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水产
古代聚居在黑龙江地区的各族先民以渔猎为生,但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他们生产方式
原始,技术落后,至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由于大批汉族移民相继迁居黑龙江地区,捕捞工
具和技术才有所改善和提高。
东北沦陷时期,1940年伪兴农部在哈尔滨建立水产试验场,调查并开发渔业资源,加工
鱼类食品,为日本侵略者服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十分重视渔业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并建立了相应的科
学研究和培育人才的机构。1950年6月,东北人民政府农林部建立哈尔滨水产试验场,1954年
改由黑龙江省农业厅领导。1958年更名黑龙江省水产科学研究所,1978年划归国家水产总局
直属,现称中国水产科学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至1985年,全省共有水产中等专科学校2个,
水产研究所4个。其中,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主要承担北方寒冷地区国家和黑龙江省重要的科
研任务。另外,各地先后成立了各级水产技术推广站82个,使全省形成比较完整的科研和推
广体系。现全省拥有水产科技人员726人,其中,高级4人,中级61人。
1949~1985年,广大科研工作者对全省鱼类优良品种的繁育、养殖、鱼病防治和捕捞技
术等,进行了大量的科学实验,取得了多项成果。其中,仅采用人工授精采卵孵苗和利用电
厂余热温流水促使草、鲢鱼提前成熟产卵育苗技术,结束了“南苗北运”的局面;而高寒地
区养鱼技术的经验,更推动了全省淡水养鱼业的发展。历年科研成果,共计获得国家奖1项,
省(部)级奖8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