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繁殖
一、鲤鱼人工繁殖与养殖技术
黑龙江省发展水产养殖事业,解决鱼苗来源是从鲤鱼繁殖开始的。1951~1952年,哈尔
滨水产试验场会同原松江省农业厅在松蒲试验站进行了鲤鱼人工繁殖试验,总结出亲鱼运输
、强化培育、产卵孵化、鱼苗饲养等各个环节的技术经验。1953~1954年,哈尔滨水产试验
场进一步提出《改进鲤鱼繁殖技术》的报告,指出:改善亲鱼培育的营养条件,调节动植物
饲料比例,提高饲料的蛋白含量和增加磷、钙等矿物质和维生素E等对促进性产物生成和激发
性行为有良好作用,可提高亲鱼成熟程度和产卵率。在产卵期创造适当的生态条件,如更换
新水,提高水温,阳光曝晒和布置相应的鱼巢等都会诱发亲鱼顺利产卵和提高产卵率。如孵
化过程中出现水霉菌而直接影响孵化率时,可使用2‰~10‰食盐水、或万分之一的高锰酸钾
溶液浸泡鱼卵,能使孵化率达到90%以上。1955~1956年,哈尔滨水产试验场为解决鲤鱼在产
卵期不成熟、不集中产卵的问题,研究出利用鲤脑下垂体、猪脑下垂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或提取孕妇尿提取物等,促进亲鱼繁殖的新技术,对促进亲鱼卵巢发育、顺利排卵均有明显
作用。
1957~1959年,黑龙江省水产科学研究所为解决鲤鱼在高寒地区提早繁殖,曾在宾县新
甸公社进行实验,5月8日开始产卵,比一般产卵期提前20~30天左右,早产鱼苗经80~95天
的饲养,平均体重达10克以上,而此时一般孵化的鱼苗仅增长到1~2克。
1958年12月,黑龙江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在松蒲试验站利用简易温室蓄养鲤鱼亲鱼,进行
冬季产卵孵化试验。结果表明在人工控制下,如能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强化培养,随时都
有获得繁殖鱼苗的可能。这一成果为高寒地区早期获得鱼苗开辟了新途径。
1959年,黑龙江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利用当年的鲤鱼苗,经90天时间培育成商品鱼,个体
均重150克,亩产达231公斤。
1981年10月,由哈尔滨市水产局邓建桥主持,杨达予、沈国华、徐锡才等参加组成的科
技攻关小组,在哈尔滨市鱼苗繁殖试验场,利用电厂温流水开展鲤鱼冬繁及当年鲤鱼花养成
食用鱼的研究。经过三年实践,在冬季培育亲鱼促使提前成熟产卵获得成功,进而研究高密
度培育鱼苗和水处理措施,以及鲤鱼苗开口饲料的研制等各个技术环节都达到了预期科研目
标。利用冬繁鱼苗(体长5厘米、体重3克)当年养成食用鱼,平均个体重280克,也已达到商
品鱼规格。亩产鲤鱼130公斤,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一科研成果把过去需要
2~3年的饲养期缩短为1年,对养殖方式有所突破。1984年通过技术鉴定,1985年获省政府科
技进步二等奖。
二、草、鲢、鳙鱼人工繁殖技术
1953年,哈尔滨水产试验场对松花江草、鲢、鳙鱼天然鱼苗及产卵场进行调查,1955年
着手进行人工繁殖试验。第一阶段是采捕江河草、鲢亲鱼进行催情和人工授精孵化;第二阶
段是利用池塘培育亲鱼进行人工繁殖,两者均取得成功。1958~1960年在松花江宾县江段的
网滩、佳木斯江段和黑河等地相继组织了具有生产规模的草鱼人工繁殖试验。在技术措施上
对催情剂的筛选和注射量、催情方法和效果、孵化条件和措施进行了反复试验。1960年,采
用野生亲鱼在江边催产孵化,获得草、鲢鱼苗1500万尾,为生产大量草、鲢鱼奠定了技术基
础,使此项技术在生产上发挥作用。1970年以后,黑龙江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对“松花江白鲢
性腺发育周期”、“松花江白鲢的催情”和“鳙鱼的亲鱼培育”等问题分别进行了专题研究
,其成果有力地配合了草、鲢、鳙鱼人工繁殖技术,使之不断完善。
1970~1975年,黑龙江省水产科学研究所与鸡西、哈尔滨水产试验站合作,先后完成了
草、鲢、鳙鱼提前产卵繁殖的科研任务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主要内容是:利用电厂温流水为
热源,模拟草、鲢、鳙亲鱼发育的生态环境,辅以强化饲养,使亲鱼提前发育生殖,适时催
情促产,产卵期可提早30~40天,当年鱼花可育成12厘米以上的大规格秋片鱼种。目前采用
这种方法可生产草、鲢鱼苗2亿尾,基本上满足了本省鱼苗的需要。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奖
,1982年获国家科委技术推广奖。
三、大马哈鱼人工繁殖与增殖技术
大马哈鱼是黑龙江省特产的名贵鱼类,从1950年开始,哈尔滨水产试验场即着手对大马
哈鱼的洄游习性、生殖周期、产卵场所等进行比较详细的调查研究。1955~1956年在调查研
究的基础上解决了大马哈鱼人工产卵授精孵化和育苗等一系列技术问题。1956年在饶河县建
立大马哈鱼孵化试验站,当即开展了“大马哈鱼人工繁殖技术试验”的课题研究。从亲鱼采
捕选用、采卵、授精、孵化用具和方法及卵的阶段发育观察、鱼苗培育饲养、标志放流等一
系列技术问题都是通过生产实践获得解决的。1956年,在乌苏里江饶河段的四排(地名)采
捕蓄养亲鱼2719尾,获成熟卵145万粒,平均受精率达75%,平均孵化率56.5%,幼鱼成活率
95.1%,育成仔鱼(3.7厘米左右)36.8万尾,1957年4月首次向乌苏里江饶河段放流并做
了标志。
1958~1963年,黑龙江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继续对大马哈鱼的繁殖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将
受精率提高到99%,孵化率提高到98.8%。同时对鱼苗质量、胚胎发育的特点等进行了系统观
察,找出了其发育特征和规律性,为生产实践和科学理论提供了依据。
大马哈鱼幼鱼的放流工作从1957年第一批放流开始至1969年暂告停止。先后放流幼鱼16
00余万尾。1964年,根据大马哈鱼的洄游特性,饶河试验站的科技人员专门对1960年标志放
流的10万尾幼鱼进行了洄归情况调查。在乌苏里江沿岸海青渔区,通过鲑鱼生产指挥部、渔
工和收购人员配合获取有标志放流的成鱼(标志是尾鳍)350余尾,经鉴别尾鳍切叶痕迹明显
者230尾。初步推算出洄归率为2‰左右。洄归数量虽属有限,但实验证明了人工增殖大马哈
鱼是可以洄归的。
由于试验站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撤销,大马哈鱼人工流放工作被迫中断。至1984年,
为恢复加强特产鱼类的研究工作,在佳木斯市筹建了省特产鱼类研究所。经省政府批准重新
开展大马哈鱼的人工繁殖和放流工作。1983年在饶河县的乌苏里江段放流大马哈稚鱼63000尾
。
四、鲟、鳇鱼人工繁殖
鲟科鱼类鲟鱼和鳇鱼是黑龙江省特产鱼类之一,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本流。由于水利开发
综合利用,导致河流水文、生态环境的变化,使自然繁殖受到一定影响。1956~1960年,黑
龙江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在萝北县的肇兴(靠近黑龙江南岸)建立试验站,同时在黑河相继开
展了鲟、鳇鱼的人工繁殖研究。1957年首次孵化出鲟鱼苗2万尾。1959年采用“脱粘孵化”方
法,孵化率达76%,获仔鱼10万尾,鲟、鳇鱼杂交种仔鱼1.3万尾。仔鱼投喂水蚤和蚯蚓等开
口饵料,生长较快,饲养67~69天,平均体长可达10~10.5厘米,体重3.8~3.9克。196
0年以后,试验暂停。
五、虹鳟鱼人工繁殖
虹鳟鱼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优质养殖鱼类之一。黑龙江省饲养的虹鳟鱼是1959年4月,由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赠送的发眼卵5万粒培育的。当年12月,又得到赠送鱼种6000尾,开
始在海林县横道河子试验试养。1963年后移运至宁安县渤海镇莲花大队。1961年底饲养的虹
鳟鱼大部分已达性成熟,1962年5月,部分亲鱼开始产卵,计7万粒。由于当时对虹鳟鱼的繁
殖技术掌握得较少,幼鱼成活率不高,有些亲鱼因营养性疾病而死亡,至1967年亲鱼群体达
到2000尾,每年可采卵200万粒。
至1977年,黑龙江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先后研究解决了“亲鱼饲养技术”、“提高鱼卵质
量”、“全价颗粒饲料”、“成鱼高产技术”和“提高仔鱼成活率”等关键技术,1985年养
殖成鱼亩产达到4.5万公斤的高产纪录,在国内居领先地位。饲料系数1.6,总盈利3.6万
元,取得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该成果获农牧渔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六、成鱼养殖高产技术
1979~1981年,省水产局下达了“池塘高产技术研究”的科研课题,由王存贵、刘继业
、张明运等在总结群众养鱼经验和一些单因子试验基础上进行,试验安排在佳木斯市郊永安
公社渔场,经过1979~1981年3年试验,基本完成了各项任务和指标。1979年在271亩池塘中
总产44230公斤,其中上市35940公斤,平均亩产163.2公斤;1980年320亩池塘中总产74875
公斤,亩产234公斤,净产215.35公斤;1981年316亩池塘中总产80106公斤,亩产235公斤,
净产231.14公斤。该成果获省政府1981年优秀成果三等奖。
1982~1984年,佳木斯市水产处、水产技术推广站刘继业、马振江、潘惠中承担了省科
委组织的“池塘养鱼大面积高产综合技术研究”的重点科研项目。本试验安排在松江公社渔
场结合生产进行,经过3年的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86亩连片池塘,由1982年平均亩产
266公斤提高到1984年平均亩产317.5公斤。同试验前的1981年平均亩产207公斤相比,分别
提高28.5%和48.6%,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这项成果获1985年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七、鱼病防治
1959年,黑龙江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完成了“鲤鱼赤皮竖鳞病及其防治”的科研项目;19
63年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完成了“草、链亲鱼在采运后的死亡原因及其防治”的研究;1963年
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完成了“虹鳟鱼在人工饲养下所引起的肝损伤”的研究;1978年省水产科
学研究所完成了“活水高产池塘鱼病防治技术的研究”;1983~1985年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完
成“越冬期鱼类疾病及其防治技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