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育苗
一、育苗技术
50年代种子处理采用露天混砂埋藏法,60年代以后采用水浸催芽法。同时加强了苗木基
地建设,不断改进育苗技术和方法,使苗圃生产及育苗水平有较大发展和提高。
霜冻是苗圃生产一大灾害,为解决这一问题,省林业科学研究所金铁山、马骏漠、田敬
龙等于1972年研究成功苗圃霜冻预报与防除技术。这项研究结合省内主要经济树种苗木,提
出了耐霜冻能力的顺序和判别苗木耐霜冻能力的形态指标,以及霜冻预测方法和防除措施。
在合江、黑河等地区的苗圃推广应用,准确率达85%。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奖。
省林业科学研究所袁明株、朴顺伊、赵吉恭、肇州县林科所高玉振等于1976~1978年在
黑龙江省西部肇州县苗圃进行了杨树采穗圃扦插密度研究。通过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证明
,密度不同,苗木生长量差异十分显著。试验结果表明,扦插最佳适宜密度为20~25万株/
公顷,植株密度(第二年保存株数)为14万株/公顷,这项研究对苗圃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1983年获黑龙江省优秀成果三等奖。
1977年,省林业研究所、勃利县通天一林场、桦南县孟家岗林场等研究成功森林苗圃化
学除草。在施药方法上扭转了国外用药单一和分法单一的局面,创造了喷雾、洗晒法、毒土
法以及混合用药、交替用药,与土面增温剂混用,与化肥、杀虫剂混用等新方法,已在伊春
、牡丹江、合江、松花江、大兴安岭地区推广应用,实践证明效果良好。1978年获省科学大
会奖。
1980年,省林科所金铁山、迟恩州、周振英等完成的林木育苗10项技术课题,为林区建
立起苗圃育苗技术模型。通过苗木叶功能系数的测定,干物质累积量的计算,确定了苗圃、
苗木的生产潜力。林木育苗10项技术措施:圃地管理,育苗材料管理,育苗密度管理,进行
物候观测,建立苗圃除草、灌水、施肥、保护制度,应用育苗新技术,苗圃生产活动经济分
析等。按该成果要求执行,可降低育苗成本10%~30%。1983年获省政府优秀成果二等奖。
二、育苗机械
自1959年开始,先后研制出播种、作床、掘苗、自动灌溉等多种苗圃作业机具和球果烘
干机具,从而使林木育苗技术和生产机械化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
种子的精选是林木育苗第一道重要工序,以前基本上都是手工操作。1966年12月,由甘
河林业局营林处库中经营所韩凤森研制成落叶松球果调制机。该机由脱粒、风扇、筛选、传
送等部分组成,用一部20马力柴油机作动力,使输送球果、种子脱粒和精选连续化。每小时
可完成1000公斤球果的脱粒和精选工作,比手工提高工效5倍,提高出种率1倍。该机具有结
构简单,制造容易,造价低,质量好等特点。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奖。
为了解决苗圃灌溉问题,省林业机械研究所汪志文、胡家琪、曾婉华等在1966~1967年
间先后完成70-1型移动式降雨机;PT-2、PT-14、PR-20型三种摇臂式喷头;SP—20型升
降式喷洒器和3ZX水环轮自吸泵。以上4种是中国最早的机型,其技术性能指标达到国内先进
水平,其中三种喷头超过澳大利亚同类产品。1963~1975年林业部对这4种机型进行定型鉴定
,安排批量生产,在全国农、林业部门推广使用。SP—20型升降式喷洒器和3ZX型水环轮自吸
泵曾出口援外。
1976年,林业机械研究所刘俊生、张子义、金太显等完成ZC—1.25型苗圃筑床机。该机
用于林业苗圃筑床作业,也可以进行农田耕耙、松土、整地等作业,该机耕幅1.25米,耕深
12~20厘米,床高10~20厘米,每小时筑床043公顷,比人工筑床提高工效120倍。生产效率
和经济指标达到日本、前苏联等国水平,属国内首创。1976年经农林部鉴定定型,批量生产
,在省内外推广使用。1978年这两项成果均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2年,东北林学院陆康年、金振亚、李玉臣等完成樟子松球果烘干机的研制。樟子松
球果烘干机由热炉、鼓风机和干燥室等组成,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适合我国国情,与我国
沿用的自然晾晒,高温室干燥等方法相比,取种周期可大大缩短。由北方地区高温室每周期
2~7天降至20小时,同时也提高了种子发芽率,填补了我国林木球果热风烘干技术的空白。
林业部1982年列为重点推广项目。获1983年省政府优秀成果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