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1940年伪满洲国先后在哈尔滨、克山、林口、肇东、昂昂溪和海伦,建立“国立
种马场”6处。解放后,在哈尔滨成立东北农学院,设畜牧兽医系。1959年成立黑龙江省畜牧
研究所,之后,有条件的地、市也都相继建立了独立的畜牧科研机构。
从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期,在家畜繁殖方面,主要采用自群选育和引种杂交、人工辅助
交配及人工授精技术,对马、牛、羊进行繁殖改良。黄牛改良比重达5%以上,小个马、疙瘩
牛和土种羊已基本绝迹。在畜禽育种方面培育出哈尔滨白猪、黑龙江挽马、黑白花奶牛及东
北细毛羊等品种。1976年后,在培育新品种、广泛进行瘦肉型猪的杂种优势利用、产奶牛群
的培育和选种方法的研究、哈尔滨白鸡繁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与推广、草原改良及饲料标准
的制定等均取得显著成就。
一、饲养
(一)肉脂型猪饲养标准的制订
为适应全国畜牧业发展的要求,普遍推行科学养猪,农牧渔业部在1978年下达本课题。
由东北农学院许振英教授主持,组织北京农业大学、四川农学院等11个单位协作,经5年努力
,完成了饲养、消化、代谢、屠宰试验和日料营养价值的评定工作。又经两次修订,于1983
年制定出全国第一个《肉脂型猪的饲养标准》,同年9月通过技术鉴定。
这项标准的内容与国际上通用的猪的饲养标准相似,适用于国内各种类型的肉脂型猪。
本饲养标准包含的指标有:采食风干料量(公斤),消化能,代谢能(兆卡),粗蛋白
质(%),5种必需氨基酸(克)(赖氨酸、蛋氨酸、胱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3种常量
矿物质元素(克)(钙、磷、钠),6种微量矿物质元素(毫克)(铁、锰、锌、铜、碘、硒
),12种维生素(以毫克或国际单位表示)。
肉脂型猪饲养标准的制定,为全国畜禽营养科学领域填补了一项空白,不仅具有一定的
学术水平,并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在生产中采用本标准喂猪比用传统方法平均增加体重30%,
节省饲料20%,生猪出栏率提高30%左右。1983年获农牧渔业部科技改进一等奖。
(二)畜禽饲料添加剂的研制
由于饲料工业的兴起,研制畜禽饲料添加剂便应运而生。牡丹江市化学纤维研究所刘宗
昌等采用化学水解法成功地生产出营养型饲料添加剂。通过饲喂,试验组比对照组每头猪平
均增重4.83公斤,鸡产蛋率增加5.8%。1981年生产51.7吨,增收28.8万元。1981年省科
委组织鉴定,认为属国内首创,同年获省优秀成果二等奖。
(三)蛋鸡不同营养水平配合饲料的研究
1981~1984年,哈尔滨市饲料研究所胡万英、王道光与哈尔滨市饲料公司协作筛选出不
同营养水平的蛋鸡饲料配方。经喂饲试验证明,鸡大群生产平均年产蛋255个以上,总重15.
5公斤,蛋料比1:2.5以下。在哈尔滨市推广喂饲范围达80%以上,平均每只鸡年增产蛋30个
左右。1984年获省政府优秀成果二等奖。
二、繁殖
(一)马精液长期贮存和应用的研究
为高度利用良种公马,加速马匹改良,1958~1959年9月,省畜牧研究所丁炳文、钟世芳
等与克山、双城、肇东、桦川种马场,红色草原牧场协作,将新鲜马精液用100毫升11%蔗糖
液内加入5毫升新鲜卵黄和10毫升甘油,按1:3的比例稀释,在-79℃的干冰内进行冻结、贮
存。本试验用保存36至216天的冷冻公马精液,为17匹母马授精,25个发情期,受胎14匹,发
情期受胎率达56%。经鉴定确认,此项研究是国内家畜精液冷冻保存的首次成功,填补了国内
空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研究论文在全国家畜多胎多产学术座谈会和1959年《畜牧兽医学
报》第四期上发表。
(二)牛精液冷冻保存技术和利用
1973~1975年,省畜牧研究所钟世芳、宋玉鹏,应用牛精液冷冻技术进行了精液稀释液
的选定、分装剂型、冷冻方法和解冻授精的试验研究,取得与新鲜精液授精相同的效果。19
73年冻精配种134个发情期,受胎59头,受胎率为44%。新鲜精液配种199个发情期,受胎87头
,受胎率为43.9%。1974年应用于肉牛,其受胎率达到65.1%,而新鲜精液受胎率则为52.
5%。1975年应用于奶牛,冻精的发情期受胎率为50%,而新鲜精液的发情期受胎率为50.8%,
连续3年均取得满意结果。1974年省家畜繁育指导站边实验边推广,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应用于
生产,加速了牛群改良,减少公牛存栏头数,节省饲养费用。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和省科
学大会奖。
(三)绵羊精液冷冻保存技术
为保存优良种公羊的遗传基因,加速绵羊的人工育种进程,1974~1982年,省畜牧研究
所钟世芳、黄忠牧等研制绵羊冻精保护液、分装剂型、冷冻和解冻方法。1976年参加全国7省
、区(新疆、河北、山西、青海、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科研协作组进行攻关,到1980年
人工授精母羊头数累计达28997只,发情期产羔率从1974年的17.5%提高到1980年的52%。同
时,从500余种稀释保存液中筛选出较好的4种:葡3-3高渗稀释液,9-2脱脂牛奶复合糖稀
释液,8012弱酸抑制稀释液和葡3-3硒稀释液,并制定出全套冷冻保存技术程序。
为在生产中验证和应用,1980年与国家科委签订了合同,1981年,协作组分别在新疆、
青海、内蒙、山西、河北等5省区的6个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进行大规模试验,授精母羊共
7671只,产羔4329只,产羔率为56.4%,提前一年完成国家合同所规定的指标。1982年国家
科委委托农牧渔业部邀请专家鉴定,认为本成果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1983年获农牧渔业部
技术改进一等奖。
三、遗传育种
(一)畜禽遗传规律及应用的研究
1979~1984年,由东北农学院盛志廉主持与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市奶牛研究所、浙江农
业大学等17个单位协作,进行畜禽遗传规律及应用的研究。
在遗传参数估测方面共处理原始数据4091633个,获得国家19个畜禽品种的498个遗传参
数。范围之广,样本之大,全国是空前的。第一次取得全国自己的畜禽遗传参数,为全国畜
禽种的科研、教学工作提供了宝贵资料,为推广畜牧育种技术现代化奠定了基础,而且实际
应用成效显著。如北京白鸡Ⅲ系的育种,经应用这些遗传参数进行选择,获得大群提高14个
蛋的纯遗传效应。在估测方法上,提出单元内同胞相关法、混合家系同胞相关法,解决了多
胎动物半同胞、全同胞混合分组造成的遗传参数估测值误差过大的问题,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
在性状间相关分析方面,主要采用了通径分析的方法,使之成为畜禽育种工作的一个重
要分析手段。检验通径系数的显著差异,利用通径分析阐明性状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
最优回归方程和综合选择参数,这些都是国内畜禽育种的最新选种方法,为多性状间接选择
闯出一条新路。它在瘦肉猪选育中应用,证明确实节省人力、物力,是提高选种效果的好方
法。1984年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
(二)中国主要地方猪种质特性的研究
本课题是1979年农业部下达的重点科研项目。由东北农学院许振英教授主持,江苏农学
院张照和四川省畜牧所龙天厚为副主持,与浙江农大、湖南、贵州农学院、广东农科院畜牧
所、内蒙古家畜改良工作站等10个单位协作,组织养猪、饲养、繁殖、组织胚胎、解剖、生
理、生化、遗传、育种和行为等学科的教学、科研和生产人员共同进行此项研究工作。至19
83年末,弄清了10个地方猪种的种质特性。确认中国地方猪种的主要种质特性如下:
1.繁殖力高。中国地方猪种母猪的繁殖性能突出,特点是性成熟早,排卵多,产仔率高
。
2.肉脂品质好。中国地方猪具有肉色鲜红正常,没有灰白质(PSE)。肌肉系水力良好
,失水率低,大理石纹丰富,分布均匀,肌肉中干物质含量高。肌肉脂肪含量平均在4%以上
(国外为2%~4%)。
3.抗逆性强。有较强的抗寒耐热能力,对高海拔地区有较大的适应能力,对饥饿耐受力
较强,且有较强的消化粗纤维饲料的能力。
4.生长育肥性能较差。如与外国猪比,育肥期平均日增重低100至150克。每增重1公斤
多耗消化能2兆卡,瘦肉率低15%左右,皮厚0.2至0.3厘米。
5.育肥猪胴体性状具有早熟、增重高峰出现早、适宰体重较小等特点。
1984年11月由农牧渔业部畜牧局委托东北农学院进行鉴定,认为该项成果填补了国内空
白,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地位。1985年获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三)哈尔滨白猪育种
从1948年开始,以哈尔滨香坊农场为基地,用民间饲养的苏联白猪及其杂交种与引进的
大约克夏公猪进行杂交改良。1958年,以东北农学院许振英教授为首同各有关单位,实行联
合育种,1975年育成了全国第一个肉脂兼用型猪种—哈尔滨白猪。此猪的体型外貌一致,体
尺体重、生长速度均达到育种指标。平均产仔数11.3头,初生重1.2公斤,断奶数9.8头,
断奶重16.1公斤,断奶窝重158公斤。8月龄平均体重120.6公斤,日增重594克,肉料比为
1:3.7,屠宰率为73.7%,胴体瘦肉率49%~50%。据大群调查表明,比改良前母猪产仔数增
加0.9头,成年猪体长增10厘米,体重增45至50公斤,育肥期缩短60天,成为全省当家品种
,约占全省生猪总数的一半以上,有种母猪约10万头左右。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在培育哈尔滨白猪后期,由省畜牧研究所王建安、孙绍刚、东北农学院韩光微和香坊农
场魏孝等人组织全省养猪单位大协作,应用品系繁育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提高猪种质量,向
省内外大量推广。1964年推广种猪千头左右,1973~1975年推广3万多头,总计推广量达18至
20万头。从本省推广到辽宁、吉林、山东、河南、北京等29个省市,并少量出口国外。1979
年获省革委会科技推广二等奖。
(四)三江白猪育种
根据世界各国猪的育种方向和国内外市场对猪肉需求的变化,以及饲养瘦肉型猪的经济
效益,1973年,省红兴隆国营农场局科研所汪家燮、王性善、张国范等与东北农学院协作,
在养猪专家许振英、陈润生指导下,确定三江白猪以瘦肉型为育种方向,用数量遗传理论为
指导,制定了育种方案。整个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杂交阶段(1973~1976年):用兰德瑞斯猪与民猪正、反交和用正、反交产生的杂一代
母猪分别与兰德瑞斯猪回交,将所得回交后代,择优自群繁殖,组成零世代。此外用少量杂
交一代母猪与优秀的回交公猪交配,将所得后代也作为零世代基础群的组成部分。
横交选择阶段(1976~1982年):从零世代的猪开始,进行横交,并选优去劣,连续进
行5至6个世代,使核心群3000头猪的各项性状基本达到育种指标。1982年命名为三江白猪。
1984年,在开展瘦肉猪生产攻关中间试验中,用三江白猪与杜洛克猪杂交,大群育肥猪
日增重700克,料肉比326:1,瘦肉率60.7%。在深圳进行异地饲养,舍温37℃的伏天,日增
重达609克,杂交猪的料肉比为309:1,瘦肉率为62.47%。1984年10月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
进一等奖。1985年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五)黑龙江马育种
1950年,先后用引入的大、小阿尔登马、苏维埃重挽马、富拉基米马、奥尔洛夫马、苏
高血马、顿河马和卡巴金马等轻、重型品种马与本地马进行杂交改良。1960年,省畜牧研究
所杨化文等与东北农学院于文瀚、王化民、国营红骥马场等57个单位协作,在杂交改良的基
础上,拟定育种方案,进行有计划的横交。
1965年,开始自群繁育。经过横交的后代一般含本地马血液1/4,外来马的轻型种和重
型种血液各保持1/4和1/2,兼收各品种优点,保持合理结构。从转入自群繁育起即开始了
品系繁育,在品种形成的同时,共建立8个品系。
1975年,省畜禽育种委员会组织对10个单位22个育种的7605匹黑龙江马进行验收,合格
率达99.4%,确认育成了中国第一个马匹新品种。1978年获全国省科学大会奖。
黑龙江马属于乘挽兼用型,乘挽型占55.5%,挽乘型占44.5%,在体尺上比本地马有较
大的提高,对解决黑龙江省农业生产和运输起到一定的作用。黑龙江马及其杂交种与本地马
体尺比较如下表。
(六)黑白花奶牛育种
1898年,沙俄修建中东铁路时曾陆续带入一些俄国的杂种牛;1924年后,又由荷兰引入
少量黑白花奶牛;1938年前后,从日本北海道引进大量的日本荷兰牛。这些牛互相杂交,逐
步形成以后的滨洲牛。东北解放后,特别是1956年以来,又先后从美国、日本、荷兰、加拿
大等国引入大型和小型荷兰牛,在纯繁的同时,广泛地与滨洲牛进行杂交。
1960年,由省畜牧研究所刘绳吾主持,与红色草原牧场、香坊实验农场、安达县和东北
农学院等单位协作,制定了黑龙江奶牛育种方案,在滨洲牛的基础上,开展了杂交选育工作
。1964年以后,又由省畜牧所秦志锐、红色草原牧场黄国卿、省畜牧局李亚力主持,进一步
统一制定全省黑白花奶牛育种方案,并扩大与松花江奶牛场、国营851农场等32个育种场协作
,引用大小型荷兰牛、经过杂交、横交和自群选育三个不同阶段不断改善饲养管理条件,提
高科学饲养等综合技术措施,进行培育。1973年参加我国北方地区黑白花奶牛育种协作组,
有力地促进了育种工作的进展。至1978年已达到并超过国家颁布的《中国黑白花奶牛标准》
。1982年,种畜场、畜牧场黑白花奶牛存栏数达20841头,其中成母牛11554头。对32个育种
场的8526头黑白花奶牛进行鉴定,符合国家标准的品种牛共4745头(国家要求数量为3000头
),各胎次平均产奶量5320.9公斤(国家标准为4000公斤),乳脂率为3.75%,屠宰率为5
6.8%(国家标准为55%)。体型外貌整齐,特、一级牛占70.5%,体尺体重均超过国家标准
。1983年经省内外专家评定为新品种。1984年获省政府优秀成果一等奖。
(七)黄牛改良
1964~1974年,省畜牧研究所刘绳吾、马德福先后主持课题,在富裕县富路公社引用西
门塔尔牛对当地黄牛进行杂交改良的研究。杂交二、三代的52头泌乳奶牛,各胎次平均产奶
量达3050公斤,乳脂率为4%。外貌结构基本西门塔尔化,改良效果十分显著。
1983年,省畜牧研究所杨化文、李永和、骆志安等又先后与富裕县政府、嫩江地区家畜
繁育指导站协作,用黑白花奶牛改良本地黄牛。至1985年,改良的二代三胎以上的泌乳母牛
10头,152个泌乳期平均产奶3421公斤。产奶3吨以上的改良牛,两个研究基点共有194头,占
总数的34%,富裕县有850头。试验基点三年总共配母牛1464头次,受胎1341头次,受胎率为
92%。同年经省科委组织专家鉴定,认为该研究已提前完成攻关指标(二代三胎产奶3000公斤
,受胎率90%),改良效果明显,达到国内领先水平。1985年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八)东北细毛羊育种
1958年前,黑龙江省的绵羊多为兰布列美利奴羊与蒙古羊杂交后代,统称东北改良羊,
产毛量为1.5至2.0公斤。1952年引进苏联美利奴、高加索、斯达夫、阿斯卡尼等品种公羊
,与东北改良羊杂交,提高了产毛量,但杂交后代体质纤弱,体重变轻,类型不一致,体型
外貌不整齐,毛长较短,腹毛较差,急待改进提高。1959年在农业部领导下,成立东北细毛
羊育种委员会,开展联合育种。省畜牧研究所宋之才与银浪羊场尹毅、阿伦河畜牧场梁天骥
等协作,在实验的基础上,于1960年采用含斯达夫羊血液的理想型公羊进行选配,从而统一
了类型和体型外貌,提高了毛长。随后在其中选择合乎育种指标要求的羊只进行横交固定,
自群选育。至1967年,种羊的体质类型基本一致,并有较高的生产性能。同年经农业部组织
专家鉴定验收,认为东北细毛羊具备新品种要求的指标,已达到世界上同类细毛羊的水平,
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继新疆细毛羊之后,自己育成的第二个细毛羊新品种。1978年获全国和省
科学大会奖。
1967年,由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畜牧局陈庆新、孙荫成、赵启泰等组织10个与改良
技术工作有关部门,在继续选育提高的同时,积极向农村推广,用以与当地绵羊进行大规模
的杂交改良。到1984年,改良面从原来的17个县扩大到149个县,改良羊从61万只增加到492
万只,比1967年增加7倍。至此,东北三省原来的土种羊、低代改良羊,已全部改变为细毛羊
和高代改良羊。1985年获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九)东北半细毛羊育种
黑龙江省东部半山区,养羊无统一规划,群众乱引羊种,生产效益较低。产毛量3.49公
斤,毛长6.74厘米,体重44.23公斤。1963年,在普查鉴定的基础上,由省畜牧研究所刘文
信、海林农场高翼、刘福英等与勃利种羊场、桦川种畜场等单位协作,根据山区特点和已有
羊群的基础,开展东北半细毛羊育种工作,大致分以下三个阶段。
杂交改良阶段(1963~1969年):从山东省、澳大利亚、新西兰引入考利代种羊杂交,
创造了一代、二代和一、二代互交为主的杂交种羊。提高产毛量0.12~0.26公斤,毛长增
0.6~0.96厘米,体重增3.01~6.5公斤。体型外貌基本一致,接近育种指标,具有考利
代羊的特点。
横交固定阶段(1970~1975年):创造了5/8考血的横交成母羊,平均毛长9.67厘米,
产毛5.0公斤,体重57.17公斤,达到育种指标。
选育提高阶段(1976~1981年):主要通过自群选育,巩固和提高羊群质量,扩大数量
,建立品种结构。主要是同质选配,辅之以改善饲养管理条件,育成了毛肉兼用的东北半细
毛羊品种群。1978年获全国和省科学大会奖。
1981年,育成半细毛羊5万只,半细毛类型羊42万只。同年经养羊专家鉴定,认为东北半
细毛羊已达到育种指标,经省政府审定验收,命名为东北半细毛羊品种群。1981年获省科技
成果一等奖。
(十)哈尔滨白鸡的选育与推广
东北农学院杨山、李齐华等与省畜牧局白玉忱,从1976年开始,先后引进日本盐谷白鸡
等13个群体,用现代育种理论方法,按闭锁群家系育种和多性状综合选择法,经七个世代纯
系选育和上百个杂交组合的配合力测定,选出滨白鸡2系、4系,滨白42配套品系杂交鸡。从
1981年起在全省建立滨白鸡的二元三级繁育推广体系,并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
木斯等11个市、县建立16个一级种鸡场,其他市、县建立二级种鸡场。通过一级场扩大繁殖
,二级场杂交制种,到1984年共向省内外推广滨白鸡达2000万只,滨白鸡现已成为本省当家
品种,1984年,省科委组织专家鉴定,认为滨白鸡的培育技术及各项指标已跨入国内先进行
列。1985年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同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四、饲料与作物
(一)饲料作物品种选育的研究
1961~1978年,东北农学院肖文一、赵浪汉等,对引进的西粘谷、秣食豆和原有的紫花
苜蓿等大量原始饲料品种,采取混合集团选择、驯化培育和提纯复壮等措施,进行品种选育
研究工作,1976年,经省畜牧局组织鉴定,认为下列选择品种具有国内先进水平。
1.东农高棵西粘谷(原名猪苋)。其植株高大,分枝繁茂。青物质产量也比当地推广品
种高1至1.5倍,适于本省中部和南部地区推广。
2.东农1号秣食豆。基叶繁茂,植株高大,抗病虫害能力强,种子产量高,比推广品种
黑20产量高10%~15%,适于本省中部和东部地区推广。
3.74398号苜蓿。是1959年在地方品种紫花苜蓿遭受大冻害时选出的抗寒型高产苜蓿。
经多年选育、观察,该品种的根茎埋在地下,枝多叶密,不受冻害,比工农1号苜蓿和苏联1
、2号苜蓿的产量高,遗传性稳定。在全省各地种植均适宜。
东农1号秣食豆和东农高棵西粘谷被农林部列为优良高产饲料品种,1975年赠送澳大利亚
和新西兰等国。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奖。
(二)龙牧2号玉米饲料新品种的选育
1962~1987年,省畜牧研究所张执信、徐述等与双城农校、肇源县草原饲料研究所、林
甸县草原饲料良种场、富裕县东明牧场等单位协作,采用人工诱变技术选育成两个不同的4倍
体玉米品系,进行品系间杂交、选育而成龙牧2号玉米饲料品种。亩产鲜秸4000公斤以上,比
普通2倍体青贮玉米(亩产3300公斤)多产70公斤,在省内推广6000亩。具有省内先进水平。
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奖。
(三)大面积种植羊草的研究
牧草是发展畜牧业的物质基础,由于历年开荒种粮以及对草原掠夺式的经营,天然草场
遭受严重破坏,沙化、碱化、退化面积在肇东、肇源、肇州地区占52.5%。放牧面积减少,
草场载畜量下降,影响牧业发展。为建立高产稳产的人工草地,种草养畜,1963~1978年,
省畜牧研究所王殿魁、袁有福、王玉林先后选择了高产、营养丰富、适口性好,抗寒耐旱、
抗逆性强、适应性好,受群众喜爱的优良野生草种—羊草,进行人工栽培。在掌握羊草生物
学特性、解决羊草栽培方法、改造低产草地、更新复壮等一整套建立人工草地的技术措施之
后,在全省开展了大面积种植羊草的推广工作。到1978年,全省种植羊草面积已达12.6万亩
,亩产200公斤,比天然草场提高1~1.25倍。经专家鉴定,认为羊草由野生引种栽培并在黑
龙江省大面积栽培获得成功,为国内首创。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