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鱼类及渔业资源调查

  一、大马哈鱼资源调查
    1950年,哈尔滨水产试验场开始对乌苏里江大马哈鱼的形态、生态、鱼群组成、繁殖保 护和产量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从而对大马哈鱼的生态习性、洄游周期有了初步的了解。 1952年哈尔滨水产试验场又派出四个调查组,分别对黑龙江流域的呼玛河、逊毕利河,乌苏 里江流域的七里沁河、大别拉坑河、独木河和松花江流域的牡丹江、汤旺河、梧桐河等大马 哈鱼产卵场和产卵群体进行了实地调查。掌握了主要产卵场的分布和洄游生殖群体的生物学 状况。1953~1955年大马哈鱼渔汛期,在乌苏里江的海青渔场,再次对产卵群体进行了深入 调查,掌握了大量数据,推断出以四龄为主体的群体组成的洄归鱼群的洄归周期。为预测生 产数量的变动规律,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保护繁殖积累了重要的技术数据。
    1981~1985年,省特产鱼类研究所在抚远县乌苏镇调查了大马哈鱼资源的变动规律、群 体性状;在虎林县境内的独木河调查了大马哈鱼产卵场及鱼类群体性状变动状况,为选定大 马哈鱼孵化放流的站址提供了依据。
    二、鲟、鳇鱼资源调查
    1953年,哈尔滨水产试验场对黑龙江本流的鲟、鳇鱼类进行了生物学和渔业概况调查, 初步掌握了这两种鱼的形态雌雄区别、生态习性、食性以及渔业分布、渔具、渔法、渔期和 产量。1960年进行深入调查,发现了鲟、鳇鱼的天然杂交种。1979年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再次 对黑龙江鲟科鱼类资源的生物学基础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进一步掌握了黑龙江流域鲟、鳇 鱼的资源现状和生产情况,并提出了加强资源保护和增殖规划的技术措施。
    三、松花江流域的渔业调查
    松花江是黑龙江省主要水系之一。1951年,哈尔滨水产试验场对松花江中游的鲤、链、 草、鲌、鳜等主要经济鱼类的生态习性、产卵场、产卵期和稚鱼形态等进行了详细调查,为 制定增殖资源及保护措施积累了资料。1962~1963年又在松花江下游进行网类渔获物的专门 调查,收集渔业生物学基础的资料及主要经济鱼类群体数量变化等情况,并提出了合理利用 资源的意见。
    四、黑龙江本流渔业调查
    黑龙江是中国第三大江。1953年,哈尔滨水产试验场曾对黑龙江本流的主要经济鱼、渔 业概况、渔期、渔具及渔获量等进行了初步调查。黑龙江本流共有经济鱼类和习见鱼类38种 ,主要使用大拉网与快钩渔具。渔场共31处,分布在沿江各县。
    五、嫩江渔业调查
    嫩江是黑龙江省主要河流之一,也是重要的渔业水域。1953年,哈尔滨水产试验场对嫩 江上游(嫩江县附近)进行过渔业调查。嫩江以挂网渔业为主,盛产冷水性鱼类,主要渔获 物为:鲤、鲫、重唇、草鱼、雅罗、鳜、鲶、狗鱼、哲罗、细鳞和雅巴沙等。1962~1963年 再次对嫩江流域的主要渔业资源进行调查和分析,通过单位产量和渔获物调查,进一步掌握 了嫩江渔业资源现状,并分析了资源衰退、渔获量波动的若干因素,对以后的生产和资源保 护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六、湖泊渔业资源调查
    1951~1963年,哈尔滨水产试验场对兴凯湖、镜泊湖、五大连池、连环湖等湖泊的自然 环境、渔业状况、鱼类组成、饵料生物基础、水域自然生产力等进行了调查,为渔业生产提 供了增殖养殖的科学依据。
    七、渔业资源调查文献
    1980~1983年,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和黑龙江水产总公司共同组织调查队,对全省各类型 水域的渔业资源进行了周密的调查研究,编写出《黑龙江省渔业资源》一书。这项成果获中 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技术改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