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兽医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哈尔滨始有个体兽医诊所。1915年,中东铁路兽医部在哈
尔滨设立血清制造所。30年代末,哈尔滨和齐齐哈尔先后设立家畜防疫所,主要制造牛瘟、
猪瘟、炭疽血清和狂犬疫苗等,并开展少量兽医科学研究工作。1947年,东北行政委员会接
管了哈尔滨家畜防疫所,经过整顿扩充,于1948年正式成立东北行政委员会农林部家畜防疫
所,后又几经易名,于1957年改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因各种兽疫流行,1950~1952年,省政府动员组织全省畜牧
兽医人员集中力量研制炭疽、牛瘟疫苗和鼻疽菌素,全力以赴地扑灭了牛瘟、马疥癣,控制
了炭疽和牛肺疫。1962年9月,省畜牧厅兽医诊断室扩建为省兽医研究所。这一期间,着重进
行猪瘟、猪肺疫、猪丹毒的防治,后转入马鼻疽、马流行性乙型脑炎和马传染性贫血(以下
简称马传贫)三大疫病的研究。同时开展畜禽寄生虫病的研究。1976年后,在猪瘟羊肾细胞
苗的研制及马传贫免疫理论的研究等都取得很大进展。1983年,在哈尔滨召开的国际马传贫
免疫学术讨论会上,国外学者高度评价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制成功的马传贫弱毒疫苗,认为
这是对马传贫病毒免疫理论的一个重大贡献。
一、马病防治
(一)鼻疽
鼻疽是危害马匹的三大疫病之一。1950年黑龙江地区马鼻疽的阳性率为9.41%,1953年
为12.7%、3年间平均每年增长1.11%,到1957年已升至19.5%,4年间平均每年增长1.37%
,个别乡村污染率竟高达70%以上。为控制、消灭马鼻疽病,1960~1972年,中国农科院哈尔
滨兽医研究所徐邦祯、李维义、李君阁等分别在试验室和现场应用土霉素对70匹开放性鼻疽
马做了较系统的治疗试验,其中26匹急性型治愈25匹,治愈率为96%,44匹慢性型治愈40匹,
治愈率达90%,取得较好效果。随即在全省各市县推广,有效地控制了鼻疽病的蔓延。这项成
果于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奖。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
1969年,黑龙江省在马属动物中爆发了一种以神经症状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经省兽医
研究所陈晶宇、张振兴、骆玉勤、高淑清等研究,首次从马体内分离出乙型脑炎病毒。为了
控制和扑灭马乙型脑炎,同年该所与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协作,应用北京生物所提供的鸡53
地等4株乙型脑炎弱毒疫苗,对198匹马进行免疫试验,结果证明疫苗安全有效。1970年在安
达、绥化、肇源、双城等10个市、县及国营农(牧)场用此疫苗对14072匹马、骡、驴,进行
区域性免疫试验,经过夏秋发病季节的考验,在免疫区自然发病只有4匹,预防效果良好。
流行性乙型脑炎弱毒活疫苗的研究成果,1978年分别获黑龙江省科学大会和全国医药卫
生科学大会奖。
(三)马沙门氏杆菌病
怀孕母马感染上沙门氏杆菌病后流产率达10%~60%,有的马群高达90%以上,幼驹发病率
最高亦达90%左右。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尚未研究出预防此病的有效活菌苗。1972年,中国农科
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童昆周、白文彬、田枫岚等,用雏鸡脑内传代技术培育成功马流产沙门
氏杆菌C系弱毒活菌苗,C系菌苗用于各种马匹,药效安全、稳定、治愈率高。1973~1977年
,共为妊马注射8911匹次,注苗前平均年流产率为21.8%,注苗后下降到1.39%。注射幼驹
共3406匹次,注苗前副伤寒发病率平均为35.76%,注苗后下降到0.7%。证明C系菌苗预防本
病效果显著。1972~1977年,为预防此病,在30多个马场和乡镇用C系菌苗注射马属动物50多
万匹次,控制了本病的发生和流行。该成果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奖。
(四)马传染性贫血
1954年,勃利种马场和牡丹江军马场在从苏联进口纯种马中发生马传贫。该病传播快,
死亡率高,对养马业危害极大。1959年~1976年,全省共有85个市、县发生马传贫,累计疫
点17434个,判定处杀的病马82846匹,定性病马和死亡可疑病马332550匹,污染率占全省总
马数的26.69%。为控制和消灭此病,1975年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沈荣显、徐振东、
何云生、张盛兴、董君平等研制成功了马传贫弱毒疫苗。被免疫的马、驴试用马传贫强毒攻
击,对驴的保护率达到100%,马的保护率达到85%以上,免疫持续期长达3年以上。马传贫弱
毒菌苗自1976年在全省推广应用,效果显著。疫点由1976年的3052个下降到1985年的15个,
在全省消灭了爆发点。因马传贫死亡的马由1976年的11335匹下降到1985年的208匹,处杀病
马由1976年的6549匹下降到1985年的45匹。本成果获1983年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和国
家发明一等奖。
为查明马传贫的免疫机制,1976~1983年,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卢景良、何兆
忠、孔宪刚、林秀英、刘俊浦等用马传贫弱毒疫苗免疫马156匹,人工感染强毒马21匹和健康
对照马185匹,进行免疫应答反应的连续跟踪检测和进一步应用抗血清和细胞免疫制剂—转移
因子(TF)及免疫核糖核酸(IRNA)过继免疫试验等一系列试验,结果证明注射抗血清无抗
感染作用,阐明了马传贫的免疫,虽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免疫应答都能引起,但其抗
感染作用以细胞免疫为主。这项成果1984年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
二、牛病防治
(—)牛瘟
1949年前后,牛瘟流行猖獗,全省每年因牛瘟死亡的牛达万余头。从1950年起,原黑龙
江、松江两省农林厅家畜防疫所集中力量扑灭此病。当时因缺乏生物药品,以家畜防疫所郑
天祥、刘绳吾、王拓、曹慰农等为主,引用牛瘟兔化弱毒疫苗,在疫区进行试验性预防注射
,疫情很快得到控制。随即开办制苗技术培训班,在全省推广应用。经过兽医防疫人员的通
力防治,到1952年两省牛瘟已告消灭。
为提高牛瘟兔化弱毒的安全性,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袁庆志、沈荣显、氏家八良、李宝启
等自1951年开始,利用牛瘟山羊化兔毒通过绵羊继代,进行定向培育,1952年育成牛瘟绵羊
化山羊兔化弱毒(简称绵羊化兔毒)。绵羊化兔毒可以就地制苗就地使用。这项成果1956年
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
(二)牛肺疫
牛肺疫是牛的主要传染病之一。1951年,在滨洲铁路沿线的肇东、安达、杜蒙(泰康)
等县的牛群中爆发此病,死亡严重。原黑龙江省家畜防疫所刘绳吾、张永彬等深入疫区,组
织预防检疫工作,扑杀病牛200余头,控制了蔓延。1953年冬,原松江省汤原县的黄牛到伊春
市的乌敏河林区拉运木材爆发牛肺疫。原松江省农业厅曹慰农、高然、孙占彬等深入现场,
对牛只全部采血化验,结果检出病牛88头,即行扑杀,控制了疫病的流行。
为了预防本病,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吴廷训、吴裕祥、高福春等于1956~1971年利用牛肺
疫菌感染家兔和通过兔体继代,分别研究出牛肺疫兔化弱毒菌种和牛肺兔化绵羊化弱毒菌种
,并制成兔苗和羊苗。1958年进行区域试验,随即转向推广应用。这两种苗的特点是:对各
品种、各年龄段的牛(6月龄内犊牛除外)均可使用,保护率为95.5%,免疫期达28个月以上
;不经检疫可以全面注射,不用杀牛;可就地生产菌苗,随用随制,不受运输和保存期的限
制;可在臀部肌肉注射,不用人力固定牛只。本菌苗的研究成功,对消灭牛肺疫起到决定性
作用。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三、羊病防治
(一)羊痘
黑龙江省凡养羊地方均有不同程度的羊痘流行。接种疫苗是控制和消灭羊痘的根本措施
。在20世纪50年代国内外主要生产和使用羊痘氢氧化铝甲醛疫苗(灭活苗)。但该苗产量低
、成本高、注射量大、免疫期短,适应不了实际防疫需要。为了找到理想的预防羊痘疫苗,
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袁庆志、李宝启、沈荣显、李亚香、郑福荣等从1953年开始、用绵羊痘病
毒通过鸡胚继代的方法培育弱毒,到1957年,成功地培育出羊痘鸡胚化弱毒株。用此弱毒株
生产疫苗,一只绵羊培育出的反应毒疫苗,可免疫10万只绵羊。本弱毒苗的研制成功,起到
控制羊痘流行的良好效果。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二)布氏杆菌病
布氏杆菌病曾在全省牛、羊群中普遍流行。为消灭此病,1954年省政府采取了检疫扑杀
并注射19号菌苗的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为了找到适合我国农牧区畜群预防布氏杆菌病使
用的菌苗,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卢道纯、孔繁昆、石宗舫等于1964年~1971年用羊型强毒菌通
过钝感动物鸡体后,培育出一株毒力弱且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的羊型五号弱毒菌种。本菌种
所制成的菌苗对动物使用时其特点是:剩余毒力低,介于19号和104M菌种之间;对羊免疫效
果高于19号菌种,免疫期可达2年以上;被免疫动物的血清凝集价消失快(4个月基本消失)
;对羊的使用剂量小,仅为19号的1/25。
该菌苗在防疫过程中,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与长春生物制品所等有关科研单位共同进行气
雾装置的设计和气雾免疫的研究。由于采用气雾免疫,提高了工作效率,免疫效果与皮下或
肌肉接种一致。羊型五号弱毒菌苗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四、猪病防治
(一)猪瘟
猪瘟是对生猪危害最大的急性传染病。黑龙江省在50年代初,已将猪瘟列入防疫重点。
开始用猪瘟结晶紫疫苗预防,因产量低,免疫效果差,注射困难而收效甚微。1955年国内猪
瘟兔化弱毒疫苗研究成功。省农业厅畜牧兽医处曹慰农、贾桂堂、孙占彬于1956年先在双城
、阿城两县制造猪瘟兔化弱毒脾淋湿苗试点,证明安全有效,之后在全省推广试用。1957年
国内又研究成功低温真空干燥疫苗,解决了工厂化生产和使用、保存问题。参加这项研究的
有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的袁庆志、刘宇山、李维义等。1983年由国家科委授予一等奖。
当时利用成兔制苗产量低和兔源缺乏,不能满足防疫需要。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袁庆志、
沈荣显、金岳等于1957~1959年利用牛犊繁殖猪瘟兔化毒研制牛体反应疫苗获得成功,从而
解决了兔化弱毒苗的大量生产问题,满足了全面开展预防注射的要求。该成果于1984年获农
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二等奖。全国应用自己研制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已有10多年的历史,这种
疫苗安全可靠,对控制猪瘟的流行起到良好的作用。制造这种疫苗需要大量的乳兔,由于有
些地方兔源不足,疫苗生产供不应求,1973~1976年省兽医科学研究所刘春萱、潘兴广、刘
锦旭等利用病毒连续增殖的原理,将猪瘟兔化弱毒接种于仔猪肾细胞上,研制成功猪瘟兔化
弱毒猪肾细胞苗,质量指标与乳兔苗相同,同时简化了生产工艺,降低了原料消耗。1978年
获全国科学大会和省科学大会奖,1979年获农业部一等奖。
1979年,省兽医科学研究所潘兴广、刘锦旭、窦连馥等开始研究用羔羊肾和羔羊睾丸组
织培养物繁殖弱毒和制作疫苗,1984年获得成功。该苗保持了猪瘟兔化弱毒的安全性、稳定
性和免疫原性。用羊肾细胞制苗,解决了乳兔组织和猪源细胞污染强毒问题。以转瓶方法制
苗,产量既大,又简化了工艺过程,比乳兔苗成本低40%,仅此一项每年可节约100万元以上
。该苗已在全国8个省大面积试用,注射800万头猪,证明免疫效果良好。1985年获省政府科
技进步二等奖。
(二)猪丹毒
猪丹毒是猪的三大传染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黑龙江省一直使用灭活菌苗进
行防疫,但该苗成本高,效力差。为了控制此病亟需提供一株既安全稳妥,而效力又高的猪
丹毒弱毒菌苗。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于1969~1977年,用猪丹毒强毒通过豚鼠致弱,培育成功
一株猪丹毒(GC42系)弱毒菌种,填补了国内空白。该菌苗于1976年经农业部批准已列入兽
医生物药品试产项目,在全国推广应用。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三)猪传染性胃肠炎
适合现在应用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原学诊断方法是国际上尚未解决的课题之一。1979~
198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马思奇、王文科、王玉春等研制成功具有特异性
的免疫荧光直接法检查扁桃体涂片活体诊断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方法。其检出率达95%,优于检
查空肠的传统方法,并能揭发慢性带毒猪。为适应活体诊断的需要,还研制成功手枪式扁桃
体采样器,并已批量投产。其采出机率、速度及制样效果,均优于日本扁桃体采样器。本器
械还可用于猪瘟等传染病诊断采样。在全国兽医讲习班上,向24个省(区)提供1000多支荧
光抗体及120多套扁桃体采样器。1982年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二等奖。
五、禽病防治
(一)禽霍乱
黑龙江省每年都有大量家禽死于禽霍乱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地威胁着养禽业
的发展。省兽药一厂刘宇山、徐正心、马桂秋等于1961年开始研制禽霍乱菌苗,1983年成功
地培育出G(190)E(40)的弱毒株,达到了设计目的。1983年在中国兽药监察所主持下,对
全国12个禽霍乱弱毒株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G(190)E(40)毒株被药品监察所纳入试行规
程。1985年获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3年,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姜则民、徐邦祯、李维义等研制成功鸡病防疫用
的831气雾器。过去的鸡病防疫工作多采用刺种或注射的方法,不但费力、费时,还影响产蛋
。831气雾器研制成功后,对防治禽霍乱病起到一定的作用。1984年获农牧渔业部技术进步二
等奖。
(二)鸡新城疫
鸡新城疫是养鸡业的主要障碍。为解决用鸡胚生产新城疫疫苗劳动强度大、成本高等问
题,1975年省兽医科学研究所改树青、徐濂,省兽药一厂张云蒲、李世雄等开始研制用鸡胚
细胞制造新城疫I系弱毒疫苗,1977年研究告成。试验证明用转瓶培养的鸡I系细胞苗安全有
效。它可以代替鸡新城疫I系鸡胚羊水苗和鸡胚组织苗。1978年在长沙全国兽用组织苗会议上
制定了《鸡新城疫I系细胞培养冻干苗制造及检验试行规程》,并在全国各生物药品制造厂投
产使用。1978年获全省科学大会奖。1979年获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
(三)鸡马立克氏病
1975年4月,农林部科教局、中国农科院组织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胡祥璧、北京农业大学王
树信、北京市畜牧兽医研究所周蛟等6个单位共88人,于1978年培育出中国自己的鸡马立克氏
病(MD)种毒两株(京-1、沪-1)。用种毒试制出火鸡疱疹病毒疫苗32批,累计1千余万只
份。疫苗效价最高达485万PFU(蚀斑形成单位)/毫升,平均效价在100万PFU以上。每只鸡
注射1000万PFU,可产生良好的免疫力。该疫苗在北京、上海、广州、江苏、浙江、山东、湖
北、黑龙江等10几个省、市的百多个鸡场试用,效果良好。已制定出《鸡马立克氏病火鸡疱
疹病毒冻干疫苗制造和检验试行规程(草案)》以及《疫苗使用说明书》,1979年获农业部
技术改进一等奖。
据对鸡马立克氏病(MD)的现地诊断、实验研究及SPF鸡群的监测,均需一种简单易行而
可靠的特异性诊断方法。1979~1980年,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胡祥璧、徐宜为、童
昆周等研究成功鸡马立克氏病的特异性诊断方法,1981年获农业部技术改进二等奖。
1980~1983年,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童昆周、林英华、徐宜为等研究成功一种
新的“814”弱毒疫苗,用于预防鸡马立克氏病(MD),其效力明显高于火鸡疱疹病毒(HVT
)疫苗。1982~1983年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广东、北京等地10多个大中型养鸡场用“81
4”注射鸡百万只以上获得经济效益30余万元。“814”是国内首次研究成功的(MD)弱毒疫
苗,填补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1983年农牧渔业部批准制造及试行办法。1984年被评为
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