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林木良种繁育

  黑龙江省的林木良种繁育工作起步较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基本是利用采收的 自然种子、种条育苗。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提出了种子专业化、造林良种化、质量标准化 的方针。为实现这一目标,60年代,在遗传学和林木育种理论的指导下,划定天然母树林15 300公顷,采种基地12处,经营总面积66000公顷,改建培育人工母树林,建立林木种子园23 处,面积771公顷,开始进行了以抗病、耐寒、耐旱、速生为主要内容的林木良种选育、地理 种源试验等项生产试验和科学研究工作。
    省防护林研究所沈清越、康忠相、刘雅琴等,于1963年从中国林科院引进小叶杨与欧洲 黑杨的杂交组合,经过14年选育成具有抗寒、抗旱、速生等优良种性的树种光皮小黑杨。在 同样立地条件下生长量比中东杨、小叶杨高73%。1975年在全省平原地区推广发展很快,已造 林30多万公顷,是干旱寒冷地区营造用材林、农田防护林及城乡绿化的优良树种,对加速三 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提高森林覆被率、改变生态环境起了重要作用。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 奖,1979年获省重大成果二等奖,1982年获国家科委、国家农委重大科研成果推广奖。
    1963年,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林口县青山林场、大兴安岭科研站等单位由毛玉琪、陈金 典、潘本利、楼玉海等人进行红松、落叶松、樟子松林木种子园营建技术的研究。对优树的 形质指标和生长量指标、嫁接方法、嫁接苗的管理等提出一整套技术,认为髓心形成层贴接 法是最好的嫁接方法,又对园地选择、规划、整地、栽植、经营管理等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 法。经过20多年的观察测定,取得了结实早、质量好、产量高的效果。据1976年统计,全省 选出优树3000余株,建立种子园400多公顷。这项研究成果获1985年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省林科院,省防护林研究所,林口县青山林场潘本立、陈金典、韩承伟等,从1964~19 84年的20年间,进行红松、樟子松、落叶松、初级种子园及落叶松杂交育种的研究。先后发 表《落叶松嫁接技术初步研究报告》、《林木种子园的建立方法和经营管理技术》、《樟子 松优良单株选择的初步研究》、《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优良株选择的研究》、《落叶松立木杂 交方法和杂种优势的研究》、《红松性状相关选优法》等研究报告。这些研究对培育优良树 种、提高林木良种繁育技术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984年获省政府优秀成果二等奖。
    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徐妙珍、吴克贤、解奇明等对4个杨树品种分别采用芽尖、形成层嫩茎 、嫩叶等材料,用组织培养手段成功地获得了小黑杨、大青杨芽尖形成层、嫩茎离体培养苗 以及胡杨芽尖离体培养苗,经过大地移植,长势良好。此项研究,建立了杨树组织培育苗程 序,为杨树组织培养苗的工厂化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1978年获省林业厅优秀科技成果奖。
    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刘培林等自1971年以来,从各地引入384个杨树品系,与黑龙江省森林 植物园、肇州杨树良种繁育圃、肇东实验林场等单位协作,开展了引种试验研究。1975年参 加全省杨树品种普查,鉴定推广了7个杨树品种。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各品种无性系选择的研 究,经过11年试验,新选出小黑14号、北京杨3号、小青美9号、小美旱40号、德杂1号等品种 ,其生长分别超过生产上推广的白城小黑杨、北京杨605和小青黑杨。1983年获省政府优秀成 果三等奖。
    省林业研究所吴克贤、徐妙珍、陈喜军和东北林学院陆志华、张效方、刘玉喜等,1974 ~1977年,在国内首次成功地诱导出杨树花粉单倍体植株,并有100余株单倍体植株在田间定 植,长势良好,3年生苗最高达1.5米。这是国内外木本植物花粉单倍体育种研究工作的一次 重大突破,引起了国际上的瞩目,有美、日、法等9个国家的林木育种专家来信索取资料。1 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东北林学院杨书文、张培杲、刘玉喜等,利用落叶松种间和长白落叶松种源遗传上的差 异,在相同立地条件下,建立对比试验林。通过种间和种源测试,选出基因型优良的树种和 种源,解决了某一地区以及和这个地区气候、土壤相近的地区落叶松造林用种问题。试验共 采用了长白、华北、兴安和日本等产区的落叶松,经过8年试验观察,结果得出长白落叶松与 兴安落叶松差异显著,其树高增长率为40%。长白落叶松适应性强,具有较强的抗寒和抗鼠害 能力。1984年获省政府优秀成果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