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水利
唐朝时期,黑龙江地区开始种植水稻,出现了灌溉、排涝等农田水利技术,当时在忽汗
水(今牡丹江)流域建有一定规模的水利工程。
1908年(清嘉庆十三年),黑龙江将军观明为防御嫩江洪水,保护村屯和农田,在齐齐
哈尔市南三家子修筑围堤,这是全省最早的堤防工程。
东北沦陷时期,1939年在牡丹江上游兴建镜泊湖水电站,1941年兴建了甘南太平湖水库
和查哈阳灌区,1943年修建了珠河县(今尚志县)三股流水库和通河县大通河水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建设事业,逐年增加投资,水利工程
建设与农田基本建设得到迅速发展。至1985年,全省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669座,总库容
量64亿立米;兴建大、中、小型灌区6671处,水田灌溉面积70万亩,旱田灌溉面积324万亩;
修筑堤防工程9670公里,边境河流护岸工程120公里;治理易涝耕地124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
面积2200万亩。在这些工程的建设中,培养了一大批水利科学技术人才。
为了提高水利科学技术研究能力和水平,全省先后组建了2个省级水利科研机构,科研队
伍也不断扩大。同时,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目前已引进国外土工材料、土壤化学、
土壤物理、水质分析、沼泽地施工机械以及计算机等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仪器设备88套,实
验手段得到了完善和提高,为高水平研究奠定了基础。
经广大科研人员的长期努力,在水工建筑物中冻土铺盖、冷混凝土及桥涵闸等抗冻技术
研究方面居国内领先地位;在节水型灌水技术和喷灌技术及其理论的研究上有独到之处,并
在全国推广应用;另外在水文资源、水土保持、测试技术等研究方面也均取得突出成就。至
1985年,全省共有水利科研人员1195人,其中高级研究人员27人,中级研究人员358人;取得
的科研成果中有56项获国家、省(部)级奖。