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育选良种

  一、引进优良品种
    1956年秋,哈尔滨水产试验场从辽宁省旅大市北大河水库捕到镜鲤亲鱼16尾运回哈尔滨 ,翌年有部分亲鱼成熟产卵,并培育成鱼种,通过多年饲养繁殖,证明镜鲤鱼具有抗寒及生 长速度快等优点,成为黑龙江省主要养殖对象,现已繁育近10代,其覆盖面达50%~60%。19 84年7月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引进前联邦德国镜鲤鱼苗2000尾。
    1958年,长江水产研究所引进苏联鳞鲤鱼时,在接运途中曾转赠给黑龙江水产研究所鳞 鲤鱼种200尾。1959年又得到长江所赠送的鳞鲤鱼苗5万尾。这批苗种从1961~1962年在黑龙 江省陆续繁殖,由于鳞鲤具有体高肉厚,生长迅速,遗传性稳定等优良特性,养成之后的商 品鱼颇受生产单位和消费者的欢迎,在省内得到迅速推广,该品种的覆盖率已达90%以上,同 时省外也多来引种。
    自1985年起,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由日本引进“高白鲑”与“楚德白鲑”发眼卵各20万粒 ,准备作为大水面(湖泊、水库)增殖品种。
    二、鱼类杂交育种
    1978~1980年,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为了选育抗寒能力较强和生长速度快的养殖新品种, 利用经济杂交手段,取得以下两项主要成果:
    (一)黑龙江野鲤(♀)×红镜鲤(♂)杂交优势利用
    经3年生产实践证明杂交后代具有杂种优势,体重增长较亲本快15%~20%,在池塘混养的 情况下,个体成长可达600克。杂交鲤特征:体高、头小、体型丰满,具有与野鲤相似的抗寒 力。1982年5月通过技术鉴定,并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二)散鳞镜鲤(♂)×柏氏鲤(♂)杂交F(1)
    为选育起捕率高的新品种,1985年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利用生活在云南省湖泊、水库中以 浮游生物为饵料的柏氏鲤,分别与黑龙江野鲤、兴国红鲤、散鳞镜鲤等进行多组合正反杂交 试验,通过筛选,选出散鳞镜鲤♂柏氏鲤♂F(1),将杂交种饲养,起捕率达75%以上,抗寒 力为10%~42%。
    三、鱼类遗传育种
    1978年黑龙江水产研究所育种研究室通过实地调查和生物学测定,查明黑龙江流域鲫鱼 的种群分布、生殖方式和遗传特性,证明黑龙江流域存在两个遗传特性明显不同的亚种,即 :银鲫(Carassiusauratusgibelio)和鲫鱼(Carassiusauratus)。银鲫是具有一定雄性比 例的三倍体种群,染色体数为2n=150±,行雌核发育繁殖后代。而鲫鱼则是两性型精卵结合 繁殖后代,染色体数为100。银鲫和鲫鱼种群有各自的地理分布,银鲫生长快于鲫鱼,且个体 较大。此项成果的取得,为鲫鱼的系统分类、选种育种及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达到了 同类研究的国际水平。1984年10月通过技术鉴定,1985年获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