41号
和东农1~4号更换了满仓金、紫花4号和西比瓦。
1966~1969年,省农科院大豆所用辐射方法育成并推广了早熟、耐旱、含油量高的黑农
4号、黑农6号,亩产135公斤左右;耐湿的黑农8号,亩产150公斤;中熟、虫食粒率低、稳产
的黑农7号,亩产135公斤左右;高产、秆强、含油量高的黑农5号,亩产150公斤;用杂交方
法,育成的黑农11号,亩产175公斤。合江农科所用杂交方法育成合交6号、8号。克山农科所
赵凯、贺志涛、吕志梅等用杂交方法育成了丰收10号、丰收12号。丰收10号于1978年获全国
科学大会奖,丰收12号1980年获省政府优秀成果三等奖。黑河农科所张永库、林延实等利用
克山农科所李国祯等试验的杂交后代育成了黑河3号,生育日数110天左右,从出苗到成熟需
活动积温1930~2100℃,是春大豆最早熟的品种。它丰产性好,产量稳定,品质优良,含蛋
白质37.72%,脂肪2049%。适应性强,不仅是黑龙江北部寒冷地区的主栽品种,而且在内蒙
古、吉林、辽宁、宁夏、新疆等省区也有种植,1967~1983年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56191.5
万亩。1985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1970~1979年,省农科院大豆所翁秀英、王彬如、陈怡用杂交与辐射相结合的办法育成
并推广了黑农16号。该品种中早熟、高产、适应性广、耐湿,含蛋白质36.85%、脂肪2264%
,亩产175公斤左右;省农科院绥化农科所用杂交方法育成喜肥水、耐湿性好的绥农3号。这
两项成果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奖。
国营农场北安科研所和查哈阳农场实验站,相继培育出早熟北呼豆、中早熟嫩良4号和实
验5号等适合农场大面积机械生产特点的新品种,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奖。
东北农学院王金陵、孟庆喜、吴忠璞等进行了大豆分类、杂交种第一代优势、杂交组合
早期世代鉴定等项目的研究,并提出三篇论文。于1979年获省革委会优秀成果一等奖。
合江农科所何煜、刘忠堂、胡敏用杂交方法育成并推广的合丰22号、合丰23号,含蛋白
质41.23%,脂肪19.12%,亩产150公斤左右。合丰23号1981年获省政府优秀成果二等奖。合
丰22号1982年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二等奖。
省农科院大豆所王彬如、王连铮、翁秀英用辐射与杂交相结合的方法育成并推广了高产
、耐肥、秆强,通风透光好的黑农26,在较高标准的栽培条件下,亩产250公斤以上,最高亩
产达292公斤,一般栽培条件为125~175公斤。且品质优良,粗脂肪含量21.8%,蛋白质含量
40.83%。该品种是黑龙江省中南部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并已在吉林、河北、新疆、山
西等省区大面积推广。11年来累计推广面积2534.2万亩。1984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80年代初,省农科院王连铮、尹光初、罗教芬等完成了大豆基因型致病机制及基因转移
的研究,找到了合适的载体和授体,并把异源基因送人受体,得到了表达和遗传。此项研究
于1983年获省政府优秀成果二等奖。
省农科院、红兴隆农场局科研所、合江农科所、黑河农科所和东北农学院先后育成推广
了黑农27号、红丰3号、丰收19号、合丰25号、合丰26号、黑鉴1号和东农34号等新品种,这
些品种比原有品种增产10%以上。嫩江农科所李国祯、万玉珍、贾振善等用杂交育成嫩丰9号
,1985年获省政府优秀成果三等奖。绥化农科所黄承运、崔玉瑰、吕德昌等育成绥农4号,1
985年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小麦新品种选育
1929年,东省铁路哈尔滨农事试验场用系统选拔法育成勇捷、宾南等小麦品种。
1933~1945年,哈尔滨农事试验场用纯系分离法育成宾南,亩产97公斤;以农家品种选
育成兰寿、召安品种,亩产为95.5公斤和101.5公斤。尔后以品种间杂交法育成哈系2229、
2602、3197、3370、4385~2、4485~2等品系。克山农事试验场先后育成克华、克丰、克辉
品种,亩产分别为96.5、87、93、86.5公斤。引入的品种有农林2、3号。
1948年,国营农场大面积种植农林3号、农林29号及农家小麦品种。这些品种多锈病、杆
弱倒伏、成熟落粒,又不适合机械化栽培,并且亩产一直不足百斤。1951~1952年从苏联引
入留62、梅69、国10等品种失败。
1951年起,在东北农学院、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克山和佳木斯试验场的支援下,通北
、九三、二龙山、宝泉岭等农场试验区引入一批试验品种,很快繁育成一批良种。1952年,
在东北农科所的推荐下,开始批量引种抗锈病、抗倒伏、不落粒的甘肃96号小麦。农场接着
迅速繁育了合作号系统及松花江号系统新品种。由于这些良种的种植推广,1955年农场小麦
全面丰收。
1957~1960年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室孙善澄、吴细卿、祁适雨等以合作2号为母本与天
兰冰草杂交,育成第一个远缘杂交品种——小冰1号。1964年确定在松花江地区推广。嫩江、
绥化等地区亦可栽培,最大推广面积达40万亩。1957~1968年,他们还用远缘杂交方法育成
了龙麦1号、2号,在松花江、绥化地区推广。用小麦与天兰冰草远缘杂交育成远中1~5号等
5个稳定中间类型新品种。
1958~1963年,克山农科所肖步阳、姚俊生、魏正平等应用生态育种观点,用品种间杂
交方法育成了耐旱类型克强、克壮,耐湿类型克钢、克光等品种。这些品种抗锈性强,适应
于干旱、半干旱、低温冷凉不同生态地区种植。省人民政府发出:大力推广克强、克壮小麦
新品种”的通知,使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由原来不足1000万亩增加到2000万亩。单产由1957年
的亩产55公斤左右提高到90公斤。克强、克壮还被吉林、辽宁省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引种。1958~1965年,他们还采用单交与多交相结合的方法,以杂交后代作亲本,进行多次
杂交。按生态类型选择后代,相继育成了抗旱类型的克全、克旱2号、克旱4号、克旱6号,耐
湿类型的克涝1号、克涝2号、克涝3号,喜肥类型的克丰1号等新品种。为不同生态类型区小
麦生产提供相应的配套品种。到70年代,全省小麦种植面积发展到2800万亩,平均亩产提高
到100公斤以上。克丰1号、克旱6号、克旱7号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克旱8号1983年获省
政府优秀成果二等奖。
1965年,省农科院生物物理研究室陈洪文、于光华、尹光初、曲成林用辐射与杂交相结
合的方法育成新曙光1号小麦新品种。1971年推广,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70年代,各科研单位培育出多种小麦新品种。其中,克山农科所肖步阳、姚俊生、魏正
平于1978年育成抗病、高产、适应性广的克丰2、3号新品种。1980年省内推广种植克丰2号4
00余万亩,1979年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克丰3号于1985年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
。农垦局红兴隆、北安科研所培育的垦149和北新4品种,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奖。
80年代,省农科院育种所参加了国家各部委组织的全国小麦育种攻关研究项目,1983年
推广了龙麦11号,1984年推广了龙麦12号新品种。1985年受到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家科
委、国务院电子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务院重大技术装备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表彰。农场总
局种子公司推广的小麦良种克旱8号,获国家推广奖;北安农场局科研所和八一农垦大学培育
的垦北1号、垦大1号小麦新品种分别获1985年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
省农科院品种资源室张耀辉、育种所赵凤林等参加中国农科院主编的《全国小麦品种资
源目录》的编写工作,该书1980年获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省农科院祁适雨、肖步阳、克
山农科所姚俊生等人撰写成《东北春麦区小麦品种系谱及其主要育种经验》,1983年获省政
府优秀成果二等奖,又参加中国农科院金善宝主编的《中国小麦品种及系谱的研究》的编写
,该书1985年获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三、玉米新品种选育
1931~1945年,先后引进金皇后,白头霜玉米品种。
1945~1949年,克山、呼兰、佳木斯、齐齐哈尔农事试验场进行了金皇后、杂种黄、白
头霜等良种的繁殖及品种试验。
1956~1959年省农科所、克山、佳木斯、安达农事试验场等进行农家品种搜集整理,从
农家品种中整理提纯了黄金塔、白头霜、英粒子、小金黄、牛尾典、马尔冬瓦沙里、大穗黄
、金顶子和长八等品种,在生产上扩大推广。
1959~1963年,主要采用品种间杂交方法选育新品种。省农科院育种所育成了黑玉2、3
、4、5、6、15、17号7个品种间杂交种;克山农科所育成了龙玉1、2号品种间杂交种。当时
生产水平比较低、品种混杂、退化严重,这些杂交种的推广对玉米的增产起到了积极作用。
1963年以后,玉米育种工作转向双交种选育。省农科院育种所栗振镛主持育成比当地推
广良种增产25%~30%的黑玉46、53、71、78、79,新黑玉46等双交种。通过良种良法配套推
广,全省玉米单产由每亩平均100公斤左右提高到每亩212公斤,总产由22.5亿公斤提高到6
0亿公斤,促进了粮食总产的大幅度上升。其中:黑玉46双交种,1964~1981年累计推广面积
达3200余万亩,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中熟双交种、黑玉71,1965年~1981年累计推广
面积1750余万亩,雄性不育化制种的早熟双交种黑玉79从1971~1981年累计推广1100万亩。
上述两个杂交品种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奖。
70年代初,嫩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杨绪武、任秀珍、金广义、董志国等育成并推广了
单交种嫩单1号;红兴隆科研所、查哈阳农场实验站和红色草原牧场实验站分别培育出钢玉1
号、查单1号及红单346玉米新品种。这些成果1978年均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北安农垦科研所
育成的北玉5号早熟玉米单交种,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3年绥化农科所赵永涛、李晓峰、曹天昌育成马齿型玉米单交种绥玉3号。1980年推广
,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5.8公斤,为绥化地区第一积温带主栽品种。1982年获省政府优秀成
果一等奖。
1976年,嫩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杨绪武、任秀珍、金广义、董志国等育成并推广了早
熟类型优良单交种嫩单3号。据1982年调查,全国推广面积达502.6万亩。累计推广面积260
7.29万亩。1984年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77年,省合江地区农科所芦凤岫、肖永志、顾渐道、傅秀文等育成并推广了品质较好
、秆强不倒、对低温反应不敏感的合玉11号单交种,大面积生产亩产400~450公斤,最高达
亩产863.5公斤。1980年获省政府优秀成果三等奖。1977年育成并推广了品质较好、前期耐
旱、后期对低温反应不敏感的合玉12。亩产300至350公斤,最高达598公斤,1977年~1983年
累计推广260万亩。1981年获省政府优秀成果三等奖。
1978年省农科院育种所栗振镛、高宪章、张平、姜明玉、邢宝辉等针对本省气温偏低,
无霜期短,易遭低温冷害的特点,为解决玉米的早熟高产问题,育成推广了比双交种增产10
%以上的早熟高产单交种龙单1号,1977~1981年累计推广面积超过600万亩。1979年获农业部
技术改进一等奖。
80年代开始多目标育种,在提高抗逆能力,增加单位面积产量的同时注意改善品质。省
农科院育种所栗振镛等育成推广了抗病高产的龙单2号,亩产近500公斤;1981年又育成推广
了活秆成熟的高产单交种龙单3号和耐瘠稳产的单交种龙肇1号;原子能农业利用所以辐射法
育成龙辐玉1号,亩产近450公斤;东北农学院育成东农247号,亩产近500公斤,粗蛋白含量
占17.2%。
四、水稻新品种选育
黑龙江地区种植水稻开始全部使用本地耐寒早熟品种,主要有红毛、白毛、大红毛、大
白毛、毛头几、光头稻等。1910年,黑龙江地区最早引进日本札幌白毛(别名北海、北海稻
),以后相继有京稻等品种分散到各地种植。1947年以后,原佳木斯农事试验场水稻组等由
国外和外省引入大量水稻品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全省栽培的主要水稻品种进行试验、分析、鉴定,1954年
推广了其中生物学特性及经济性状较优的富国、兴国、弥荣3个品种。1956年开始,合江水稻
所,牡丹江、黑河农科所又先后推广了石狩白毛等26个新品种,对恢复和发展水稻生产起了
很大作用。
在推广原有品种的同时,积极开展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工作。1958~1960年,合江水稻
所在搜集整理和系统筛选农家品种的基础上,育成推广了合江1、3、6号水稻新品种,其中合
江1号直播亩产300公斤。
1960年,嫩江农科所选育出嫩江1号,直播亩产350公斤,含蛋白质7.89%,出糙率83%,
1966年推广,最大种植面积达8万亩。
1962年,合江水稻所开展杂交育种,育成合江10号,直播亩产350公斤,插秧亩产400公
斤。插秧田在70年代推广种植100万亩。
1963年牡丹江农科所选育出牡丹江1号。直播亩产350公斤,含蛋白质7.89%,出糙率83
%,推广面积50万亩。后又培育推广了牡丹江2号。直播亩产350公斤,含蛋白质8.9%,出糙
率83%。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奖。
1970年,合江水稻科研所培育出合江16号。直播亩产350公斤,含蛋白质8.87%,淀粉6
6.6%,脂肪2.32%,出糙率82.5%,推广种植20万亩。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奖。
1975年,省农科院育种所、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五常水稻站用花粉单倍体育种
法选育成单丰1号,插秧亩产近500公斤。同年,黑河地区农科所杂交育成黑粳2号,直播亩产
300公斤,牡丹江农科所用花粉单倍体育种法于1976年育成牡花1号。据1979年统计,该品种
推广面积为11.6万亩。这两项成果均于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奖。1978年,合江水稻所姜锡一
、吴润植、张清晏等育成推广了合江19号,据统计1985年种植面积达150万亩。1980年获省政
府优秀成果三等奖。
1980年,农垦水稻科学研究所周跃群等培育的垦糯2号,在不同栽培条件下试种,结果比
合江14号、奋斗6号、北斗、合江19号等平均增产17.2%,累计推广80余万亩。1981年获农垦
部科技改进成果二等奖。
80年代,本省又先后育成推广了合江21、22、23号,牡丹江17、18号,黑粳3、4号等新
品种,这些良种对扩大生产面积和提高产量起到了促进作用。
五、谷子新品种选育
1931~1945年,哈尔滨农事试验场育成薄地租2号。克山农事试验场以纯系淘汰法育成黄
金子、黄沙子。亩产为120公斤和141.5公斤。这期间,引入品种有糟皮黄、大粒红和大青苗
等。
1945~1949年,克山、呼兰、佳木斯、齐齐哈尔农事试验场分别对黄沙子、黄金子、薄
地租、大粒黄、白粘谷、鸭嘴粘、大青苗等良种进行繁殖和品种试验。
50年代中期,为了提高品种对旱、涝、低温、病虫害等灾害的抗性,通过对田间鉴定,
分期筛选出一些具有一定抗性的品种,作为系选的原始材料和杂交亲本利用。并确定以高产
、熟期适中、喜肥水、秆强、抗倒伏、抗白发病和螟虫等为阶段性育种目标。育成和推广了
龙谷1、3、10、18号,亩产125公斤;龙谷2、5、6、11号和哈尔滨1、5号亩产200公斤;哈尔
滨4号和合光5号,亩产250公斤。
60年代初,在农家品种征集整理的基础上,通过集团选种和系统选种,先后推广了以安
达大青苗为主的8个品种,最大推广面积124.7万亩,这批品种增产10.8%~15.8%,谷草增
产6.7%~14.7%,具有抗逆性好,粮草兼优的特点。其中安谷18谷子新品种于1978年获省科
学大会奖。
1964年,省农科院育种所李景春、那海智、陈丽华等育成喜肥水、耐盐碱、抗旱性强、
适应范围广、米质好的龙谷23号谷子新品种,1975年确定推广。亩产200~250公斤,最高可
达466.6公斤,谷草350~400公斤。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0年合江地区农科所古忠玉、张凤余、曲洪安杂交育成米质好,适应性强的合江9号谷
子新品种。1978年确定推广。亩产175~20公斤。1983年获省政府优秀成果二等奖。合江农科
所育成的合光7号、安达农业试验站育成的安谷68号、嫩江农科所育成的嫩选7号、绥化农科
所育成的绥谷1号等谷子新品种,1978年均获省科学大会奖。
因气候变化,致使一些品种出现熟期偏晚,抗逆性较差和病虫害较重的问题。根据生产
上出现的问题,1973年重新修订了早熟、高产、抗逆、质佳、适应性强的育种目标,并以早
熟高产为主攻方向,兼顾选育株型收敛、耐密抗倒、适应机械栽培的谷子新品种。1978年省
农科院育种所用杂交方法育成了喜肥水、秆强、不易倒伏、活秆成熟、米质较好的龙谷24号
谷子新品种。1980年获省政府优秀成果四等奖。
80年代前期,嫩江农科所育成嫩选10、11号,亩产分别为200公斤和250公斤。绥化农科
所育成绥谷3号,亩产200余公斤。
六、高粱新品种选育
1911年(清宣统三年),黑龙江省农事试验场由奉天(今沈阳)引人黑壳紧穗晚熟种,
未及成熟遭霜害,无收获。
1931~1945年,佳木斯农事试验场等育成佳1、2号品种,引入的品种有红棒子、黄罗伞
等。
1945~1949年,佳木斯、呼兰农事试验场进行品种试验并进行佳2、5号和红壳棒子等优
良种繁殖。
1949~1951年,克山、佳木斯农业试验场分别开始搜集本地区农家高粱品种。
1956年起,省农科所、牡丹江地区农科所、嫩江地区农科所、克山农业试验场、佳木斯
农业试验场等又进行了全省农家高梁品种的搜集整理工作。通过混合选择,集团选种、系统
选种、品种间杂交等方法选出一批品种和自交系。其中省农科院从歪脖张中选出增产显著的
平原红,1962年推广面积达50~60万亩。1956年,克山农科所与嫩江地区农科所合作,以农
家品种拜泉牛心红为材料,用单株选种方法育成适应性强、耐瘠薄土壤的大粒红高粱新品种
,1962年确定推广。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奖。1958年,省农科院育种所鄢锡勋等开展了杂种
优势利用工作,先后在省内推广了黑杂1、3、9、17、34号杂交种,每年种植面积达200万亩
。其中黑杂34号高粱新品种以米质好著称,曾在辽宁、吉林省西部推广,至今内蒙古还在应
用。1978年获黑龙江省科学大会奖。嫩江地区农科所陈笑孔等育成的嫩杂24号高粱杂交种,
绥化农科所杨滨山等育成的绥杂1号高粱杂交种,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奖。
1958年,鄢锡勋等引入了197A,经繁殖和杂交在国内首先研究出中国型细胞质遗传雄性
不育系,以此形成的杂交种用于生产,扩大了杂种一代优势利用的面积。1961~1966年,省
农科院育种所鄢锡勋、朱振新、王淑朵等利用天然杂交材料选出一批保持系,并回交育成了
黑龙11A、14A、20A、30A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至1973年先后利用这些不育系配成的杂交种生
产面积达170万亩。1975年从山西省大同良种场引入的同杂2号就是不育系黑龙11A与7384的杂
交种,亩产近500公斤,累计种植面积为3000万亩。黑龙11A,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
七、马铃薯新品种选育
1955~1957年,克山农科所进行马铃薯的引种鉴定,从中选出一批耐晚疫病品种。
1956~1978年,东北农学院李景华、李捷、陈伊里等研究了马铃薯退化原因,经过多年
研究弄清楚马铃薯退化起因于两个方面:一是内因,在于马铃薯的繁殖器官;二是外因,即
病毒病原。由于马铃薯的实生种子有自其亲体摒除病毒的作用,利用实生种子繁殖马铃薯,
尽管感染病毒,只能构成病毒病害,但不能导致退化。据此利用马铃薯实生种子繁殖实生苗
块茎作种薯解决就地留种,防止马铃薯退化问题。并提出了利用实生薯生产种薯的留种技术
,1967~1978年推广20万亩,较当地退化种薯增产25%~40%。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省
科学大会奖。
1958年,克山农科所张秉一、孙慧生、张辉明等利用杂交法育成了克新1号,1967年推广
。该品种生育期120天左右。块茎膨大期时,抗晚疫病、环腐病、拉花叶和卷叶型病毒病,比
较耐涝耐贮,淀粉含量12%~13%,结薯集中,大而整齐。亩产1500~2000公斤。1978年分别
获省科学大会奖及全国科学大会奖。
1967~1973年,东北农学院李景华、靳德水、李捷等以杂交法育成极早熟品种东农303号
。在一般水肥条件下,出苗后45~50天块茎大小即达商品率,亩产1250~1500公斤,淀粉含
量14%,口感味佳,适于加工,是黑龙江省对香港出口的商品薯。1983年一年推广面积达4.
5万亩。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73年,克山农科所李芝芳、林长春、王国学等为了解决马铃薯退化问题,进行了马铃
薯茎尖脱毒试验。开始在无毒条件下接种14种品种的茎尖组织,获得克新1号等10个品种的脱
毒试管苗和脱毒原种薯。1976年在所内比较试验,脱毒薯比未脱毒薯增产8%~18%。1980~1
981年进行全省的中间试验,平均增产31%~63%。1978年开始在生产中大面积应用,到1985年
累计推广了27224亩,总产达3.35亿公斤。
八、甜菜新品种选育
黑龙江省种植甜菜以来,种子一直靠进口,最早从俄国进口种子。同时,农民在种植甜
菜的过程中,也开始摸索繁殖甜菜种子技术,研究贮藏母根的办法,逐渐在农民中形成和遗
留下来的品种,在40年代初曾命名为顺天根。
1938年,哈尔滨王岗农事试验场育成了丰光和丰荣两个品种,并进行推广。但生产中大
批种子是由日本引进的。
1949年以后,生产仍靠进口苏联、波兰种子,在此基础上,黑龙江省进行繁殖利用,杂
交育种,培育出自己的品种。
1956~1968年中国农科院甜菜研究所陈玉璞、戴洪庆、陈景文等育成甜研4号甜菜品种。
属抗褐斑病,标准偏高糖类型品种。该品种植株繁茂,肉质紧密,抗褐斑病性强,对根腐病
有一定抵抗能力。1970年参加黑龙江省区域试验,单位面积块根产量比双丰1号增产13.8%~
17.7%。含糖率提高0.8%~1.8%,产糖量增加13.8%~29.9%。在黑龙江省每年种植8~1
0万亩,在辽宁省每年种植15~20万亩以上。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60~1980年,东北农学院董一忱,根据低温控制理论研究设计了活窖,进行贮藏甜菜
母根试验。结果提高了甜菜母根出窖率25%~30%。东北农学院香坊实验农场1960~1964年,
平均出窖率为97.5%,而1950~1955年闷窖出窖率只有59.2%。1970~1979年,吉林新中国
糖厂采用活窖后,母根损失率由29%~49%降至1.7%。该项成果1981年获省政府优秀成果三等
奖。
1972~1979年,中国农科院甜菜研究所邵明文、张悦芹等用甜菜二倍体花药培养成单倍
体植株,植株透导频率达35%,并获H代种子,性状整齐一致。1979年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
三等奖。
1977~1983年,东北农学院曲文章进行了增甘磷提高甜菜含糖效应的研究。结果证明增
甘磷对甜菜有显著的增糖效果。较对照提高块根含糖率0.6~2.5度,块根产量增加3%~9.
6%,提高产糖量12.1%~17.7%。并改善了甜菜的品质,有利于制糖过程中蔗糖结晶,减少
工艺损失,提高出糖率。1984年全省推广4175亩,平均亩产1吨,平均增加糖份1.14度,每
亩增糖11.4公斤。1985年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2~1985年中国农科院甜菜研究所杨炎生、孙以楚、于成章育成甜研301品种。该品种
克服了过去多倍体品种存在的低糖、不抗病等缺点,其含糖率和抗褐斑病、抗根腐病等特性
均好于生产上使用的二倍体品种,较从联邦德国引入的多倍体品种含糖率、抗褐斑病特性均
有显著提高。该品种遍及黑龙江、内蒙古、吉林西部、辽宁、山西、北京等地,具有广泛的
适应性和较大的生产潜力。1985年获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此外,轻工部糖业研究所育成的双丰5、6、8号和多倍体双丰303、304号及中国农科院甜
菜所育成的甜研3、4、6号等品种,它们的产量和含糖量在生产中都保持稳定,对甜菜生产起
到促进作用。
九、亚麻新品种选育
1913年,由奉天农事试验场从日本引进俄国的贝尔纳品种传入黑龙江地区的海伦、双城
、佳木斯等地进行试种,同时又引进美国1号和贝尔纳1号两个品种。
东北沦陷时期,哈尔滨农事试验场从贝尔纳1号中选出了哈系384和哈系419品种在双城、
呼兰等地区推广。由于这些品种单产不高,又不抗立枯病,逐渐被淘汰。
1948年,由苏联引进五林河品种,1953年在勃利、克山、海伦等地推广。与此同时,东
北农科所与黑龙江特产试验站合作从贝尔纳1号中选育出华光1号新品种,1956年在阿城、呼
兰、巴彦、延寿、拜泉等县种植,是当时较好的品种。
1957年,引入苏联比较抗病、高产的乐1120品种。推广后,全省亚麻平均亩产由50公斤
增加到100公斤左右。
1968~1985年,省经济作物所颜忠峰、刘恩贵、何玉昌、刘成朴等历经10几年的研究实
验,培育出黑亚号系列新品种。这些品种都具有产量高、质量好、抗病力强等优良性状,加
上其它先进栽培措施使亚麻亩产由100公斤增加到200公斤。纤维混合出率达23%~25%,种植
面积占全省亚麻面积的80%。其中黑亚2、3号1978年获省科学八会奖。黑亚3号1984年获农牧
渔业部技术改进二等奖。该所刘成朴、颜忠峰编辑的《中国亚麻品种资源目录》和《中国亚
麻品种志》于1984年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
十、烤烟新品种选育
黑龙江省历来被人们认为是繁育烤烟种子的禁区。1982年,省农科院牡丹江农科所王淑
芬、王爱忠、张淑华等育成黑龙江省第一个烟草新品种龙烟1号,1981~1984年种植面积10万
亩。解决了黑龙江省烤烟生产不能自行采种的问题。1985年获省政府优秀成果三等奖。
1984年,省烟草原料公司制定《黑龙江省烤烟种籽繁育技术方案》,建立原种、良种二
级繁育体系。由该公司的吕先任、彭惠滨负责把山东G140种子引入省内进行繁育。同年,黑
龙江省烟草科研所采用混合选择法和分析比较法进行原种繁育。1985年在林口、宁安、望奎
等县进行布点,有计划地进行良种繁育获得成功,使种子达到一级标准,种子纯度为99%,发
芽率达80%~90%,含水率在9%以下,籽粒均匀饱满。从此实现了烤烟种子自给。
十一、蔬菜
黑龙江省的蔬菜研究工作是从清末开始的,主要进行蔬菜种类试种。民国时期进行比较
简单的栽培试验。东北沦陷时期开始进行蔬菜品种的改良。1952~1958年,齐齐哈尔园艺试
验站进行了蔬菜地方品种整理、结球白菜品种选育、品种生产鉴定、新种类试种等研究。从
1956年开始,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等单位开展了茄果类地方品种整理,白菜、甘蓝、番茄大
面积丰产经验总结,白菜、甘蓝、萝卜育种,茄子杂种优势利用,蔬菜良种鉴定示范,细菜
贮藏,蘑菇试种等课题的研究。
(一)大白菜品种选育研究
黑龙江省园艺试验站于1957年即已开始进行。1960~1975年,关钟燕、张兴翰、徐景阳
等采用杂种一代进行辐射育种办法选育出生育期仅65天,适于麦茬复种、品质较好、纤维少
的9号白菜新品种。1975~1985年累计推广50万亩以上。1965年,林蔚杉选育高桩、抗病、丰
产、品质较好的黄籽大白菜新品种。1969~1985年累计推广面积200多万亩。上述两个品种于
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奖。
1975年牡丹江市蔬菜所郭玉昌等选育出丰产、抗病、品质较好的“牡丹江1号”白菜新品
种,1976年在省内和辽宁等地推广,到1985年累计推广210万亩。该成果于1984年获黑龙江省
政府优秀成果三等奖。
(二)甘蓝杂种一代优势利用研究
1971~1977年,东北农学院许蕊仙、李桂英培育出6个优良自交不亲和系,用这些自交不
亲和系与上海园艺所的黑叶小平头自交不亲和系轮配,从中选出一个早熟组合,二个中熟组
合,较对照增产24%~60%,对解决早春淡季市民菜篮子问题起了重要作用。1978年获省科学
大会奖。
(三)黄瓜品种选育研究
1957年,由齐齐哈尔园艺试验站从地方品种中选出“山东刺瓜”、“民主叶三”等品种
推广生产。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林蔚杉、齐秀兰、张志新于1972年开展黄瓜抗病、质优、丰
产新品种及杂种一代的选育研究。1972~1980年选育出抗病、丰产、质优、适于露地和保护
地栽培的龙杂黄1号黄瓜新品种,除在省内推广外,还在吉林、辽宁、内蒙、广西、湖南等1
7个省、区20个市、63个县推广,1980~1985年累计推广5万亩。1981年获省政府优秀成果二
等奖。1982年获农牧渔业部主要蔬菜杂种一代优势利用示范、推广二等奖。
(四)茄子品种选育研究
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从1970年开始研究。1972~1975年,王季仁选育出质佳、丰产、适
于无霜期120天以上地区的中熟品种龙江6号茄子新品种。1975~1985年推广面积达2.4万亩
。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奖。1973~1977年,王淑英、邓立平、郭亚华等采用花药培养育出早
熟、质佳、较抗病、丰产的龙单1号茄子新品种。1978~1980年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
、鹤岗、双鸭山、伊春、呼兰、宝清、哈尔滨市等地推广,两年累计推广2000多亩。1978年
获省科学大会奖。1972~1979年,王季仁、张晓东选育出质佳、抗病、丰产、稳产的龙杂茄
1号茄子新品种。1979~1985年累计推广面积1万多亩。1981年获省政府优秀成果二等奖。齐
齐哈尔市蔬菜所彭章概等从1972年开始进行茄子品种选育及杂种一代优势利用研究,1980年
育成抗病、质优、丰产的“齐茄1号”茄子新品种,1980~1985年累计推广3万亩,1984年获
省政府优秀成果三等奖。
(五)番茄品种选育研究
齐齐哈尔园艺试验场于1952~1958年,进行了地方品种整理,从中选出品观7号番茄等品
种推广生产。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1964年杂交育成“黑园1~5号”5个番茄新品种。其中1、
2、5号三个品种在60~70年代已推广2万余亩。齐齐哈尔市蔬菜所贾永和等从1966年开始对番
茄品种选育及杂交一代优势利用的研究,1979年育成直立秧不搭架、省工、品质好、较抗病
的齐研矮粉新品种,成为黑龙江省番茄主栽品种之一。1979~1985年在省内推广5万亩,在山
东、四川、陕西、河南、吉林、辽宁等省推广7万亩。1984年获省政府优秀成果二等奖。东北
农学院李景富、郑品清、李鹏、松花江罐头厂姜传林、张云海选育的罗马VF番茄品种,经19
78、1979年品种试验和1980年生产试验,其加工性状超过对照品种,达到国家出口标准。19
81年第九次全国罐藏加工品种会上被评为优良罐藏加工品种。1984年获轻工部优秀科技成果
三等奖。
十二、果树
黑龙江地区从民国时期即开始试栽果树。
齐齐哈尔园艺试验场从1952年起着手搜集各种落叶果树品种,共搜集大中型苹果、葡萄
、小浆果、桃、李等300余个品种,进行引种试栽。通过选育较能耐寒的品种,大、中型苹果
进行高接,葡萄空棚盖防寒,加强综合性的田间管理等一系列抗寒措施,使果树生长良好,
五年生葡萄株产28.5公斤,五年生的桃树株产达2625公斤,结束了北纬42°以北不能栽培果
树的历史,为寒冷地区进一步开展果树研究奠定了基础。
(一)葡萄品种选育
1958~1962年,齐齐哈尔园艺试验站(嫩江农科所园艺室)选出了红香水、美洲红、黑
莲子、罗叶尔玫瑰、黑汉、沙巴珍珠、葡萄园皇后等良种。这些品种迄今仍为黑龙江省主栽
品种,占露地栽培面积80%以上,其共同特点是抗寒性强、品质好、耐贮藏。1978~1982年,
省农科院园艺所刘允中、王玉、李桂珍等进行了促进葡萄杂种实生苗提早结果研究,采取积
极促进和适当控制相结合的方法,使杂种实生苗2年开始结果,比过去提前3~4年,缩短育种
时间一半,加快了育种进度。此法对亲本选配、预先选择、阶段发育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983年获省政府优秀成果三等奖。1983~1985年,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和宾县科委曹庆林、
王真旭、安凤岐等进行了葡萄快速育苗技术研究。采取扣塑料棚、盖地膜后播种等办法,可
比露地提早54天出苗,亩出成苗14518~16849株,出苗按最低年份计算,每亩纯收入达8771
元。1984~1986年3年在省内共推广17万平方米。1984年获省政府优秀成果三等奖。1980~1
983年,齐齐哈尔市园艺所孟广博、牟月春等进行了大棚葡萄丰产栽培技术研究。经4年试验
表明:大棚栽培葡萄见效快,经济效益高,栽后第2年亩产1985公斤,第3年亩产2040公斤,
3年每亩纯利润2650元,是露地葡萄纯利润的5.83倍。目前,在省内外推广面积1.1万亩。
1984年获省政府优秀成果三等奖。齐齐哈尔市园艺所为延长生育期、使葡萄一年两熟,达到
丰产增收,由魏纯愚、梁敏等进行日光照温室葡萄丰产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日光照温
室栽培葡萄虽然需要投入较高的基本建设费,但栽后3年,每亩纯利润可达2000元,比露地高
4—5倍,3~5年可收回全部投资,使用年限可超过20年。截至1985年,已在省内推广5000亩
。1982年获省政府优秀成果三等奖。
(二)梨抗寒新品种选育
1959年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开始研究。1980年由蒋俊国、张成义、尹金凤选育出品质较
好、抗寒性强、丰产、结果早的“龙香梨”新品种,1980~1985年在省内外推广35万株,19
82年获省政府优秀成果二等奖。
(三)苹果抗寒育种
1952~1959年,齐齐哈尔园艺试验站、绥棱果树试验站、省农科院园艺所、嫩江农科所
园艺室、牡丹江农科所果树室等单位先后进行了此项研究。主要选育抗寒、质优、耐贮、果
型较大的苹果新品种。1958~1970年,省农科院园艺所张成义、刘亚琴、杨忠奎等培育出抗
寒、品质好、较耐贮、中型的龙光苹果新品种。省内推广13万株,吉林、河北、内蒙古、新
疆、青海等地进行引种栽培。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奖。1958~1975年,齐齐哈尔园艺试验站
张艾林、洪恩孝、祝永昌等培育出抗寒力强、品质较好、果型较大的嫩光苹果新品种,1975
~1985年全省栽培面积已达4000余亩。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奖。1960~1966年、1972~1982
年,省农科院园艺所曹庆林、张孝祺、周文清等和省农科院原子能所袁增玉、李淑华、黄楚
玉等进行苹果高接抗寒、丰产栽培技术研究,通过研究,证明高接后可提高抗寒性1~2℃,
减少温差4~6℃,提高产量3~4倍。1972~1981年在省内推广20万株。1982年获省政府优秀
成果二等奖。1978~1982年,齐齐哈尔园艺所江玉林、赵文娟等进行了苹果矮化中间砧快速
育苗的研究。当年嫁接,当年出圃,较一般育苗提早1~2年成苗。1982年获省政府优秀成果
三等奖。1973~1979年,东北农学院周恩、王希平、梁彤等与哈尔滨市果品公司、明水县果
树场合作,进行大苹果匍匐栽培试验。利用匍匐方式可以栽培果型大、品质好、耐贮藏且早
熟中产的品种,为改变小苹果的小、酸、涩创造条件。1980年全省已推广1.8万亩。1981年
获省政府优秀成果二等奖。东北农学院吴绛云进行苹果花药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1985年
获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四)李子新品种选育
1963年省农科院松花江农科所关述杰、胡振武、王怀忠等通过引种、杂交育种、实生驯
化等途径,于1964~1976年选育出抗寒性强、质佳、产量高的绥棱红李子新品种。1976~19
83年在省内推广5万株,在辽宁、吉林等地推广30万株,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奖。1972~198
3年关述杰、王志英、李久成等通过实生选种,选育出抗寒性较强、果型大、品质好、产量高
的绥李3号李子新品种。1980~1985年,在省内推广30万株,吉林、辽宁、内蒙古等省区推广
20万株。1985年获省政府优秀成果二等奖。
另外,小浆果的栽培历史悠久。黑穗醋栗、醋栗等,是在1910年前后滨绥铁路沿线就有
栽培。1953年齐齐哈尔园艺试验站,进行了草莓、黑穗醋栗、醋栗试种,并进行了草莓不同
防寒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最好的防寒方法是大量灌封冻水,上覆一层马粪,可使草莓安
全越冬。这一方法已经推广。1981~1985年,省园艺所、牡丹江农科所、绥棱果树试验站、
东北农学院、哈尔滨师范学院生物系等单位先后正式开展草莓、黑穗醋栗的品种选育及高产
栽培技术研究。东北农学院吴绛云、周恩、黄定球等利用组织培养方法快速繁殖黑穗醋栗苗
木,1983年获省政府优秀成果二等奖。
十三、瓜类
(一)西瓜品种选育
1960年省农科院园艺所开始西瓜品种整理和选育研究。1973~1981年,王凤升、孙洪霞
、杨桂荣等选育出品质好、早熟、产量较高的“龙蜜100号”西瓜新品种。除在省内推广外,
还在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海南岛等地推广。1980~1985年累计推广13.8万亩。1982年
获省政府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1978~1983年,王凤升、南相华选育出质脆、多汁、味甜、
产量较高、皮韧、耐长途运输的“龙蜜104号”西瓜新品种。除在省内推广外,还向辽宁、吉
林、内蒙古、河北、山东、广东等省区推广。1983~1985年累计推广8.1万亩。1985年获省
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甜瓜新品种选育
1959年嫩江农科所园艺室从地方品种选出了品质好、甜脆、产量较高的铁把青甜瓜新品
种。该品种60年代和70年代为黑龙江省的主栽品种之一。1960年省农科院园艺所整理甜瓜地
方品种,1963年选出“台湾蜜”甜瓜新品种,为60、70年代黑龙江省的主栽品种之一。1978
~1984年,杨忠奎、王凤升等又从农家品种五楼供甜瓜中提纯,选育出早熟、品质好、果肉
厚、产量较高的龙甜1号新品种。1984年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命名,定为黑龙江省推广
良种,目前是黑龙江省主要栽培品种。1984~1985年推广2万多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