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耕作
黑龙江地区气候寒冷,无霜期短,一年种一茬庄稼,为一年一熟制。辽金时期开始垄作
,实行扣

,到清代咸丰和同治年间,耕作有休闲、轮作两法,直到民国时期,才逐步形成
了耕作、轮作和施肥制度。至1948年,由于地多人少,有依赖旧式农具和畜力耕种为主,中
耕作物多等特点,在耕作上采取

扣交替,合理轮翻,垄沟互换。轮翻,有利于恢复与提高
地力。合理轮翻与垄作结合,便于畜力中耕除草,有利于抗旱抗涝和防风沙危害,提高地温
,改善土壤的通气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业科学研究工作主要调查总结农民固有
的耕作制度和轮作换茬经验。1950年8月3日东北人民政府颁布了《关于推广新农具的决定》
,1951年进一步提出“改革农具结合改革耕作法”,推广马尔采夫耕作法。这个时期主要研
究使用马拉农具耕作的技术问题,并指导农民学会使用新式农具。广大农民和耕作科学工作
者根据固有耕作制,

扣交替、合理轮作的经验,创造了新旧农机具结合的垄翻(扣或搅)
、平翻、浅翻、浅耕(耙茬)与扣种、

种、埯种的垄作和平作相结合的耕作制度。当时新
旧农具结合的耕作制有4种形式:(1)平翻起垄—

种或原垄播—

种;(2)伏翻麦茬平播
后起垄—

种或秋翻起垄扣垄埯种;(3)平翻起垄埯种—

种—扣种;(4)平翻起垄或扣
种—搅垄

种—扣垄埯种。
这种耕作制度有调节土壤水分、提高地温、疏松土壤、减轻风蚀等优点,有利于抗御旱
涝灾害,促进作物早熟。
50年代中期,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机耕面积不断扩大,逐步形成翻后种的耕作形式
,即以平翻垄作为主体的耕作制度。翻后种当时有4种耕法:(1)翻后平播;(2)翻后平播
起垄;(3)翻后扣种;(4)翻后起垄垄上播种。
翻后种方法,改浅耕为深耕,地暄土肥,改变地板荒硬现象,土壤保水能力增强,为
作物扎根、吸水、吸肥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使用机械播种,效率高,速度快,有利于抢时争
墒,可适期早播,抓苗保苗,在平翻地上,先平播后起垄,春季减少水分蒸发,后期成垄有
利排水,防御旱涝的危害;在秋或春翻地上,即可平播,又能垄作,还可改变垄形垄向,采
用先进耕种技术,实行科学种田。
针对黑龙江西部地区风沙干旱,甘南县太平大队党支部书记吕和根据自己40年的生产实
践,综合当地农民的经验,形成了一套抗旱耕作方法。1961年由嫩江农科所总结出“吕和耕
法”。其内容主要为“三看三定”,即看天时定作物比例,看雨情定播种顺序,看墒情定播
种方法。1962~1964年进行了抗旱耕法试验,证明采用沟种和豁台种抗旱效果最好;随播随
起垅,平播后起垅次之;扣种最差。
吕和的压、豁、

、夹、捞、铆的抗旱耕法,为西部盐碱风沙干旱地区抗春旱、保春种
、一次抓全苗,提供了经验。至1964年,西部干旱地区吕和耕法已推广480万亩,苗比过去多
1~2成。同年,中共黑龙江省委发出《在全省农村认真学习与推广太平大队的经验》的指示
,要求干旱地区迅速推广吕和耕法。
合江农科所针对黑龙江省东部低湿地面积大、土壤粘重、耕作困难、粮食产量不稳定的
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查明了低湿地的分布、类型和成因,并总结出低湿地综合增产措施
。
农业机械在生产中广泛应用,改变了以往的传统生产方式,相继出现了不少新的机械耕
作技术。1962年,农机所阎作新提出“打破犁底层、间隔深松、虚实并存”的耕层构造理论
问题,开展深松耕法的研究。1964年,又提出了在垅作七铧犁上加深松部件,进行垅沟和垅
台深松的研究。1973年,省农牧局主持科研、院校、技术推广等部门进行深松耕法试验示范
,并列入省科委重点课题研究计划。这种耕法是以机械深松为主体,松、翻、耙、播、压、
管相结合,垄平相结合的一整套耕作技术。其特点是分层深松,土层不乱,间隔深松,虚实
并存,把平板式耕层构造变为立体耕层,蓄水,保墒,增温,通气,增加肥力释放,促使农
作物增产。据深松耕法试验统计,粮食作物增产10%~20%,块根作物增产20%~30%。1974年
,进行100个点的试验示范,1976年设101个点进行全面推广,1978年全省深松面积已超过50
00万亩。1979年获省革命委员会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
70年代末,许多地方翻地面积过大,增加能量和成本消耗,连翻破坏土壤结构,肥力反
而下降,出现了干旱加剧与土壤侵蚀严重等问题。1979年,省农科院耕作栽培所谭国强、徐
文富、杨香久等在王岗农场黑土地上进行了少耕农艺和减少中耕次数的研究。黑河农科所孙
百揆、合江农科所王承贯、绥化农科所江林阁等也分别在不同土壤上进行了该项研究。经研
究证明少耕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促进作物出苗和生育,提高了产量。据四年四个地区三样
土类、三种作物34项试验,少耕比耕翻增产4.9%,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同时,减少中耕次数
使耕层容重减轻,水分增加,地温提高,降低作业成本。在大面积生产条件下试验,少耕可
使作物增产9.1%,亩耗油量节省1公斤,亩机耕成本降低0.9元。1982~1983年松花江、绥
化、合江、黑河地区推广少耕面积1005.6万亩,增产粮豆2.9亿斤。1982年松花江、绥化地
区推广少耕面积395万亩。该项成果1984年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
进步二等奖。
1980~1982年省农科院耕作栽培所赵廉、聂希安、刘士安、许忠仁等进行了高纬度区粮
豆机械化高产技术研究,1984年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二等奖。
水田耕作,从民国至1985年,大部分实行翻、泡、耙、捞,采取撒播、直播(水或旱)
、点播、插秧、旱育稀植方法的连作耕作制度,也有少数国营农场和农村社队实行水旱轮换
的耕作制度。
二、栽培
黑龙江地区栽培研究工作开始得较早,清末,省农事试验场就已进行各类作物的试种和
播种试验。民国时期,省和富锦、双城等县农事试验场又进行各种作物的栽培试验。东北沦
陷时期,哈尔滨、克山农事试验场进行小麦、大麦、燕麦、谷子、水稻、大豆、亚麻、牧草
、甜菜等栽培法试验与研究,并作过农作物的增产调查;佳木斯农事试验场也进行了农作物
栽培的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克山、佳木斯农事试验场首先恢复过去的研究项目,在此基
础上,调查总结群众丰产经验,提出了一些适合本地生产的栽培技术,促进了生产发展。
1953年,全省推广肇源县以等距宽播、间苗保苗、分期追肥为特点的一整套增产经验,
并对小麦、亚麻等作物的平播密植栽培技术和水稻旱直播机械化栽培技术进行研究,为实行
机械化以及半机械化生产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60年代初,贯彻农业“八字宪法”时期,广大科技人员深入农村,搞大面积样板田,对
各作物综合丰产技术及“八字宪法”的综合运用进行研究、试验,推动农业生产。在强调“
以粮为纲”的时期,农村出现了“间混套复穿”的形式。省农科院常跃忠等人在绥化县五一
大队农村基点试验,首先肯定了麦豆间作增产效果。省农科院耕作栽培所、省甜菜研究所谭
国强、聂希安、马青才等在呼兰县康金公社前进大队农村基点经过试验进一步肯定了豆麦间
作,粮豆间作的增产效果,提出了间种的组合和密度以及抗春旱保春种、一次播种保全苗、
常年促早熟的一系列配套技术,使前进大队粮豆平均亩产超过400公斤。当时《人民日报》对
前进样板田的科学种田技术和经验做了多次报道,全国有23个省(自治区)23万人次前来参
观。推动了农村的科学种田,对当时粮食上“纲要”、过“黄河”曾起到积极的作用。
省农科院大豆所常跃忠、许忠仁、张荣贵和绥化农科所陈仁忠等通过农村基点,多年进
行调查总结,将群众经验上升为理论,总结出绥化“五一”大队大豆连年高产稳产技术。19
79年获省革命委员会重大成果三等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落实了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发展商品生产,调整“以粮为纲”
的指导思想,改变了“间混套复穿”的种植方式,加强对大豆、小麦、水稻、甜菜等作物的
综合增产技术研究。省农科院大豆所、绥化农科所、牡丹江农科所等研究了大豆亩产250公斤
的栽培技术及理论。1980~1983年,绥化农科所在所内5个点次,试验面积4133平方米,平均
亩产257.5公斤。1981~1983年,中间试验6点次,面积5201平方米,平均亩产252.8公斤。
通过试验明确了亩产250公斤的主要栽培技术和生产指标。牡丹江农科所研究了大豆亩产250
公斤的产量构成因素、生长特点及主要技术措施。
为使科研成果迅速转变为生产力,省科委组织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与县、场生产单位相
结合,进行了万亩丰产田的攻关研究。1981~1983年,省农科院大豆研究所胡立成、鲍子金
、洪亮等在宾县培养万亩大豆丰产田,并总结出万亩大豆丰产综合技术。每年平均播种面积
9594.8亩,平均亩产137.45公斤,比前3年(平均亩产120.6公斤)增产15.6%,比邻近大
队增产34.2%,比全县一般大豆田增产24.3%~52.2%。1983年获省政府优秀成果三等奖。
1984、1985年推广22万亩。
1981~1983年克山农科所在姜延年、张有库、肖丰彦等在克山县北联乡进行万亩大豆丰
产田试验。用地总面积4289亩,3年平均亩产157.5公斤,比前3年(平均亩产120公斤),每
亩增产37.5公斤,由此总结出万亩大豆丰产综合技术。1983年获省政府优秀成果三等奖。黑
河农科所郑奠辅等与逊克县合作进行大豆万亩攻关,1984年获省政府优秀成果三等奖。1981
~1983年,克山农科所刘树仁、苏亚庆与克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合作,在克山县北联乡开
展万亩小麦高产田技术攻关研究(3年平均亩产230.2公斤),总结出小麦万亩高产综合技术
。1983年获省政府优秀成果三等奖。1981~1983年,中国农科院甜菜研究所马青才、刘哗、
孙昌学、杨骥在安达市进行万亩甜菜丰产高糖栽培技术模式试验。3万亩平均亩产2034公斤,
含糖率16.3度,达国际甜菜平均单产水平。1983年获省政府优秀成果二等奖。1982~1984年
,省农科院合江水稻所孙维忠在汤原县进行直播水稻万亩丰产综合技术试验。3年平均亩产3
67.3公斤,比前13年平均亩产254.8公斤,增产50%。通过试验总径出一套丰产措施和标准
化栽培技术。1985年获省政府优秀成果三等奖。1982~1984年,省农科院克山农科所王志强
等在讷河县进行马铃薯万亩攻关技术试验。3年平均亩产1638.1公斤,增产42.4%,也总结
出一套栽培措施。1985年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黑龙江省易遭受低温冷害,平均3~5年发生1次,低温年单产下降20%~30%,总产损失5
0~60亿斤。60年代末,又进行了抗低温冷害栽培法的研究。
1965~1979年,省农科院合江农科所李寅宗、谭培玉、史占忠等总结集贤县农丰大队耐
低温促早熟夺高产综合技术。1979年获省政府优秀成果三等奖。1977~1979年省农科院合江
水稻所研究了水稻旱直播防御低温冷害高产栽培法。1980年获省政府优秀成果四等奖。1978
~1980年,省农科院耕作栽培所许忠仁、郑本理,嫩江农科所梁亚超和绥化农科所刘珊等研
究成功的高粱早矮密栽培法,比一般栽培法提早成熟10天,低温年增产20%以上。此成果获省
政府优秀成果三等奖。
1981~1982年,省科委、方正县邀请日本专家藤原长作先生在方正县共同进行了大面积
的寒地水稻旱育稀植的试验,获得成功。1983年方正县推广4.6万亩,平均亩产350公斤,增
收451万元。1983年方正县政府朱国政、刘汉学等获省政府优秀成果二等奖。1985年获省政府
科技进步一等奖。1984~1985年,省农科院张矢、东北农学院李孝芳等在方正县蹲点,深入
研究了水稻亩产超千斤旱育稀植高产栽培技术,使这项技术趋于完善,并迅速在生产中推广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试验成功和推广,推动了黑龙江省水稻生产的发展,全省水稻种植
面积由1980年的315.6万亩,发展到1985年的584.5万亩,单产由252.5公斤增加到278.5
公斤。此后,日本水稻专家原正市与中国同行共同努力,进一步传播和提高了旱育稀植技术
,使地处高纬度的黑龙江省一跃成为中国北方水稻生产最大的省份。两位日本专家都受到了
中国政府和黑龙江省的表彰。原正市先生还出席了中国国庆招待会,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接
见。
黑龙江省甜菜生产长期徘徊在亩产1吨左右,含糖率不稳定,影响甜菜生产和制糖工业的
发展。为了增加积温和延长生育期,提高甜菜单产及含糖率,省制糖工业公司于1983年从日
本引进育苗纸筒,并开始组织试验示范。同时省造纸研究所自行研制纸筒小试获得成功,形
成小批量生产,进行和日本纸筒对照比较的试验。1983年被列为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项目
。到1985年为止,在4643亩面积上进行实验示范,亩产平均达到2.43吨,含糖率比直播提高
0.76度。1985年当年示范1528亩,亩产达306吨,含糖率比直播提高1.27度。本成果于198
5年由轻工业部组织鉴定。甜菜纸筒育苗移栽新技术的试验成功,为发展糖料生产提供了先进
的丰产高糖栽培技术。
1984年,省烟草公司直属原料公司黄少鹏、王彦秋等人,为解决无霜期较短、春秋两季
气温较低,对大田烤烟生长带来不利的影响问题,参照国内外地膜覆盖技术,将地膜覆盖应
用于烤烟栽培。在宁安县、宾县设烤烟地膜覆盖栽培实验田,取得初步成效。1985年以省烟
草科研所为中心,试验区扩大到全省29个种烟的市、县,取得显著效果。推广地膜覆盖技术
,使大田移栽日期提早8天,增温保墒、促进早熟,烘烤日期提前14天。覆膜田的上中等烟达
88.4%,比未覆膜田增加13.96%;单叶重达6.26克,比未覆膜田增加0.96克;平均烟碱含
量达到1.57%,比未覆膜田增加0.11%~0.23%。每亩纯增收68.75元。此项成果,获部级
科技进步三等奖。
1978、1979年省农科院园艺所、东北农学院、哈尔滨市蔬菜所等在全国最早开展蔬菜地
膜覆盖技术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试验效果。1980年园艺所张艾林、李德玉、闻玉芳参加了中
国农业科学院蔬菜所组织的全国部分省、市协作组,进行地膜覆盖的试验示范、推广。地膜
覆盖对番茄、黄瓜、青椒、菜豆、甘蓝、洋葱、甜瓜等20余种蔬菜瓜果类作物具有明显增温
、保水、抗旱、超前成熟、增产增收的作用。1979~1985年全省累计推广60余万亩。每亩约
增收168~462元。1983年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