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农机修理
一、修理制度
50年代,国营农场和拖拉机站对拖拉机修理普遍推行带有指令性的苏式五级四号保养和
大、小修制度。
60年代,结合省农机维修的特点,对农机修理制度不断研究和更新。1962年,望奎县取
消了大、小修间距,按组合件或零、部件的具体磨损状况组织修理,实行常年分段修理,并
于1963年在全省推行。1964~1965年,省农机维修所与国营友谊农场及望奎县农机部门共同
制订了拖拉机一级修理制度、取消小修,按修理间距,进行恢复性修理。
1974年,省农机维修研究所在常年分段修理方法的基础上,经10多年实践总结、制定出
符合省农机修理实际的拖拉机常年计划分段修理制度。70年代后期,在全国农场系统广泛地
采用了拖拉机一级修理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保证了修理的质量,延长了使用寿命
。
二、修理设备及工艺
50年代,在农机修理工作中,主要使用手工工具和部分简单的机械,修理基本是换件。
1965年,黑龙江省开展了农机修理“双革”运动,省农机维修研究所经过调研选型和改
进设计,研制成104台(件)修理工艺装备,在全省广泛推广。其中如发动机、支重轮、后桥
、转向离合器等拆装设备,比过去手工操作提高工效8倍以上,致使双城、北安、集贤等县和
有些市的农机修理厂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半机械化和工具专用化,从而初步实现以部件修
理为基础的流水作业法。1965年,省农机维修研究所设计机械式振动堆焊头,并在全国推广
。1966~1968年,该所还研制成74台(件)非标准设备及工具援助桑给巴尔的漠文尼农具厂
。
1973年,农林部在黑龙江省双城县农机修造厂建立修理车间机械化生产线,实现了部位
流水修理法,并在该厂举办了全省农机修理技术革新展览,推动了全国农机修理工作。同时
,修复农业机械旧件的新工艺装备相继出现。1975~1976年,省农机维修研究所王孟杰、傅
立明研制成功气门等离子堆焊修复工艺。采用这项工艺修复的气门质量好,耐磨耐用,寿命
为新件的2~3倍,成本为新件的1/4,修复效率高,30秒钟即可焊修好一个气门,修复成品
率可达90%,工艺简单、稳定、已在农机修理中推广应用。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奖。同期,该
所宋志学研制成Ⅱ号等离子堆焊粉末。制作工艺简单,便于稳定生产,粉末用于堆焊时铁水
流动性、焊边成型性均好。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奖。除此之外,还有金属喷涂、埋弧焊、铸
铁壳体冷焊、氧乙炔焰喷涂、红外线烘干、低温镀铁、火焰校正、二氧化碳保护焊等工艺都
广泛得到应用。
1975年,省农机维修研究所研制成汽缸盖修理工作台、YQD电气试验台、Ⅱ号泵修理工艺
。1976年,研制成液压修理工作台。1977年,研制成全液压车架铆接台,在全国农机修理行
业推广。1979年,还研制了拖拉机修理拆装试运转机械化、自动化工艺装备,SPTT-2.2型
燃油泵和机油泵两用试验台。这些修理工艺装备为70年代旧件修复技术的大量应用奠定了有
力基础。
1981年,省农机维修研究所研制成4125型锯沫机油滤芯。1983年,该所任乐亭、张全德
、何臣、张传厚、李晓燕5人研制了一套适于中国特点的柴油机使用中机油简易分析的STY—
1型机油简易分析器。它是根据我国的机油和内燃机的质量和使用现状,吸收了美、日、英、
前联邦德国等国的现场简易测定技术的优点研制而成的。该仪器制定出适合我国国产柴油机
机油的五级斑点污染试验图谱,为迅速鉴别机油污染程度提供了依据。它不仅适用广大农村
有机户和国营农场,也适用于工、矿企业、林业、交通、石油部门,被列为全国农机修理16
项推广项目之一,已向全国推广1500多套。1984年获农牧渔业部技术进步二等奖。1984年又
研制成拖拉机发动机田间简易测动仪、拖拉机液压悬挂系统修理工艺和等离子堆焊枪及典型
零件修复工艺和螺纹孔修复器、五铧犁技术状态检查方法及工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