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病、虫、鼠害防治
一、森林虫害的防治
1964年黑龙江省在尚志、龙江、安达等县使用飞机喷洒六六六、滴滴涕防治松毛虫、榆
紫金花虫、杨叶蜂、杨柳毒娥等害虫,取代了人工喷洒方式。
1973~1976年大兴安岭地区林业科研站完成落叶松花蝇生活习性和防治的研究课题。落
叶松花蝇是球果和种子的主要害虫之一,广泛分布在大兴安岭林区,常使落叶松种子由丰收
突变为欠收,影响营林事业的迅速发展。防治措施首先是摸清花蝇的危害程度、分布范围、
形态及生活习性,并于1976年进行大面积飞机撒药防治,使发病地区落叶松种子被害率下降
20%~26%,取得良好效果。
1976年,省林业研究所陆文敏、张润生、田丰等共同完成应用黄纹平腹小蜂防治落叶松
毛虫研究课题。他们在林口刁翎经营所发现的黄纹平腹小蜂生活力强、成虫寿命长,产卵量
大,对环境适应性及寄生能力强,且人工繁殖方法简单,中间寄生(柞蚕卵)来源丰富,便
于推广,为利用生物防治松毛虫增加了繁殖方便、杀虫力强的新蜂种。本课题在查明该蜂种
的生物学特性及生活习性的基础上,还提出了放蜂技术,放蜂最佳时期及放蜂数量等技术方
法。目前已应用于防治松毛虫,取得良好效果。
以上3项科研成果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奖。
东北林学院刘宽余,尚志县森林病虫害防治站刘玄基等完成落叶松毛虫种群动态的预测
预报及防治指标的研究课题。这是一项系统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落叶松毛虫的分布型、有
效积温、发生期测报、生命表、发生量测报、微机在测报中的应用、防治指标及落叶松毛虫
管理等。此项研究成果从1980年开始在尚志县推广。1981年在松花江地区推广,取得了显著
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1985年获黑龙江省政府科技成果二等奖。
二、森林病害的防治
1974~1975年,柴河林业局化工厂森林保护站研究发现馏分270℃以后的松焦油对树木腐
烂病的疗效显著。试验表明,对苹果树腐烂病施5~10倍药液疗效最好,对杨树腐烂病施40倍
药液为最好。在柴河苗圃防止治杨树烂皮病疗效高达65%以上。
东北林学院邵力平等,对落叶松人工林心材变色和腐朽进行研究。经过大量的调研、病
理解剖和病原分离培养,从病理学和病原学方面论证了落叶松人工林心材变色和腐朽的原因
、变色和腐朽的类型、变色对材质的影响、变色和腐朽的规律等,对解决落叶松人工林经营
前途和措施提供了理论根据。这两项成果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奖。
1980年,省防护林研究所汪太振等同志完成了杨树烂皮病的研究项目。确认病原菌系杨
树黑腐皮壳菌,无性世代为杨树烂皮壳蕉孢菌,在黑龙江省4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盛发期,树
木受日灼和冻害是导致该病大量发生的主要诱因。选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与土面增温剂合
剂治愈率达100%。1982年获林业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1981年,尚志县森林病虫害防治站刘玄基在多年实践中总结出落叶松早螟落叶病防治指
标和预测预报方法。弄清了发病规律,确定了防治指标,提出了多元回归测报方程,在全省
推广使用。1984年获林业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1982年,东北林学院鞠国柱、何秉章,林口县森林病虫害防治站尹成初等完成樟子松疱
锈病的防治研究。樟子松疱锈病是樟子松林的重要病害。在国内首次确定病原菌为松芍柱锈
菌。转主寄主为芍药、山芍药及萝摩。搞清了发病规律、病菌生活史和各类孢子生物学特征
。用氯化钠溶液或结晶可杀死芍药根,1000倍液十二码啉涂干效果好,适度修枝是促进林木
生长和防病的理想措施。1984年获黑龙江省政府优秀成果二等奖。
红松流脂溃疡病是在红松人工林中新发现的一种危险性传染病,在东北三省已扩大蔓延
并造成严重损失。东北林学院项存娣、葛兰英、初志成等经过系统研究,找到了病源微生物
,搞清了病源微生物史和发病规律、季节以及生物学特性。研制出有效的防治药物,制定出
一套防治措施,并在流行区进行大面积生产性防治,治愈率达83%,控制了蔓延,经济效果显
著。1985年获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三、森林鼠害防治
1964~1976年,带岭林业研究所,林口县林木病虫病防治站,桦南县林木病虫害防治站
,汤原县林木病虫害防治站杨可兴、李春阳、舒凤梅等完成森林鼠害与预报研究。林区鼠害
严重,对人工林和直播造林破坏很大。这项研究提出了伊春区鼠害的分类、消长规律等,制
定了一整套鼠害预测预报方法和防治措施,在伊春、合江、牡丹江林区推广应用,效果良好
。由于70年代六六六、滴滴涕等农药被禁用,1976年省林业厅建立平山林业制药厂,生产适
合黑龙江省林区的杀菌烟剂和防治森林害鼠的毒饵。
四、细菌杀虫剂优良菌种选育及其应用
1980年,省防护林研究所李玉萍等研究将UV—17号松毛虫杆菌加工成可湿性菌粉。这种
菌粉具有杀虫范围广、毒性强、效果稳定、不杀伤天敌、不污染环境、不易产生抗药性特点
。连续3年飞机大面积防治松毛虫,效果显著,杀虫率达92%~100%。1982年获省政府优秀成
果二等奖。
东北林学院、辽宁省蚕科所、沈阳园林科研所、中国科学院林土所经长期系统地研究,
完成舞毒蛾核型多菌体进行生物防治。一次喷毒可以控制4~6年发生,效果好、成本低、对
环境无公害。在生产中大量应用,收到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83年,获林业部科技
成果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