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森林经营
一、封山育林
东北沦陷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对黑龙江省森林资源进掠夺式采伐,遗留下大面积的荒山
秃岭。1950年开始对荒山和散生林地实行封山育林,借助林木天然下种和萌芽生长的能力逐
渐恢复成林。实践证明,封山育林是中国特有的符合森林发生发展规律,恢复森林更新功能
的一个省工、省钱,简便易行的技术措施。1949~1985年全省共完成封山育林面积130万公顷
,占黑龙江省次生林面积的31%。
二、森林抚育与低价林改造
根据1963年省林业厅发布的(63)林经颁字第546号《关于颁发森林抚育、林分改造试行
技术规程》文件精神,全省林业科技人员开始对林木稀疏,经济价值较低,缺乏培育前途的
多代萌生柞林和灌丛进行抚育措施和技术改造的研究,面积达24万公顷。使许多林场由疏林
变为密林,多代萌生柞林变为人工速生丰产林。
萝北县林业局王维剑等进行了红松与次生柞随机混交的研究工作。采取栽针保阔的方法
,实行宽割窄苗,带状混交和块状随机混交,引进红松,保留柞树,形成人工天然混交林,
克服红松纯林分叉结实早、病虫害严重的弊病,创造有利于红松生长的环境,逐步恢复阔叶
红松林。改造后的人工林蓄积量通常是未改造低价林的2~3倍。
东北林学院陈大珂、周晓峰、丁宝永等完成了天然次生林经营技术的研究。在分析论证
了次生林的自然演替规律后,全面系统地提出留阔、引阔和选阔,运用抚育改造相结合,
天然更新与人工更新相结合,充分运用各种办法,缩短演替周期,加速恢复地带性顶极群落
—红松阔叶混交林,是次生林经营的一项战略措施。东北林学院帽儿山林场推广应用此项成
果,取得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使生物种群增多,即改良了林场结构,又保持了生态
平衡,蓄积量由建场时的88万立方米提高到198万立方米,实现了森林经营的良性循环。此项
成果1985年通过鉴定,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才志行、霍玉夫、艾正民等以平均直径与树冠营养面积、投影面积、
直径和林木密度之间的关系为理论基础,对杨桦林抚育改造进行了研究。制定杨、桦抚育间
伐密度控制图,使用方便,只要从现实林分中测得林分平均直径、单位面积株数,根据该单
位株数和平均胸径求出单位面积的断面积,利用这3个指标,便从图上查出应保留的株数和断
面积。1985年获省政府科技进步四等奖。
1974~1976年,省林业研究所刘大兴、黄泽昌、翁道史等在通天一林场、孟家岗林场进
行了合作研究。在分析落叶松人工林分结构特点的基础上,根据林木胸径与营养面积的关系
,推导出不同生长阶段的合理密度,首次提出人工林间伐的定量控制技术,制订了落叶松人
工林经营密度管理表,它比传统的定性间伐优越,而且方法简单,易为群众掌握。1978年获
全国科学大会优秀成果奖。根据同样原理,上述3人完成落叶松、樟子松、红松人工林经营密
度表的研究。1983年获省政府优秀成果三等奖。
佳木斯市林业局申铉锡、李贵良、戴树功等,根据林木生长与营养面积相关的理论,制
定了东部山区柞林合理抚育间伐强度的经营密度表,不仅可用于定量间伐,而且对间伐起始
期、间隔期及更新造林设计,都具有参考价值。
勃利县李景春、武学军、贾恩林等完成了落叶松人工林的合理经营利用研究课题。针对
人工用材林集中、单纯同龄级的特点,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不同生长阶段,落叶松人工林
生长发育的差异及其经济效益,确定培育不同的材种和培育期限,采取不同的经营措施,即
I、Ⅱ立地指数级强度疏伐培育中径材伐前更新型和Ⅲ、Ⅳ立地指数级培育小径小面积皆伐后
更新型,采取这种新的经营方式不仅能充分发挥现有人工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
态效益,而且能够提前培育一代新林。通天一林场在轮伐期内经营现有落叶松人工林,总产
值达9233万元,是造林总投资46.3倍。
1974年,由新青林业局塔源林场,丽林实验林场应用采育统筹作业法,在一个伐区内由
一支队伍统筹安排,同时完成合理采伐、合理育林、合理利用的先进作业方式。这种作业法
把采伐、育林、伐区剩余物的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生产管理上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
指挥、统一劳动组织、合理使用机械设备,从而大大提高了木材产量、劳动生产率和木材利
用率,促进了天然更新和林木生长,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目的。根据丽林林场统
计,1974年比1971年每公顷可多生产商品材4~6立方米,节约人力28%,提高机械利用率30%
,木材利用率由原来50%提高到70%以上,木林生长量平均公顷达344立方米,比原始林生长量
增长2倍。该法已广泛在林场推广。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奖。
三、主伐更新技术
1963~1964年,省林业勘察设计院林斯超等针对山杨林病虫害及木材心腐严重的特点,
从山杨林的数量成熟、工艺成熟论证山杨林以31~35年为最适宜的主伐年龄,比主伐规程的
规定提前5~10年。采伐后及时更新,迅速恢复第二代森林。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奖。
省林业研究所教士奇、刘大兴、仲崇琪从1964~1973年,对各种红松进行了大量的调查
和定位研究,综合分析了林木生长和气象条件的关系,林分结构特点及各类迹地更新效果,
提出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采伐与更新方式,坚持贯彻以人工更新为主的方针。1978年获省科
学大会奖。
东北林学院李景文、詹鸿振、刘传照等对小兴安岭阔叶红松采伐迹地的更新技术进行研
究。从红松的生长、生态特征人手,深入研究各类型采伐迹地红松天然更新和群落演替规律
,提出不同迹地类型,恢复阔叶红松林的有效途径。1985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