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勘察设计

  一、森林资源调查
    黑龙江省森林资源丰富,有林地面积1655.4万公顷,是国家重要木材生产基地之一。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了准确探明森林资源,指导生产,即开始进行森林资源调查。
    1949年开始采取带状样地调查法,用1:10万比例尺的地形图确定调查区域,用经纬仪和 罗盘仪测出区域边界,采用人工区划法区划林班。1954年引进苏联的航空照片与地面目测调 查相结合的办法,对大兴安岭、完达山林区进行首次森林经理调查。1955年引进了角规测树 技术,用以辅助目测调查,提高调查质量。1965~1973年采用分层抽样调查法。1974年后, 因过伐林相,采用了以数理统计理论与林学原理相结合的多种抽样调查技术,进行了森林经 理(二类)调查。
    1974年由省森林资源调查管理局郝祥林与东北林学院马建维、蒋伊尹等人研究编制出一 元立木材积表电子计算机程序,这项工作是将森林资源调查中所需的各树种一元立木材积表 ,编制成计算机程序,根据森林资源调查的要求,得出满意结构。这项成果于1977年6月开始 在全省森林调查中使用,提高工作效率10倍,并推广到吉林、浙江等省。获1978年省科学大 会奖。
    1975年建立第一个林业计算中心,使森林资源调查进入计算机数据处理阶段。
    1976年黑龙江省森林资源管理局与大兴安岭森林规划队在总结国家过去林业调查经验的 基础上,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结合国家林业具体情况,以1:2500~1:1000比例尺相片为基 础材料,编制了《森林判读样片和航空相片数量化林分蓄积量表》,通过对样片的对照比较 ,根据相片判读小班测树和立地因子调查数量化林分蓄积量表,可以直接获得小班蓄积量。 采用这种方法可减轻调查人员野外劳动强度,降低成本,使国家林业调查达到标准化、定型 化、系列化。该成果获1978年省科学大会奖。
    1976~1977年,大兴安岭地区森林调查规划大队为清查西藏高原的森林资源,克服西藏 高原地区交通不便,高山缺氧的困难,采用卫片判读技术,加快了西藏森林资源的清查速度 。根据卫片的不同色调,区划各种土地类型,划出森林界限;根据太阳高度角,在有林地内 判读树种组,进而计算各类土地面积。初步解决了运用卫片区划森林界限和森林面积。从而 基本上查清了西藏林区分布和森林蕴藏情况,为国家进一步开发建设西藏提供了科学依据。 该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至1976年底,全省建立起较完整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在全省林区设置了4239个省 级固定样地,每3年复查一次,使森林资源调查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
    1977年东北林学院马建维、李世达、陈伯贤等提出全距模拟样地森林抽样调查法。将调 查的林分模拟为每株材积大小相等,株距一致,按正六边形排列的总体,在模拟总体中随机 抽取几套样本,进而推算出实际林场的株数、蓄积生长量等因子,将蓄积量落实到林班、小 班和伐区中,亦可用于一类森林调查。此调查方法精确度可达95%,而成本低,效率比常规调 查法高5~6倍,在理论和技术方面有新的发展。当时在本省大、小兴安岭,远至吉林、四川 、广西、贵州等林区推广应用。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在全距模拟样地的基础上,马建 维、李世达推出中距模拟样地森林抽样调查法。该法以样点上量测的全部树木水平距的中位 数模拟样地,因此,在每个样点上,只量测一个或两个中位数的水平距就可以得到所需数据 。1979年获省革委会重大成果三等奖。
    二、造林调查设计
    1952年,根据原东北人民政府颁布的《关于营造东北西部,内蒙东部防护林带的决定》 ,在黑龙江省西部开展了营造防护林带的调查设计。当时设计照搬苏联几何林带式。1953年 ,纠正“几何式林网”的设计,但过分迁就农耕地,偏重于地形、地物的利用,以致出现“ 自由林网”的倾向。1954年颁布了《黑龙江省西部防护林调查设计暂行办法》,提出“因地 制宜、因害设防”的设计原则,至1955年末,共规划设计19个市县。1978年黑龙江省西、中 部29个市、县纳入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一期工程从1978~1985年,总面积为 1100万公顷。1984年3月~1985年6月“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进行第二期工程规划。
    三、林业区划
    黑龙江省的林业区划是从50年代开始的。其中主要著述有邵均教授的《黑龙江省林业区 划》;黄中立等的《黑龙江省林业区划研究》。至于系统和全面的林业区划工作则是从70年 代末开始的。
    1979年,成立了黑龙江省林业区划办公室,主管省级林业区划和78个市、县以及40个森 工局的林业区划工作。提供的主要成果是:区划报告,专题调查报告,图面材料有1/10000 0土壤分布图,森林资源和林业区划图。
    1979年,黑龙江省林业勘察设计院崔鹤琴等13人,完成黑龙江省三江平原森林资源调查 及林业区划。通过对三江平原森林资源的调查分析,依据自然条件的类似性和国民经济发展 的要求,划分7个区。在不同区域内,因地制宜地确定林业发展方向和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提出经20年的努力把森林覆被率提高13%。它将有效地控制自然灾害,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 使三江平原地区成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大农业基地。1981年获省政府优秀成果 二等奖。
    黑龙江省林业勘察设计院于佩儒等,于1981年完成了黑龙江省松嫩平原森林资源调查及 林业区划项目。根据松嫩平原森林资源状况,分析了造成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并根据自然 规律与经济规律相统一的原则和林业发展方向,将松嫩平原地区规划为4个区,9个亚区。提 出建立以防护林为主,多林种并举,多树种搭配,乔、灌、草,网带、片相结合的综合防护 林体系。为控制自然灾害,调节生态平衡,促进农、牧业发展提供依据。1985年获省政府科 技进步三等奖。
    由林业部调查规划院、东北林学院、黑龙江省自然资源研究所等12个单位共同完成“三 北”防护林地区自然资源与综合农业区划是一项大范围、跨地区、跨部门、跨学科的综合性 课题。其中林业部分有建设防护林体系和防护林经济效果两大部分,提出了“三北”地区防 护林体系的建设途径,综合技术,防护效应和经济效果分析。1985年获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 二等奖。
    在完成以上区划并取得一定经验后,全面开展了黑龙江省林业区划工作。该区划以森林 生态作用、自然条件和经济技术条件相对一致性和合理开发利用为区划原则,并依此形成区 划体系。全省共划分为5个一级区:大兴安岭北部寒温带用材林防护林区;小兴安岭用材林防 护林区;三江平原农田防护林区;松嫩平原农田防护林区;长白山北部用材林防护林区和16 个亚区。对各区的自然、经济条件和森林资源现状,林业生产及存在的问题,发展方向和建 设途径进行了论述。
    县级的林业区划由各县的区划委员会及办公室具体负责。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概况,森 林资源现状,林业发展情况及存在问题,分区论述方案,林业开发展望和建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