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更新造林

  1949年4月,省政府发出《关于植树爱国运动的指示》,加强森林培育和保护,封山育林 ,扩大森林资源。
    1952年在省西部地区开始营造防护林。
    1954年,九三农场局科研所袁锡祥等人进行农田防护林更新技术研究。经长期实验指出 :林带内栽植鱼鳞云杉3年生苗,15年可成林;林带外一侧伐除3行,全面整地,栽植3行樟子 松2年生苗,10年成林;把林网变成小网络,在两条林带中间增加林带至11米宽,栽7行落叶 松3年生苗,4年成林。新造林带沿等高线间距250~300米宽、长2000米,构成耕地750亩的网 络,栽小黑杨和落叶松、樟子松、鱼鳞松、水曲柳,乔灌搭配、针阔结合,5~7行,8~11米 宽、疏透结构。实践表明,该项研究成果可降低风速39.8%,增加土壤含水量3.8%~4.7% ,10年平均小麦增产18.4%,大豆增产17.2%。
    1958年乌敏河林业局,为解决更新造林跟不上采伐的矛盾,积极贯彻“采育结合”的方 针,吸取径级择伐,连续带状皆伐和抚育伐等采伐方式的优点,结合本局林型条件,创造了 “采育兼顾伐”方法。这种采伐方式适用于坡度在20°以下,幼林较多的异龄复层林。控制 采伐强度不超过60%,保留郁闭度为0.3~0.4,每公顷保留胸径8厘米以上立木300株,天然 幼林3000株,不足300株的进行人工补植。经采伐相比,可缩短轮伐期30年,提高劳动生产率 17%,降低生产成本6%。本法于1973年编入《国有林森林采伐更新规程》。
    1958~1973年,牙克石林管局、淖尔、库都尔、图里河、根河等林业局研究完成了干旱 阳坡植树造林课题。主要内容为:根据不同立地条件采用适合干旱阳坡造林的不同整地方法 。如极干旱阳坡采用水系沟、育林坑整地,干旱阳坡采用水系沟、育林坑和鱼鳞坑整地,较 干旱阳坡采用鱼鳞坑和块状整地方式。适地适树,严格选苗,适时植树;加强抚育管理。采 用此法造林成活率可达90%。
    为了控制和减少风沙对黑龙江省西部平原的侵袭,增强防风固沙、保土、保水、保肥、 防止干旱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从50年代后期开始进行西部防护林的建设。
    省林业研究所付德星和省防护林研究所马骏漠、张仁和、辛金生等于1959~1975年通过 大量调查资料的综合分析,60年代又提出小网、窄带、选用优良树种营造防护林技术。后又 提出西部地区农田防护林的林带结构、树种选择、防止胁地和营造林技术等研究报告。
    省防护林研究所于1961~1972年完成黑龙江省西部干旱地区樟子松造林技术研究。在科 学实验和大量调查研究基础上,摸清了樟子松造林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解决了提高成活率 的关键性技术环节。提出宜林地选择、根系保护、合理密植、幼林抚育等方面的技术要点。
    上述科研成果均获1978年省科学大会奖。
    1962~1982年由黑龙江省林科院丽林实验林场、铁力林业局、亚布力林业局的柴凤山、 于天源和周正等共同研究成功采伐迹地红松植生组综合更新技术。它以可靠的天然更新为前 提,以“植生组”造林技术引进目的树种为主,是保证目的树种在林分组成中占优势地位的 一种更新方法。采取挖大穴,在每个穴内栽植5~10株,交错配置,促进幼树生长、提早郁闭 ,保存率达90%以上。这种造林方法可节省整地、栽植、幼林抚育费用,比单株造林成本降低 36%,既可加速更新造林速度,又可增加森林覆被率,节约更新造林资金。1982年获林业部优 秀成果二等奖。
    省防护林研究所吴绳聚、常永禄和张永生于1963~1985年,经过22年的研究和观测,在 水土流失严重的克山县东风村,采取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综合治理原则,将工程措施与生 物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营造固沟林,水分调解林带等多种固土保水林。使林木覆 被率由1.7%提高到26%。固定侵蚀沟217条,减少地表径流量30%~82%,减少土壤流失量57. 3~98%,粮食单产量提高69%,总产提高88%,林木蓄积5150立方米,其生态效益达国际水平 。1985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64~1973年,黑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教士奇、刘大兴、闻殿墀、仲崇琪等根据多年 调查和观测,分析林木生长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林分结构的特点及各类迹地的更新效果,相 应提出了山巅、山腹、山麓红松林以及谷地云杉红松林、过伐林的采伐方式与更新技术措施 ,为针叶红松林的青山长在、永续利用、发挥森林最大经济效益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一技术 措施已被列入国家制订的《森林主伐规程》和《黑龙江省森林主伐规程》。1978年获省科学 大会奖。
    黑龙江省防护林研究所李成烈、鞠瑞彬、唐永林等从1964年开始在依安县上游林场进行 人工混交林试验研究。采用落叶松、樟子松、云杉、水曲柳和胡枝子等树种构成5种混交类型 ,3种混交图式。经测试,混交林与纯林对比,可提高林分生产量7%~20%,每公顷一般可增 产木材6.3~11.8立方米。混交林对林木病虫害还能起到隔离和抑制作用。1985年获林业部 科技进步三等奖。
    桦南县孟家岗林场1965年通过实践,总结出提高大面积造林成活率的六项技术:先行作 业设计;因地制宜细致整地;选用壮苗;保持苗木水分做到分级栽植,五不离水;巧用天时 地利,适时突击造林;严格操作规程,采取综合措施抚育等。1972~1977年,应用这套措施 造林10000公顷,平均成活率达90%以上。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奖。
    1977~1982年,省防护林研究所李成烈、鞠瑞彬、张书生等在富裕县富路乡兴胜大队建 成防护林体系。全大队完成造林面积180公顷,其中防护林39公顷。构成大、小网络28个,林 带总延长23069米,可庇护农田433公顷。平均每户有林1公顷,人均有树44株,林木总蓄积达 4488立方米。1983年与1977年相比,农田种植面积虽减少69.9公顷,但粮食单产提高32%, 总产量增加一倍。森林覆盖率达30%,形成以农防林为主体的多林种结合、多树种搭配、网带 片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模式。1983年获省政府优秀成果二等奖。
    1981年,北安和九三农场局在缓坡山地用机引五铧犁整地开沟造林,每班次整地80~10 0亩,比人工整地提高工效20~30倍,3年来成活率在85%以上。
    1982~1985年,省防护林研究所万忠生、尹作文、孟亚林等在拜泉县进行柳树薪炭林树 种选择及营造的试验研究。首次发现了短序松江柳新树种,其单位面积产量和热值达到国际 同类薪炭林的先进水平。4年间,在拜泉县推广了18660公顷,收到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85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1966~1976年,田升林业局卫林经营所为扩大森林资源、改造林区沼泽地成为人工丰产 林,研制成沼泽地造林整地机。一次作业即可达到造林整地要求,效率为人工整地的114倍。 该机应用农田筑埂犁的原理,设计有丁字梁和犁柱为中心犁架,在主梁架下装有犁臂和犁铲 ,在犁铲前则安装有长96毫米、宽13毫米立式犁刀,用来切开垡块。在犁铲臂下缘也装有上 宽22毫米的弯型犁刀,用来切开垡片。在犁壁和挡土板之间装有固定拉筋,在丁字梁两侧用 4根30毫米的钢筋焊拉两端面加固,以保证犁体耐拉力和稳定性。获1978年省科学大会奖。
    省林业机械研究所苏忠明、张名振、金太显等于1976~1977年研制KDZ型大苗植树机。主 要用于西北平原沙荒地区的杨树大苗成片造林和机械化营造防沙林带、护田林网。机组可悬 挂在拖拉机后,一次完成开沟、投苗、覆土、镇压、复平多项工序作业。整机结构简单、重 量轻、机动性好,能适应较小地块。其技术经济指标与效率已接近国际水平。1978年获全国 科学大会奖。
    龙江县错海林场张海萍、丁树森、杨长和等,于1984年研究成功低山丘岭区机械化造林 综合技术。这项综合技术通过对造林机具的改革能适应在石头多、树根密、坡度大的荒山地 和低价次生林中进行机械整地,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能和结构,使树木达到速生丰产。机具是 4种改制的ZK—60型山地开沟犁、XH—27型悬挂回土器、XZ-30悬挂植树机、PQX—22型抚育 挂耙。第一年用悬挂开沟犁开沟,第二年回土,第三年用植树机造林、用抚育耙抚育。运用 这项综合造林技术从1981~1984年在龙江县错海林场、山泉林场和18个乡镇共造林2800公顷 。造林成活率达95.7%,林木生长量比人工增加1.7倍,亩成本比人工降低87.55元。1984 年获省政府优秀成果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