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野生动物
一、动物资源调查
黑龙江省的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自古便有关于野生动物的记载。据《辽东志》、《
盛京通志》、《黑龙江外记》、《黑龙江志稿》等记载,黑龙江的鸟类、兽类达110余种,并
对其分布、形态生态均有简记。俄国人芦卡什金著有《北满野生哺乳种类》,记述了54种大
中型兽类。日本人水野馨著有《满洲鸟类图鉴》,对黑龙江省的鸟类也有记述。为了保护和
发展野生动物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便开展了对野生动物,特别是珍贵动物资源
的调查工作。
1953~1957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对东北地区兽类进行了全面调查,并写成报告。
1974年,省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办公室杨纯、李春源、潘维利等进行了珍贵动物资源的调
查。查清了黑龙江省野生东北虎的绝对数量和分布状况,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查明了驯
鹿的种群结构,提出了发展措施。基本查清了丹顶鹤的相对数量和分布,研究了它的栖息条
件和繁殖习性。还基本上查清了马鹿的数量和分布。此项研究促进了黑龙江省对外文化交流
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东北林学院马建章、王玉玺、高中信完成了乌裕尔河下游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为扎龙自
然保护区发展建设提供了基础资料。1983年获林业部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他们经过3年多的
调查研究,完成了“三北”地区动物区系与动物地理区划,调查发现鸟类新分布记录20种;
查清了“三北”地区的经济鸟类和有害动物,提出“三北”防护林地区野生动物资源和自然
保护区划总报告和11个省(区)分报告,为当地合理经营管理野生动物资源和自然保护区工
作的开展提供了科学依据。1985年获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优秀成果二等奖。
1981~1984年,省野生动物研究所李金录、冯克民和宋晶等完成了乌裕河流域鹤类研究
课题的航空调查、越冬调查和繁殖生态三部分研究工作。查清了丹顶鹤繁殖种群数量,确定
了大型水禽航调方法和调查最佳期限;首次发现了丹顶鹤以江苏盐城为越冬地;对丹顶鹤的
繁殖地生态和越冬地生态进行了系统深入地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首次在东北发现了濒临灭绝
的白鹤群。应用航空技术调查大型水禽在国内还是首创。1985年,获省科技进步四等奖。
二、动物生态研究
1979年以前,中国科学院野生动物研究所、东北林学院、省自然资源研究所等先后对野
兔、旱獭、麝鼠、驯鹿等动物的个体生态进行过观察研究。近年来,在动物生态学研究方面
又有新的进展。
东北林学院孔庆松、石绍业、邹兴淮等,通过研究证明两广水貂生殖紊乱是低纬度地区
光照周期季节变化不明显造成,用控光饲养法解决了两广水貂正常繁殖问题,使水貂能在北
纬20度地区生殖,并可提前屠宰取皮,节省了大量饲料和费用。该项研究成果已在两广貂场
中广泛推广应用。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他们又采用禽霍乱弱毒菌和猪肺疫弱毒菌苗添
加剂混合后制成的菌苗,用铝胶生理盐水稀释,用于水貂皮下接种,安全有效。这项研究填
补了国家的空白。经横道河子及泰康等处貂场试用,免疫效果良好。1981年获省政府优秀成
果二等奖。
丹顶鹤是国家最珍稀的鸟类之一。省野生动物办公室杨纯、李春源、潘维利等对丹顶鹤
的生态习性进行了较深入系统的研究,查清了丹顶鹤迁徙与繁殖习性,为人工繁殖饲养鹤类
和扩大种群提供了科学数据,对加强鹤类保护管理拯救濒危的珍稀物种具有重要意义。1982
年获林业部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
东北林学院王金生、徐跃武、梅全林等完成肉毒梭菌(C型)对水貂的免疫试验的研究。
采用青海生物药品厂生产的肉毒梭菌和农业部中监所供给的肉毒梭毒素,对水貂进行了最小
免疫试验、免疫原性试验。免疫力产生时间、不同免疫途径,安全试验及免疫期试验等工作
,在全国各地推广后,效果良好。1982年获林业部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
三、野生动物饲养
1957年,在海林县横道河子建立中国第一个野生动物饲养场,主要饲养赤狐、貉、貂等
动物,并引进兰狐、银狐、水貂、麝鼠等毛皮兽。1959年开始在密山、阿城县建立养鹿场,
主要饲养马鹿、梅花鹿等药用动物。
1959年,哈尔滨市动物园的科研人员经过长期驯养与研究,首次使东北虎园内繁殖成功
。初步掌握了东北虎生活习性、发情交配、繁殖规律,并总结了饲养管理、交配保胎、幼虎
护理等一系列经验。先后繁殖成活63只。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省野生动物研究所洪运太、朴仁珠等对环颈雉的人工繁育进行过系统研究,掌握了成雉
驯化、雏雉孵化及育雏等一整套技术,为释放和供应商品雉打下了一定基础。1983年获省政
府优秀成果三等奖。
伊春市中心苗圃养鹿场祁栓庄、东北林学院李振瀛等完成马鹿控光增茸研究课题。马鹿
脱角生茸是对光周期延长的反应,是马鹿第二性征。利用这一理论,人工改变自然光周期,
可以使马鹿提早脱盘生茸,在头茬茸锯掉以后,重新生长二茬茸,从而达到增产茸角,增加
收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