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七节 林产工业

  20世纪初,黑龙江地区便出现了林产品的手工作坊,主要以制材为主,另外还生产少量 胶合板、木制品家俱。由于技术水平低下,生产方式落后,林产品加工业至1949年前发展不 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东北林务总局整顿和接管日伪残留的制 材厂及胶合板厂,主要生产枕木、车辆材、建筑用材、胶合板以及木制品。1952年东北森林 工业管理局成立东北制材局,对制材企业加强管理,推广和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使 锯材产量、质量及技术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胶合板产品出口美国和苏联。1958年以后,各 大木材加工企业增加了军工箱、胶合板、纤维板、刨花板、细木工板、人造板二次加工及林 产化学产品,同时广泛开展科学技术的研究工作,使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促进林产 品加工业的发展。
    1962年,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和哈尔滨木材工业研究分所完成了国家科委、经委 、计委下达的压缩木锚杆的研究课题。其产品用于煤矿井下巷道代替支架,可以节约木材, 代替钢铁锚杆。1978年获省森工总局优秀科技成果奖。1962年获国家科委、经委颁发的新产 品三等奖。
    1963~1964年,由木材工业研究所王凤翥、邓先诚等研究完成制材划线下锯法。主要内 容:按原木的几何形状、材质等设计出材率最高方案,力争提高主产品出材率;缩小缺陷影 响范围;压缩非生产时间,严格实行对线下锯。本成果应用后,综合出材率提高2.5%,主产 出材率提高8%。
    我国胶合板材多是椴木、水曲柳、桦木等阔叶树种,但这些材种蓄积量小,不能满足胶 合板工业的需要。为扩大用材树种,1974年省林产工业研究所与松花江胶合板厂共同试制成 功用落叶松生产胶合板的新工艺及用材标准、质量标准。这一成果在国内尚属首创,为落叶 松生产胶合板提供了技术依据,扩大了材源。
    1975~1978年,省林产工业研究所和上海杨浦木材厂邓先诚、卢成龙、李国庆等完成带 锯锯齿强化的科研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利用气焊将钨铬钴和国产高铬铸铁堆焊带锯锯齿齿 尖,以强化锯齿。这一方法适用于加工高硬度木材的制材厂。根据电阻热对焊原理完成了对 焊高速钢的锯齿强化工艺。采用上述堆焊工艺强化锯齿的带锯,较一般带锯提高连续锯木时 间2~3倍,对进口大径级硬木的锯割效率有明显提高。以上成果均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
    1976年,省林产工业研究所正阳河木材加工厂何兴祖、王丕俊、吴金诚等人共同研制成 YDCZ-1电容磁制动器。可提高自动摇尺的精度,节省大量电能,延长电机和电器的使用寿命 ,结构简单,易于掌握,可与自动摇尺配套。使用时制动速度快,摇尺定位精度高,可提高 出材率1%,提高产品合格率5%。1985年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1978年,大海林林业局贮木加工厂完成了跑车带锯技术改造项目。应用力学原理自行设 计制造了滑板摆。这种车摆与国内外跑车常用的车摆比较,具有生产效率高、制作简单、动 作敏捷、摆动灵活、摆量准确、维修方便、使用寿命长等特点;研究制造了直流电可控硅调 整电动跑车,可控硅调整跑车,取代大带锯跑车过去用的纸轮拖动,为改造制材工艺,实现 机械化和连续化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奖。
    1979年,省林产工业研究所孙洪宝、徐澄海、付朝臣等人研制的MQ-8245自动整料机, 结构简单,整料后可提高劳动效率3~4倍,消除锯材表面上0.5~1毫米的沟痕,提高锯材质 量,减少锯材刨光余量,提高出材率0.2%,1985年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0年黑龙江省友好木材加工厂乔士亮等研制成功用于造纸和纸板工业制浆用Φ915毫米 新型合金盘齿。这种新型合金盘齿有三种齿型,具备以下特点:使用周期长,每套盘齿可连 续使用1500~1900小时,是原Φ915毫米磨片的5~7倍;制浆成本低,磨浆盘齿费用仅在150 ~2.5元/吨浆;成浆质量稳定,纤维形态好;减少环境污染、经济效果显著,设计合理。 该项成果的应用,为发展我国木材制浆综合利用,振兴纤维板工业做出贡献。该成果获1985 年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牡丹江林业学校何再三于1981年研制成功热控薄圆锯片。用热控适张度新技术,代替传 统的手工锤打锯片消除不平度方法。通过控制锯片的径向温度造成适张度,提高锯片的工作 稳定性,在锯割过程中,用自吸或热风加温方法对锯片中部加温,造成从中部到边缘的径向 温度差,从而获得必要的适张度。采用这项新技术使直径800毫米以上的锯片厚度由原来的2 .4~3.0毫米减薄到2毫米,可提高园锯锯割的出材率2%~6%,延长锯片使用寿命,提高木 材加工质量。该成果获1985年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