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植物保护

  一、病害
    1943年,伪满洲国编写《满洲国农作物病害目录》中,记述黑龙江省农作物病害有219种 。1949年前,对病害的防治主要采用种子消毒和拔除病株等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黑龙江省八一农垦大学辛惠普经过20年的调查和汇总前人的 成果,于179年编写出《黑龙江农作物病害调查报告》。其中记录了611种病虫害,发生普遍 、危害严重的有30多种。抗病育种工作进展很快,杀菌剂由王铜、赛力散、硫酸铜等保护剂 发展为多菌灵、拌种双、托布津、稻瘟净、富士1号、比艳、百菌清、乙磷铝、粉锈宁、瑞毒 霉等高效内吸杀菌剂,这些农药不但有保护作用,而且有治疗作用。在使用方法上既可以拌 种、浸种,也可以喷雾,有的还可以灌根使用,过去一些难以防治的病害,逐步得到控制或 消灭。
    (—)小麦秆锈病
    小麦秆锈病是气流传播的流行性病害。据记载,从1923~1958年,大面积发生该病达十 几次。1952年,克山、依安、拜泉等20个县普遍发生锈病。平均减产10%~20%。
    为解除锈病的威胁,农业科研单位和有关部门引进推广了甘肃96、麦粒多、合作4号、合 作6号等耐锈品种。同时克山农业试验场、佳木斯农业试验场和省农科院植保所的王权、范英 、黄桂潮、任玉珍、朱秀廷等与有关单位合作,从1951年起研究小麦秆锈病的流行规律,掌 握了小麦秆锈病菌生理小种的消长趋势,各科研单位先后研制出抗锈小麦新品种。1951~19 65年,合江农科所共鉴定了660个小麦品种的抗锈性。1973~1978年,省农科院育种所、克山 农科所、合江农科所和北安良种场提供1249个小麦材料进行接种鉴定。证明现有生产品种大 多数能抵抗21C小种,有177个兼抗21C和34C,为全省抗锈育种提供了重要依据,从而在近20 年中,基本上遏制了小麦秆锈病的流行和危害。
    (二)小麦赤霉病
    此病在三江平原地区发生较普遍而又严重。1977年,合江农科所曲洪安等开始进行小麦 品种抗病性鉴定工作。1980年参加了全国防治赤霉病协作组,通过对菌种分离、培养和田间 接种等方法,先后对3320份材料进行鉴定,其中选出19份高抗材料,部分材料综合性状较好 。1983年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二等奖。
    (三)禾谷类黑穗病
    小麦腥黑穗病和小麦散黑穗病在小麦种植中,发生比较普遍,1950年,发病率分别为15 %和6%,对农业生产危害极大。当时曾推广王铜拌种防治腥黑穗病和恒温水浸种防治散黑穗病 。1953年佳木斯农业试验场黄桂潮等示范推广了用赛力散拌种防治小麦腥黑穗病,效果显著 ,基本上可控制危害;在种子田推广恒温水浸种,以逐步压缩小麦散黑穗病的蔓延。1979年 后,因小麦品种不抗病,散黑穗病又有回升。1981~1982年,省农科院植保所刘绍禄和合江 所黄桂潮、克山所金惠生等试验用拌种双拌麦种防治散黑穗病,有良好效果。1952年全省推 广此种防病小麦达300万亩。
    玉米丝黑穗病一般发病率达5%~7%。1972年~1980年,合江、牡丹江及绥化农科所试验 用萎锈灵和多菌灵拌种及闷种防治高粱丝黑穗病,效果稳定在75%;对玉米丝黑穗病防病效果 达50%以左右。1980~1983年省植保所刘绍禄和合江农科所黄桂潮等试验应用三唑酮,三唑醇 拌种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有良好防治效果,前者有效率为75.1%,后者为74.6%~92.1%。 省内推广了100余万亩。
    (四)稻瘟病
    稻瘟病是黑龙江省水稻主要流行性病害,曾多次发生,对水稻生产危害极大。1949年前 ,对该病没有切实有效的防治方法。
    50年代,提倡处理带病稻草、科学施肥和合理灌水以预防稻瘟病的发生,同时,对农家 品种提纯复壮,更换感病的农家品种,并进行化学防治。这一期间,有关科研单位进行了该 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的研究。
    60年代,开展杂交育种。合江、牡丹江、合江水稻所及省植保所通过人工接种,鉴定了 5000余份水稻材料的抗病性,选出了一大批抗病品种,在生产上应用,对水稻生长和减轻稻 瘟病危害起了很好作用。
    70年代,开展了生理小种研究。1978年开始,合江水稻所李华和牡丹江所高呈祥等先后 将35个县(市)的470个单孢菌株鉴定为7群15个中间小种,其中ZE、ZF、ZA、XD等四群为主 要菌种,以ZE、ZF为优势小种,ZA17、ZD为致病力最强小种。此项研究获1982年省政府优秀 成果三等奖。
    80年代初,从国外引进富士1号、比艳等高效内吸杀菌剂。比艳防病效果达80%~90%,增 产27%~36%,可基本控制稻瘟病的危害。
    (五)谷子白发病
    谷子白发病是土壤传染为主的病害,全省谷子产区普遍发生。东北沦陷时期曾用王铜拌 种防治该病。1949年后,除继续使用王铜拌种外,又推行谷种5次水洗法。1953年又推广赛力 散拌种,但该法只能杀死种子表面病菌,效果不够理想。
    1980~1982年,省农科院植保所和合江农科所黄桂潮、刘绍禄等试验用瑞霉素拌谷种, 防治效果达85%,从而基本控制了白发病的发生。1982年在全省防治面积达100万亩。获1982 年省政府优秀成果三等奖及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六)玉米大斑病
    早在1899年开始有玉米大斑病的记载。50年代在肇源、肇东和肇州地区发病面积较大。 60年代,随着玉米杂交种的推广,大斑病日益严重,仅1977年,全省发病1200万亩,损失玉 米4亿多公斤。
    为了控制该病的危害,各地普遍加强田间管理,增施底肥和追肥,以提高抗病能力。同 时各科研单位对玉米大斑病发病规律进行研究。省农科院植保所于1976~1981年参加全国玉 米大斑病生理小种协作组,并在省内进行广泛调查研究,证明了玉米大斑病菌均为生理小种 1号。1985年获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省农科院植保所和合江、牡丹江农科所在9年时 间内,共鉴定了3681份玉米材料,选出抗性较高的材料213份;对21种杀菌剂和农用抗菌素进 行防治试验,认定“敌菌灵”具有较好效果。由于全省大面积推广抗病高产玉米新品种,并 广泛使用敌菌灵等农药,大大减轻了玉米大斑病的危害。
    (七)马铃薯病毒病
    此病可使马铃薯种性退化。1960~1964年和1973~1985年,省马铃薯所李芝芳等研究了 马铃薯致病种群,证明以PSTV(束项)发生较普遍,其次为PVX、PVY、PVS等病毒。1973~1 974年和1981~1985年,进行了品种抗病毒鉴定,205份材料中主要反映为PSTV类病毒。从而 选出了一批抗、耐病的品系。
    (八)大豆孢囊线虫病
    该病在全省均有发生,但以西部地区为害较重,严重受害面积约200余万亩,每年可能导 致大豆减产1亿公斤。从1976年开始,省植保所商绍刚、刘汉起和嫩江所王中田等人经多年调 查研究,肯定了此病为大豆孢囊线虫所致。并明确了发生世代寄生范围和在土壤中分布。19 83年~1985年,省植保所从全国6个省的19个地点采集的大豆孢囊线虫病株,经鉴定有3个生 理小种,以3号小种为优势小种。1976~1985年省植保所与大豆所、品种资源室合作,对140 0份大豆材料进行鉴定,选出了20余份高抗材料。
    二、虫害
    1938年,在《东北北部移民区及东北北部农作物病虫害调查复命书虫害之部》中,记录 农业害虫109种。1949年前,主要采用人工、器械捕杀和翻地等措施防治害虫。
    1957年,张履鸿等在《黑龙江省地区重点作物害虫初步调查报告》中,记述农业害虫25 6种。1964年,赵承惠在《东北垦区农作物害虫初步调查报告》中,记述农业害虫283种,对 农业危害严重的害虫有30多种。50年代,除继续使用原有的方法外,又使用六六六、滴滴涕 等有机氯杀虫剂防治虫害。60年代,杀虫剂不断更新,先后使用敌百虫、敌敌畏、乐果、10 59、1605、辛硫磷等有机磷杀虫剂。80年代,从国外引进敌杀死和速灭杀丁等高效、低毒、 低残留杀虫剂,进一步提高了杀虫效果。白僵菌、HD-1等以菌治虫和赤眼蜂等以虫治虫的生 物防治法,也因地制宜地在生产中应用。由于不断完善防治措施和防治技术水平的提高,使 一些主要害虫危害逐步得到控制。
    (一)地下害虫
    地下害虫潜居在土中危害种子幼芽和幼苗根部,是造成缺苗断条的重要原因,严重影响 农业丰产。
    1950~1952年,佳木斯农业试验场冯东萍、李景茹,克山农业试验场孙谦、范英等调查 了金针虫发生种类、分布及危害情况,研究推广用六六六粉拌种对金针虫进行防治的方法保 苗,效果很好。1955年,陈永康又试验推广了毒粪、毒谷、毒土对危害玉米、高粱的金针虫 进行防治的方法。
    1953~1958年,省甜菜所刘宗本、孙国良研究推广了用六六六毒土对朝鲜黑金龟子进行 防治的方法;1976~1979年省农科院植保所杜俊岭和杨文彬系统地研究了东北大黑金龟子的 生活史,提出了用辛硫磷闷种、药剂灌根以及防治成虫等三道防线来防治成虫,成效显著, 基本上保全苗。1979年,全省推广辛硫磷闷种面积达156万亩。
    1961~1964年和1970~1974年,省甜菜研究所对地老虎的种类、生活习性做了调查,研 究应用滴滴涕加敌百虫毒土的方法防治地老虎。1965~1966年和1972~1975年,嫩江农科所 邵德炜等对当地地老虎种类进行了调查,采用5%嘧啶对氧磷、5%嘧啶硫磷、5%辛硫磷、甲基 1065、乙基1065防治,均有较好效果。
    1975~1983年,黑河所张桂荣等研究了大豆根潜蝇的发生、分布和生活习性。提出轮作 换茬、秋翻灭搓、培育壮苗、采用药剂拌种,敌敌畏、乐果熏蒸,喷洒乐果、敌敌畏、敌百 虫、甲基1605等方法防治成虫和幼虫,收效甚佳。1979年获省政府优秀成果三等奖。
    (二)粘虫
    粘虫是突发性害虫,从1949~1985年曾7次大发生。1938~1943年,哈尔滨农事试验场对 粘虫的发生、危害和世代数做了研究。1948年克山、佳木斯农业试验场开展了粘虫测报工作 。
    50年代初,对该虫害的防治只能采取群众捕杀和挖防虫沟等措施,效果不大。1956年, 省农业厅和佳木斯农事试验场、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等在宁安县联合进行大面积捕蛾采卵和 飞机喷药防治。随着杀虫药剂的发展,人工与药剂结合防治逐步转为以药剂防治为主的阶段 。1956~1958年,合江农科所马怀一和省植保所陈永康进行了粘虫野外越冬调查和田间饲养 ,未发现在本地区越冬的粘虫。1959年,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和北京大学生物系、省农科所植 保系在阿城县蹲点调查,并开展了粘虫虫源问题的讨论,张宗炳教授提出了粘虫飞迁的问题 。1960年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主持了粘虫全国飞迁的调查。1960~1977年,省农科院 植保所魏倩、张居成、李景茹等与合江、绥化、牡丹江农科所合作,对粘虫发生规律做了研 究,证明粘虫确实在我省不能越冬。经过全国性的调研,认为东北地区第一代初春成虫系由 关内迁来,省植保所在国内首次提出二代粘虫在一般年份羽化后即迁回关内,但有的年份仍 留在当地,造成二代粘虫危害。粘虫越冬和迁飞协作组研究课题,获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奖 和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1975~1976年,省农科院植保所经致远、段文学等进行了超低容量喷雾防治害虫试验。 选出滴滴涕和马拉松一、二线混合油剂及多异丙苯焦油混合油剂、敌百虫缩醇油剂,利用飞 机超低容量喷雾防治粘虫有效率达93.2%~99.9%。比常规飞机喷雾提高工效3~4倍。地面 超低容量喷雾用15%敌百虫水剂防治粘虫效果达97.1%,比常规喷雾提高药效6倍,1978年获 省科学大会奖。由于采用高效杀虫剂和先进的防治技术,有效控制了粘虫的危害。
    省植物保护研究所张增敏、朱传楹1983年用“苹果”微机对1960年以来粘虫发生的历史 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制定出黑龙江省南部地区麦地粘虫发生的数学模型。根据6月上中旬 降水、雨日及气温,可提前半月发出粘虫预报,准确率达80%以上。用这一模式,对1965~1 984年全省粘虫发生作回溯预报,符合年份达80%。1985年实际预报准确。
    (三)玉米螟
    玉米螟是危害玉米、高粱、谷子的主要害虫。1950~1957年,克山、合江、牡丹江农科 所对玉米螟的发生和危害做过调查,并进行防治试验。1961~1962年,省农科院植保所叶家 栋和嫩江农科所孙谦、以及牡丹江农科所盛文斗、合江农科所冯东萍等对玉米螟发生世代数 、生活习性做了观察,划分了世代区,研究推广了林丹粉和滴滴涕颗粒剂大面积应用技术。 1978年嫩江农科所顾成玉提出了玉米螟发生量预测的数学模型。1983~1985年,省农科院植 保所张增敏、朱传楹和顾成玉等分别用微机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玉米螟发生数量的测报方 法和综合防治技术,这些成果的应用,都取得良好防治效果。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奖。
    (四)大豆食心虫
    大豆食心虫是危害大豆的主要害虫,一般虫食率达10%~20%。1950~1956年克山农业试 验场张居成等研究了该虫的发生危害和生活史,研究推广了利用秋翻地、远距离轮作,加强 铲趟和喷洒六六六、滴滴涕等进行防治。
    1972年省农科院植保所李景茹、杜俊岭等与松花江植保站合作,利用敌敌畏熏蒸防治大 豆食心虫有良好效果。当年示范推广17.3万亩,1981获省农牧渔业厅技术改进三等奖。197 3~1975年,省农科院植保所杜俊岭等对大豆食心虫的生活习性、中期测报、发生区划和药剂 防治等进行了研究,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奖。
    80年代初,有些地方开始使用敌杀死防治食心虫。1983年,克山农场用飞机喷洒敌杀死 5.1万亩,防虫效果平均达91.7%。
    (五)草地螟
    草地螟是干旱少雨气候区的一种暴发性害虫。1957年曾发生为害,当时大部分为人工防 治。1979、1980、1982年又连续3次发生。1981~1985年,省农科院植保所魏倩、杜俊岭和嫩 江农科所,省植保站协作,研究明确了草地螟危害的种类,提出以防治第一代幼虫为主,结 合除草灭卵,挖沟,撒药带来阻隔幼虫迁入农田的防治措施。试验用溴氰菊脂、杀灭菊脂、 毒死蜱等杀虫剂进行防治,效果达97.7%~100%,全省1982年防治面积达580万亩。
    (六)水稻潜叶蝇
    该蝇是水稻苗期的重要害虫,幼虫潜食叶肉,使叶子枯死、腐烂。50年代,主要采用清 除杂草、合理浅灌等农业措施减轻危害。60年代,推广乐果防治法,喷药后幼虫退出叶片, 落水死亡,稻苗很快恢复生长。70年代,开始推广使用3%呋喃丹颗粒剂,防治效果达96%~9 8%,有效地控制潜叶蝇对水稻的危害。
    三、草害
    农田杂草对农业生产危害严重。1963~1964年,省植保所陈铁宝、陈永康等首次对农田 杂草进行调查。共记录210种,其中水田杂草68种,旱田杂草142种。1984年,于学仁、苏少 泉在《黑龙江省农田杂草种类、分布与发生规律的研究》中,记述农田杂草415种,其中水田 杂草71种,旱田杂草323种,水旱田兼有的杂草21种,危害严重的水旱田杂草有20多种。
    对农田杂草的防除,1949年前主要采用农业防治法以减轻危害。1958年,首先开展在稻 田,继而发展到旱田化学除草。1981年,全省水旱田化学除草达2647万亩,居全国第一位, 1982年获国家科委、国家农委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一等奖。
    (一)稻田除草
    1958年以前,农民采用多薅、多推、深水淹稗、割池埂草、剪除稗穗等办法防除杂草, 但用工多,效率低,常常因侍弄不过来而撂荒。1959年,在农业部植保局的帮助下,首次在 延寿县加信公社试用飞机喷洒“2、4、5—涕”2.17万亩,除草效果在90%以上。
    60年代,广泛采用化学除草。省农科院植保所陈永康和牡丹江植保站刘廷生等总结了除 草技术经验,1960年在牡丹江地区推广了10.53万亩。1962年,陈永康和牡丹江农科所金彻 、牡丹江植保站于春生等在密山县研究、推广了“24—滴”、“2甲-4氯”防除三棱草效果 良好。1961~1965年,陈永康、赵家全、韩逢春、陈铁宝、朴亨三等试验解决了“五聚酚钠 ”在水直播稻田,“敌稗”在直播稻田和育秧田,“除草醚”、“灭草灵”在插秧水田的应 用技术问题,使稻田杂草得到控制,至1967年,全省稻田化学除草面积达45万亩。
    70年代末,开始大量引进国外除草剂。从1978年起,韩逢春、朴亨三、金彻等试验和推 广了用“杀草丹”、“禾大壮”、“丁草胺”、“稗净”防除稻田稗草,“苯达松”防除三 棱草,“排草净”、“禾田净”、“杀草丹”、“一农得”对防除眼子菜等应用技术,增强 了除草能力。省农科院植保所稻田化学除草技术获1978年省科学大会奖。
    1978年,海林县农资公司张洪良与农民禹尚杰在旧街公社杨林二队,用65%“五氯酚钠” 5公斤/公顷+25%“除草醚”8.5公斤/公顷+50%“捕草净”0.75公斤/公顷,对人尿素 120公斤/公顷拌均匀撒施,做到施肥除草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增产效果。1980年省农资公 司裴林芝在五常县长山公社应用此法在21垧插秧田上除草防稗效果达93%,防水上漂效果达9 4.3%,当年增产水稻55250公斤,比对照田增产4.2%。
    1980年,庆安、林口、东宁、宁安等县,试验了美国孟山都公司生产的“去草胺”。通 过试验示范,“去草胺”可防除水稻直播田和插秧田中的稗草、牛毛草,对一些阔叶草如兰 花菜、眼子菜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直播田公顷施125~2.5斤,防稗草效果达94.1%,防牛 毛草效果达97.6%;插秧田公顷施165~3.3斤,防稗草效果达85.7%,防牛毛草效果达94% 。该成果已在全省推广应用,截至1985年,全省年施用量226吨,覆盖面积为904万公顷。
    1982年,黑龙江省引进美国施多福公司生产的“禾大壮”10吨。为了尽快使农民学会使 用此药,省农资公司杨华、裴林芝等组织牡丹江、海林、密山、东宁、庆安、汤原、五常、 林口等8个市县进行了试验示范。根据各地试验情况看,每公顷施“禾大壮”2~3.5公斤, 防稗草效果均在90%以上,防牛毛草效果在85%以上。因此,很快在全省普遍推广。到1985年 ,全省年施用“禾大壮”达654吨,覆盖面积达18万多公顷。
    至1985年,全省已普遍采用化学除草,而且可以做到因草、因栽培条件不同,合理使用 除草剂。每亩可节省除草用工2~4个,增产稻谷20~30公斤。
    (二)麦田除草
    小麦是密植作物,50年代以前,一般不进行除草。
    1963年在中央农垦部指导下,省农垦厅主持在克山、红五月农场第一次用飞机喷洒“24 -滴钠盐”防除小麦田阔叶杂草。除草面积9.8万亩,除草效果90%以上,小麦增产15%~30 %。之后由农垦部朱庆昌和陈永康总结了技术经验,1964年在九三和克山农场推广了33.6万 亩。之后,迅速扩大到农村。
    70年代初,麦田除草改用“24-滴丁酯”,对双子叶杂草防除效果在90%以上,小麦增产 15%—30%,亩纯收益增加2-3元。60年代,野燕麦扩大为害,1965年陈永康、鲍子金总结了 九三农垦局防治野燕麦经验。1979年开始,陈铁宝、段文学等试验用“草禾灵”、“野燕枯 ”防除野燕麦,效果达90%以上,小麦增产10%~60%。1982年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四等奖。
    80年代,由于小麦地长期使用“24—滴”,一些抗性杂草如荞麦蔓丛生。1981~1985年 ,陈铁宝、陈永康、段文学等试验了“麦草畏”、“毒莠定”、溴苯腈”对防除麦田抗性杂 草有较好效果,并研究出“麦草畏”与“2.4-滴”有效混用配比和方法,已推广使用。19 85年,全省麦田除草面积达649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的21.2%,减轻了杂草的危害。
    (三)豆田除草
    70年代前,农民主要靠铲趟控制杂草危害。70年代初,用于豆田的化学除草剂相继出现 。1971~1977年,省农科院植保所鲍子金、陈铁宝等试验筛选出除草效果较好的除草剂有“ 利谷隆”、“毒草胺”、“杀草醚”、“杀草安”、“豆科威”、“考巴斯”和“苯达松” 。其中“杀草安”、“杀草醚”和“苯达松”已推广应用。1978年引进“氟乐灵”和“拉索 ”,陈铁宝、张占英等研究了“氟乐灵”在土壤中的残留影响和“拉索”的生物活性;克山 农科所金惠生和合江农科所朴亨三等试验了大面积应用技术和使用效果。牡丹江农科所姚浩 然研究了大豆田化学除草免中耕,提出随施药、随混拌、随播种、随镇压的四随施药法。为 了全面控制大豆田杂草,在土壤处理的基础上,1980~1985年,陈永康、陈铁宝、王静芳等 试验选出了适于大豆苗后处理选择性强的高效除草剂,防除禾本科杂草有“拿捕净”、“稳 杀得”、“盖草能”、“禾草克”等,防除阔叶杂草有“杂草焚”、“虎威”等,并研究了 混合使用方法,使大豆田化学除草做到合理配套和更新。
    四、生物防治
    1957~1959年,省农业科学研究所植物保护系张居成和克山所范英等经试验,证明白僵 菌可使玉米螟、蛴螬、金针虫、地老虎、大豆食心虫等被寄生后感病死亡。1972~1979年, 省植保所陈永康、刘绍禄、商绍刚等和各地区农科所,省、地植保站、建设兵团、八一农大 等单位协作研究,证实白僵菌防治玉米螟的效果好,效期长,幼虫减退率平均达84.3%,最 高达98.1%,对柞蚕影响不明显,使用成本低,可以土法生产。1975~1977年,全省推广应 用白僵菌治螟面积达845万亩,此项研究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1961年,省农科院植保所叶家栋从中国农科院江苏分院引入赤眼蜂,进行了防治玉米螟 的田间试验;1962年对蜂种资源作了调查,发现在玉米螟一代区和二代区均有赤眼蜂自然分 布。1973~1985年,省植保所、合江农科所的叶家栋、张增敏、马怀一和有关科研单位、国 营农场、植保站合作,查明了寄生于玉米螟卵上的优势蜂种为松毛虫赤眼蜂,研究了其生物 学特性,寄主范围和大量、高速、优质的繁蜂新技术。日繁蜂量可达2~9只。应用赤眼蜂防 治玉米螟以后,1975~1985年,全省累计防治面积600万亩,平均防治效果在70%以上,而且 生产成本低,防治效率高,用途较广泛,此项成果获1978年省科学大会奖。
    1971年,省农业科学院组织应用春雷霉素防治稻瘟病的试验。据汤原、五常和合江水稻 所试验证明用40个单位的春雷霉素防治叶瘟效果在42.3%~78.5%;防治穗颈瘟达61.6%; 防治节瘟达74.9%;稍逊于赛力散加硝石灰的效果。1977~1979年,陈永康等人从吉林省引 入769等5个菌株,与青岗县合作研究成功大床开放培养法,用769闷种防治谷子黑穗病、高粱 散、坚黑穗病,效果均在90%以上,在通河县及牡丹江地区曾普遍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